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孙村镇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措施
2022-03-12梁巧真
梁巧真,孙 轶,冯 慧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粮食工程系,安徽合肥 230011)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构筑分区、分类、分步骤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安徽省制订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其中,生态宜居村庄美是指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1 乡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从五大要求的实现路径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总体任务的强力支撑,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为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从《规划》结构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建设是农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
2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截至2020年6月底,安徽省已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6 520个,认定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28个、重点示范村249个。以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的美丽乡村为例,分析安徽省美丽乡村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 农民房屋住宅工程建设现状
住宅作为农民生活及生产活动的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改造的重要对象。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保障农民房屋住宅的安全,改善房屋住宅的环境,提升村庄的整体质量与环境。芜湖市孙村镇多数村庄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其房屋住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村中老建筑均为砖木的混合结构房屋,新建筑多为两层砖混结构。
美丽乡村建设之前,孙村镇各村的房屋建筑外墙为水泥墙和青砖墙体,其屋顶瓦片为灰色。例如,为延续长寺村传统的建筑物特性,保留其乡土性,打造以民宿为依托的独特乡村观光环境,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将所有砖混结构房屋外墙粉刷成白色,并在白色墙体上绘制宣传风俗文化知识的图画;砖木结构房屋保留原来的青砖墙,将原来的灰色瓦片换成红色琉璃瓦。经过改造的孙村镇村落变得井然有序,颇具古村落气息,融入周围的群山,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
虽然孙村镇的村庄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观,但旧的瓦片堆积在院中,浪费了建材,影响了院中环境,且居民住宅也存在以下3点问题。
2.1.1 房屋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农民房屋住宅均为自建房,主要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均未经过专业人员设计和施工,其结构并不合理,尤其是砖木结构房屋,房屋年限较长,较多木柱已被虫蛀。同时,房屋建设过程中未考虑保温防水,冬季室内较冷,阴雨季节房屋墙面、地面潮湿发霉,有些房屋墙面开裂,存在安全隐患。
2.1.2 人畜没有分离,卫生较差
孙村镇各村中现居住的村民多为中老年人,很多家庭延续着人畜共处的习惯,鸡、鸭、鹅等牲畜均养在庭院内。牲畜粪便容易滋生病菌,而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差,又喜欢在庭院内闲坐,容易引起身体疾病。
2.1.3 室内配套设施不完善
年龄较大的村民对于生活设施要求不高,其室内一般只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如卧室仅有床和柜子,无取暖设施;厨房仅有生火烧饭的设施,无油烟机,同时厨房内管线较为老旧,仅有电灯线路,无其他电器需求的管线,给生活带来不便。
2.2 村中道路工程建设现状
道路是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村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运输方式,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孙村镇各自然村组地处群山的半山腰处,部分村落进村仅有一条依山而建的中心道路[3],从中心道路散射出多条进入农户的小道,小道多为具有一定坡度的石子路。
孙村镇原来的中心大道比较狭窄,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购置了汽车,原来的道路已经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孙村镇对中心道路进行改建拓宽,将原本坑坑洼洼、起伏不平的道路建成平坦的水泥大道。对于村民门前的石子路,保留原貌的同时将其拓宽,在中心道路及石子小道旁边均安装太阳能路灯,保证了村民夜晚出行的安全。
但道路修建过程中并未对道路使用做长久规划,且修后无人维护,导致现在道路基建存在道路较窄、路面开裂坑洼较多、路灯较少等问题。
2.2.1 道路较窄,行车不便
孙村镇中心大道作为通村的主要通道,道路较窄,车辆会车时容易出现剐蹭事件;未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村民交通意识较差,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均在同向的道路上,易发生交通事故。入户的石子小路狭窄,拓宽度不够,仅供一人行走,同时汽车无法进户,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
2.2.2 道路路面出现破损,无人维修
中心道路的路面出现坑洼不平,道路开裂,且裂缝较大、路面毁坏,无人修理,行车颠簸,尤其是老年人骑电动车时易发生事故。石子小路的石子高低不平,石子部分脱落,雨天积水,行人易被绊倒,存在安全隐患。
