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2022-03-12胤,姜

知与行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史马克思主义思政

李 胤,姜 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强调要“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1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爱国爱党情怀,彰显强国之志。但目前高校思政课还存在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科理论效用不明显这三重困境。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党的理论探索、奋斗史实和红色文化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难题,本文意在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梳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从党史中汲取优质资源,并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实际而提出“一个提升”“两个转变”“两个结合”,以此优化课程教学,确保党史教育的融入取得实效,助推高校思政课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仍然面临多方面挑战:因受国内文化多元化、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课程体系建设遭到弱化和冲击;教师自身能力和实证说理的不足以及教学课时的有限性导致课堂空洞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学生产生了对课程的抗拒心理,理论的有用性难以真正发挥。

(一)多元话语格局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推动大学生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程话语体系建设受国内外多元文化和学生自身思维的影响,面临多方挑战。

1.国内文化多元话语格局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格局逐渐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滋生。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选择性增多、易受错误思潮影响,扰乱了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判断,弱化了思政课程的话语感召力。这种弱化构成了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威胁和挑战。

2.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入侵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冲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涌入我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各国之间的较量从经济竞争扩展到意识形态斗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不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干扰他国意识形态建设。这种渗透冲击着我国青年学生的思维,进而威胁到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话语权。

3.传统话语和认知惯性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消解。思维方式影响人们实践的选择和文化的创造。一些学生受中华传统直观思维的影响,重视运用直觉、顿悟的方式来感知和了解事物,注重对道德和善的追求,逻辑思维有所不足,因而增加了认知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的难度,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二)教学实践偏差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津梁,在授课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课堂中,存在着教学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偏差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制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粹授予学生,使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课中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本专业出身,擅长本专业内容并对其有深入研究,但往往缺乏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这种知识结构虽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会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正确、完整地塑造学生的“三观”,也难确保高质量完成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思政课定性阐述与实证说理的关系问题。目前思政课教学中,频繁运用概念到概念、观点推观点、理论接理论的定性阐述,而较少选取生动形象的真实素材进行说理论证。“结论先行”的理论灌输,以及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话语和中国领导人的讲话进行穿插来作论据,诸如此类的讲述会导致课堂空洞乏味,更难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虑和困惑。理论的正确性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证明材料,才会更具说服力,才能激发课堂活力。

3.教学课时的有限性。在目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过度注重知识目标的完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全部讲述,试图面面俱到。但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各门学科都有规定的课时,庞大的思政理论体系很容易带来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成为游离于育人价值之外的空洞生硬的机械低效教育。如何在有限课时范围内完成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思政课堂提升教学效果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教学内容特性对学科理论效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如何有效结合并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发挥其理论效用,是高校思政课程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多重特征加大了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难度。

1.学理性和思想性。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完备理论体系的知识教育课和思想启迪课,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思想性。思政课教学涉及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述和经典原著的解读,授课内容需要保持逻辑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讲述范围较广,而学生对原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都不甚了解,这种反差会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这些理论跟日常生活不相干,因而容易产生抵触、反感情绪,学习积极性下降,态度低迷,对课程有距离感,产生“思政课是抽象、枯燥无味又无用的学科”的想法,使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得不到发挥。

2.时代性和政治性。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专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政治性和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属性。这种属性意味着本课程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将教学内容同中国现实、学生实践相结合。但因目前思政课教学任务繁重,有效结合时事进行教学的方式未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使得学生无法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一教学目的也就无法有效达成。

3.知识性和价值性。高校思政课程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思政课具有双重教学任务,既要将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武器,又要使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治信仰。当前思政课程教学过度注重理论灌输,且大多停留在理论表面进行重复讲述,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学术性、前沿性问题关注不够,鲜少将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融入教学内容,学生大多按照规定的教学大纲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而掌握简单的书面知识,出现了理论教学内容供给多、实践教学供给少的状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将理论入脑入心、融入生活实践。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党的理论探索、奋斗史实和红色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党的理论探索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经验教训和思想斗争,有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党的奋斗史实中挖掘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先锋事例和主题主线,有助于吸引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从党的红色文化中探寻党的红色遗址、重大节日活动和百年精神谱系,可以激励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忠诚实践者,从而提高理论的有用性。党史教育对于纾解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党的理论探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党史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百年党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成熟,部分青年学生容易受国内外文化碰撞的干扰而模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对党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4党的理论探索以其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深厚的思想底蕴,给高校思政课指明了政治方向。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让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探索的历史长河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伟力,并在继承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坚定理想信念。

党史教育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意识、吸取苏共否定历史的惨痛教训、克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的理论成果。学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可帮助学生领悟党的领导之历史必然性和人民选择性;回顾党在理论探索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吸取苏共否定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激进教条错误思想的教训,增强理论自觉,可帮助学生科学把握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真理光芒;学习中国共产党坚决与西方国家侵略图谋作斗争的思想博弈,坚定理论自信,可帮助学生了解党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大学生要从历史中汲取思想果实,增强爱国爱党情怀,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二)党的奋斗史实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感染力

党史是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鲜活教材。由于教师知识、案例教学和课时安排的不足,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效果不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3]党的百年奋斗史实作为真实准确的素材,能够为高校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推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史中感受伟大事件、鲜活形象和革命精神,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印象。

