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角下石柱县华溪村乡村振兴策略思考
2022-03-12吴泽天
吴泽天
[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是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成渝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更是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各方面实力均十分强劲的地区。在新的发展阶段,成渝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乡村振兴的共荣共促,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华溪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华溪村隶属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山高坡陡,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2019年底全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华溪村是我国贫困村脱贫的缩影,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应运而生的医药产业及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等优势,也成为推动华溪村多种产业发展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因素。
1.1 地域优势
1)生态环境良好。重庆市地处北纬28°~32°,气候舒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天然的避暑条件。华溪村所在的石柱县地处北纬30°,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四季景色分明,每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0 d,气温平均在16.6 ℃。石柱县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交相辉映,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美县域。
2)森林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森林面积达432.93万hm2,森林覆盖率52.5%。截至2019年,石柱县林地面积21.58万hm2,园地面积5 908 hm2,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生物种类繁多、观赏性强。此外,石柱县拥有众多国家级旅游景区,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黄水森林公园、藤子沟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七曜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等一批国家级公园美景。石柱县也是第一批拥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园县城”等称号的县。这些都为华溪村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地域环境优势。
1.2 文化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民族地区要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坚守地域特色,并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华溪村所在的石柱县共有29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为主要组成的少数民族群体占79.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是全国4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当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土家族人在华溪村世代繁衍生息,风格独特、美观实用的土家族吊脚楼,高亢激昂、声情并茂的土家族民歌,曲调丰富、波澜起伏的锣鼓,缠绵悱恻、温婉含蓄、优美轻快的土家族摆手舞,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哭嫁歌”等众多土家族特色民俗文化在华溪村传承,土家族风情浓郁,民风民俗纯厚古朴,历史文化浓厚,是康养旅游的绝佳选址。此外,传唱度极高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家“啰儿调”也都发源于此。华溪村独特又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成为华溪村文化振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
1.3 中医药资源优势
石柱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多达2万hm2,规模种植品种多、产量大,中药材精深加工行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年加工6万t以上,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的创收[2]。其中,黄精是华溪村种植的主要中药材。近年来,华溪村研究了新的育苗方式,改进了种植技术,黄连、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实现了发展提升。目前,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达到46.7 hm2,并且围绕着黄精的种植,研发多种医药制品。与此同时,村民还在种植天麻等中药材。此外,石柱县在推动中医药发展方面不断改进措施,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加快医疗资源综合布局,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为华溪村中药材的种植及村民的收入提供保障。
1.4 依托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为成渝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及成渝两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和新途径[3]。《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中提出了成渝地区产业发展互助的具体举措,指出要鼓励引导两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跨省市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建开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在多领域开展技术联合研发,共同推动国家级“成渝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4]。华溪村可以充分依托这一发展规划,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成渝地区的资源优势,从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出发,搭建共生共享的公共发展平台,并积极寻求与四川省的产业合作,加快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2 华溪村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于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生活富裕富足[5]。华溪村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探讨具有独特性的乡村振兴道路,其乡村振兴之路也会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和发展提供实践探索和路径思考。
2.1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内生与外源协调培养机制
1)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乡村内生人才的培育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潜在人才的社会价值,通过学校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使更多的当地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不同领域。2)重视优化乡村工作环境,以吸引人才。一个良好的乡村工作环境对吸引人才至关重要,要重视乡村环境的美化改造,改变部分地方“脏乱差”的情况,提高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同时,要优化政策吸引力,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提供政策保障。3)注重内生人才培养和外源人才引进的相互配合。在乡村内生人才不足,潜在内生人才资源有限,不足以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情况下,要将重点放在外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发挥外来人才的资源优势和差异互补优势,形成内生人才和外来人才协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2.2 发掘特有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种资产资源。华溪村作为西南民族地区,要实现乡村发展与振兴,必须充分整合资源优势,释放发展活力,激活乡村振兴的潜能,将民族地区特色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源,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
2.2.1 激活生态资源
民族地区大多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天然旅游景区。华溪村应充分依托青山绿水的良好优势,发展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依托中药材资源,研发特色医药产品;依托山林资源,发展林下养殖、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努力将华溪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激活经济发展潜能,实现绿色发展。
2.2.2 传承文化资源
面对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浪潮,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互联网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华溪村也不例外。因此,华溪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做到以下3点。1)增强文化自信,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通过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等方式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不断强化本民族特有文化印记和符号,发挥主人翁精神,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2.2.3 把握政策资源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国家政策是民族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法律、政策等举措,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对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溪村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规划等政策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把握政策在民族地区经济等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红利。
2.3 利用好互联网宣传渠道,促进数字文旅创新发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华溪村应找准当地乡村振兴的城市形象定位,找准自身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媒体技术的时代作用,量身定制宣传推广方案,策划线上直播与线下宣传活动,加大县外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平台全方位宣传推广华溪康养旅游,变流量为消费。1)做好乡村民宿的网络营销,利用网络红人效应进行网络直播等活动实现康养产品的推广,策划一批以康养为宣传看点的网红景点。2)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办好特色节会赛事,如国际马拉松、国际山地自行车等国际赛事,通过媒体的宣传推广,提升华溪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4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构建多层次乡村治理格局
1)不断创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制和治理模式,改变传统的落后官风思想和传统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思维模式,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建设,重视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提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2)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等,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增强村民的法治教育,形成法治观念,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3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共同完成,把握好振兴谁的乡村、谁来振兴乡村、如何振兴乡村至关重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要将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协同推进,重视内生动力和外援力量的有机结合、共生发展,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人才支撑、制度保障,找出一条实现自身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