2.2.3 路灯间较少,夜间照明不足
孙村镇的部分村庄地处山的半腰,绿树成荫,道路倾斜,夜间需充足照明。部分村中仅在道路一侧安装了路灯,路灯间距不等,间距较大,不能保障夜间充足的照明,尤其是石子路旁的路灯,间距过大,没有考虑实用因素,未安装在用户门口,夜晚视线较差,行路不安全。
2.3 农村厕所工程建设现状
由于风俗习惯、规划等方面的原因,原来的农村厕所多为旱厕,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而且存在环境污染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建设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等各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4]。然而,农村脏乱差的厕所环境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5-6]。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发展,孙村镇进行了厕所革命。
孙村镇现居村民多为老人,对脏乱差的厕所环境早已习惯。在政府补贴资金和村民部分出资的背景下,村委干部走访宣传,2018年孙村镇进行了农改厕,厕所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厕所环境变好,夜间如厕变得方便,节假日也有更多的周边游客来欣赏这古色古香的美丽乡村[6]。但农改厕项目完成之后,存在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2.3.1 建在旱厕内卫生条件差
孙村镇农改厕项目完成率较高,但因村中居民多为老人,未对新厕所位置进行规划,新厕多数建在之前的旱厕内,建造完成后旱厕依旧在,厕所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叮在马桶上,给用户带来疾病隐患。
2.3.2 硬件设备较差容易堵塞
孙村镇农改厕项目,由政府拨款每户补贴600元,村民多为老人,收入有限,不愿多出资金建厕,导致建厕资金有限,用于新厕的马桶、管道等器具质量等级较低,厕所质量较差,易堵塞,且无专业人员维修。
2.3.3 各种因素导致利用率低
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些老人习惯夜间用痰盂,白天用旱厕;有些老人怕使用后堵塞无人修理,选择继续使用旱厕;有些村民常年在外,逢年过节才会回来使用,平常不用,导致旱厕利用率很低。
2.4 乡村公园工程建设现状
由于孙村镇平地资源较为稀少,村民住宅院落面积较小,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改造提升的模式,保留了村落居民住宅的房屋规划。但是,村中缺少聚集活动的场所,外来游客没有休憩之地。
孙村镇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改造,在公园里搭建了乡村大舞台,修建了公共厕所,配备了娱乐及体育健身器材,并对公园进行了绿化。在闲暇时,村委在乡村大舞台播放电影,村民可到公园健身,外来游客也经常在公园休憩游玩[7]。乡村公园的修建美化了整体环境,不但为村民提供了健身、聚集的场所,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宿的发展。
乡村公园建设的初衷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乡村公园建设初期为美丽乡村增加了一道风景,但建成后缺乏维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4.1 绿化较少
建设过程中,长寺村公园种植了部分月季花和草坪,但因无人维护,绿植减少,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公园的美观;尤其是冬季,公园没有绿植,枯死的绿植无人清理,环境较差。
2.4.2 休闲体育设施毁坏
乡村公园中建造了体育健身器材、荡秋千、乡村大舞台等休闲游乐设施,但建成后无人维修,出现体育器材生锈老化、秋千绳索断裂、乡村大舞台文字脱落等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2.4.3 公厕卫生较差
乡村公园内的公厕使用率较高,但厕所内卫生很少清扫,经常没有冲厕水,异味较重,影响公园环境,给周围村民带来困扰,给游玩人员留下不好印象。
3 建设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生工程,乡村生活性基础设施是村民生活的基本保障,针对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3.1 结合民意,注重规划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多听取群众建议,深入了解村民真正的需求,并依据村民的需求、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长远发展的政策要求,进行房屋住宅、道路、厕所、乡村公园等的总体规划设计。
3.2 加强宣传,动员村民
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政策,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健康等知识,让人们意识到基建设施与自己息息相关,动员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过程中爱护私有及公共基础设施。
3.3 注重实用,兼顾美观
美丽乡村建设是惠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只追求进度和美观,而忽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实用性;要保障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质量,杜绝“一看好,一用坏”的现象。
3.4 健全维护机制,责任到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各城区乡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情,将基础设施维护划分到各部门,各部门将任务划分至各村镇,责任到人,对基础设施进行日常跟踪维护维修。
3.5 引进人才,加大投资
专业建设人才和资金问题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缺口,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缺乏专业建设人才导致建后遗留问题较多。在保障政府财政专项基金兜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根据当地情况,鼓励当地企业投入部分资金等,鼓励离乡人才回乡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助力乡村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