陕南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统计研究
2022-03-13虞小强
虞小强
摘 要:基于陕南6区县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业就近转移人口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就近转移人口的土地流转意愿与文化程度、工作稳定程度、务工所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家庭地理位置和社保政策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陕南农业人口;就近转移;意愿;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03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居住在县域内的城或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农村缓慢,土地流转程度不高,部分农村土地抛荒、休耕现象严重。推动土地流转,不但可以增加农业转移人口收入,促进农村土地集中高效利用,实现规模经营,而且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化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贫困县较多,其地域多山、多丘陵,平地较少,在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从农业就近转移人口视角出发,研究陕南土地流转意愿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从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出发,以农业就近转移人口自身因素为观察变量,以陕南6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去了解影响陕南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林善浪等(2008)发现土地流转意愿与劳动力转移距离有关。曾超群(2015)家庭收入结构、人均收入等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较大。范乔希等(2017)发现非农收入比重、承包地面积、社会保障情况等影响显著。马振华(2020)发现土地流转意愿与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土地依赖性、距离县城的距离和家庭农业人口数密切相关。借鉴学者研究成果,结合调查、访谈,选取了個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认知特征,与是否愿意土地流转共计11项指标组成了调查问卷,并建立了理论假设: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受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认知特征的影响。11项具体指标、赋值情况和预期作用方向(表1)。
1.2 变量定义与统计描述
将“是否愿意土地流转”设为因变量Y(取值0、1,y=0时表示愿意、y=1表示不愿);将Xi(i=1,2,3…)设为反映y值的一组自变量,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获得模型分析的原始数据(表1)。
1.3 据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1年1~3月,利用大学生放寒假回家对陕南6区县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资料。调查范围涉及汉台区、勉县、汉滨区、旬阳县、镇安县、柞水县,调查对象为在外打工春节回家过年的农民。在研究中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问卷351份,有效问卷339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417%。其中,就近转移有效问卷116份,占有效问卷3421%。
2 模型选择、数据计算与结果分析
2.1 模型选择
因变量土地流转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较为理想。
2.2 数据计算
将因变量(Y)和自变量(X1-X11)全部引入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方程形成模型1,然后采用Wald向后统计法,最终得到较优的回归模型5,模型表示为:
2.3 结果分析
(1)在个体特征中,文化程度、工作稳定程度系数为正。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更容易找到较好的工作和更多的收入,工作稳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的预期收入,上述因素有效提高了农业就近转移人口的风险承担能力,降低了其对土地的保障依赖。
(2)在家庭特征中,务工所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家庭地理位置系数为正。说明务工所占家庭年收入比例程度越高,对土地的依赖就越小。家庭承包土地数量越多、家庭地理位置在平原更倾向于土地流转,可能的解释是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希望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
(3)在家庭特征中,社保政策了解程度对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呈正相关,表明社保政策被了解程度越高,越容易消除农业就近转移人口的顾虑,提升了其风险承担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印证了起初假设,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2)文化程度、工作稳定程度、务工所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影响显著,说明经济收入是关键,对农业转移人口加强培训,确保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农业就近转移人口土地流转意愿。
(3)社保政策托底,能够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3.2 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就业环境。一方面,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和劳动部门积极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就业指导和帮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文化程度、技能情况,指导其从事较为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优化就业市场环境,对违反规定的用工、骗工等进行坚决打击,打造良好就业市场环境。
(2)进行教育培训。教育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用工需求和个人需求开展免费的、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有助于其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工作。
(3)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优化社保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农业就近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做好城镇和乡村社保的对接、协调、一体化工作,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解除农业就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2):19-23.
[2]曾超群.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变化的对比分析——基于长沙、平江、慈利三县两次调查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5,(1):53-57.
[3]范乔希.丘陵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7,(11):29-34.
[4]马振华.青海省循化县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攀登,2020,(1):94-98.
[5]吴罗发.中部地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4):65-68.
344550033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