党史教育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昭示思政课的本质特性。党史教育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从嘉兴红船到南昌起义,从秋收起义到红军长征,从抗日战争到建国伟业,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走过了无数艰难时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场景、故事和英雄人物。所有这些,都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能”、马克思主义的“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从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入手,讲述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故事,带领学生感受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事说理,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革命先锋的个人经历入手,将党的英雄模范人物带进课堂,启发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英雄本色,以情说理,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可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从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主线入手,以“救国—建国—富国—强国”[4]的清晰脉络进行讲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以史明理,可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序安排。

(三)党的红色文化强化思政教学内容有用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关于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认为思政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难以发挥作用。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用造成了一定影响。回顾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壮大的百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5]32党的红色文化是党在百年实践征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它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实践,体会思政教育的功用。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用生动形象的党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让大学生铭记光辉历史,滋养历史底气,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新时代使命。

党史教育促进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用性,激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党的革命旧址、纪念场所和其他红色教育基地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记载,党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是当代青年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方式,党构筑的伟大红色精神是对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凝练和升华。组织学生参观党的红色遗址,能让他们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真切感受、亲身体会真实的历史场景,获得极强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增进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参加党的红色纪念日和党建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参与感,激发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学习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能够教导学生传承革命品格,艰苦奋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重温党的百年红色文化,可以激励广大学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坚定信仰,凝聚力量,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推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挥其育人作用,需要在教师自身、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党史素养,提升能力水平;在课程建设上,既要实现思政与党史内容的融合,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历史性教学目标,丰富党史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建设党史教育特色课程。总之,以教师、教材、目标、内容和方法为着力点,精准融入,切实发挥党史教育的功能。

(一)增强党史素养,提升教师能力水平

推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先行。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意味着后者不仅是思政课,还是一门历史课。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兼具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党史专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6]。因此,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成为教学改革的领头人,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的提升。

1.加强理论学习。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政教育专业出身,还有一部分教师学业经历“非思政”,他们均在党史学习上有所欠缺,这种知识结构体系不足以实现党史与思政理论的有效融合。在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学习党史,特别是学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领悟其核心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党史融入思政课程提供知识储备;要充分挖掘优质党史资源,发挥其历史穿透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历史与时代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的学理性,优化课程内容;要加强备课,潜心研学,采取分工协作、集体备课讲课的方式,积极打造高校思政课程的党史“金课”,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现有的思政课教师中,存在着把完成授课任务作为目标的机械性教学行为,还存在将教学仅仅看作谋生手段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持怀疑态度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思政课教师要聚焦于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学生喜爱的英雄事迹和革命人物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另外,教师要熟读马克思主义和党史的原文,并及时了解时事热点,坚定政治立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

(二)实现“两个转变”,丰富党史教育课程体系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根据课程的教学规律和内容特点,统筹思政理论和党史内容;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建构。

1.围绕理论主线,转变教材体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蓝本,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5]345。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实现教材体系的转变,以党史求真、立论。要统编新教材,实现思政党史“二合一”。2021年,思政课教材改版,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党史作为最好的“思政教科书”,其话语体系还未能完全地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要用党的典型事迹和经典语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本土化论证,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中国特色,加强对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现实诠释。统编新教材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能够统筹史料资源,运用党史素材解读和论证思政理论,实现党史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应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加快统筹网络教材、经典导读以及实地教学基地等“活”教材。要加大网络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优质教学网站等公众平台;还要加大教学基地使用力度,利用革命遗址等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适当扩充教材资源。

2.立足学生主体,转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依据。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2],充分挖掘党史资源的教育元素,以党的光辉历史涵育学生的精神成长。转变教学目标应以学生的兴趣为重,关注历史性教学目标,坚持以德服人、以史育人的培育原则。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历史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要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和涉及的党史脉络对教学框架进行合理建构,结合时代境遇对党史的精神内核进行凝练和升华,使教学目标与党史教育的核心意蕴相契合,引导学生感受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帮助学生尽快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有助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理论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党史教育特色课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指出,“四史”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确保学习效果入脑入心”。党史教育必须注重党史选材的适当性,保证党史理论的创新性,将党史素材渗透到每一节思政课中,精准把控,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和面的结合。

1.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扩充党史场域。形式的运用影响党史融入的深度和内容的截取。丰富的党史教育形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应努力构建思政课的立体化育人范式。专题教学式融入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整体性的有效形式,党的发展脉络、精神谱系、奋斗经验和理论探索分别以不同角度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可使学生从多视角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涵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地考察式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冲击性,党史教育利用革命遗址、博物馆等实地场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观先烈遗址,可使学生在现场氛围的感染下与历史人物“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同,筑牢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活动拓展式融入能激发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高校可通过党史知识竞赛、学术沙龙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党史知识,还可鼓励学生参加党史教育宣讲团、辩论会等,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增进对理论的内化,促使党史真正“进课堂、进头脑”。

2.点面结合,增强理论阐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既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提取革命建设、党的发展和思想创新的历史精华,又要将党发展历程的主题主线和历史任务贯穿其中,防止课程内容的简单化、机械化和融入效果的表面化,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事迹为切入点,在讲授过程中逐步展开,将理论与党史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形成对理论的系统认识。要借助史料,使学生既能掌握科学规律,又能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艰难曲折,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要从个例讲述出发,逐步展开对相关内容的阐释,将历史叙事寓于理论阐释之中,以理论统摄史料,使学生在对事例的深切感受中强化理论认知,从而有效发挥党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党史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