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南沟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2022-03-12李万荣
李万荣
(河曲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山西 河曲 035600)
1 工程概况
南沟河小流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西南部的社梁乡,属黄河水系,地处黄河一级支流县川河南岸,距离县川河入黄河口约11km,区内涉及裴家甲村1个行政村,345口人,均为农业人口,人口密度为86.25人/km2。小流域总土地面积576.00hm2,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目前水土流失面积467.1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1.12%,其中轻度侵蚀249.48hm2,中度侵蚀166.51hm2,强烈侵蚀51.20h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500t/km2,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42万t。
河曲县南沟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使沟道侵蚀得到控制,使固体废弃物、垃圾或其他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侵蚀强度在轻度及以下坡面,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建设目标。
2 工程总体布置
2.1 布局原则
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本项目布局设置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立足生态综合治理与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重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果园和经济林,增加群众收入;建设生态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增强流域防灾能力。
总体布局侧重于自然景观,提高自然风光旅游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地块、村庄和沟(河)道及湖库周边,并绘制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图。
2.2 生态清洁小流域分区布置
项目共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0hm2,按布局设计原则,将该项目区划分为生态自然修复区、综合治理区、河道整治区三个区。其中生态自然修复区封禁治理265.23hm2,栽植油松12.20hm2,紫穗槐80.52hm2,柠条38.02hm2;综合治理区新建农村垃圾池6个,房屋刷漆4900m2,栽植枣树2.8hm2,核桃树1.23hm2;河道整治区修筑挡墙15m,拦水围堰81.70m,河道清理3.40km。
3 工程设计
3.1 生态自然修复区
植被较好的地方,采取封育保护措施,为减少人畜破坏,可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植被稀疏的地方,依照《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18)的规定,采取人工抚育、补植等措施,加强封育保护,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促进植被自然恢复。
3.1.2 植物措施
(1)造林布设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35.2-2008),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立地条件及造林习惯,选择耐干旱、耐瘠薄、抗性强且长寿、生长稳定的本土树种;乔木林选择在土层较厚、阴坡、坡度较缓、肥力较高的荒草地;造林立地条件类型为石灰岩质山地褐土,树种选择油松;灌木林布设在项目区阳坡土层较薄的荒草地上,造林立地条件类型为石灰岩质山地褐土,树种选择紫穗槐和柠条。
(2)造林技术要求。油松选择6年生,苗高100cm,株距3m,行距3m,种植密度为1111株/hm2,采用大鱼鳞坑B整地方式,大坑长径1.5m,短径1.0m,坑深0.6m;紫穗槐选择2年生,灌丛高30cm,株距2m,行距2m,种植密度为2501株/hm2,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小坑长径0.8m,短径0.4m,坑深0.5m;柠条选择种子播种,株距1.5m,行距2m,种植密度为1200株/hm2,采用大鱼鳞坑A整地方式,大坑长径1.0m,短径0.6m,坑深0.6m。各坑的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回填表土0.15m,表土、心土分置,拍光土埂。
(3)造林质量要求。造林时要加强苗木管理,严把质量关。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做到随起随栽,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二次挑选,用于造林的苗木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为加快造林进度,应做到边整地边栽植,施工时间避开冬雨季,油松、紫穗槐和柠条种植主要集中在秋季。为保证成林快、成活率高,栽植时将树苗扶直栽正,使主根保持垂直,根系舒展,放置深浅适宜后再填土,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填土过程中分层踩实,栽植后再次浇透水后覆一层土,埋土到地径以上2~3cm,最后在树盘上覆膜,防止苗木病虫害,还可以蓄水保温。
验收合格后抚育管理一年,抚育期内松土、锄草一次,并整修坑、穴,使其保持完好,禁止放牧,严防人为破坏、火灾及病虫危害。
HPLC法同时测定三味龙胆花片中马钱苷酸和异金雀花素的含量 ………………………………………… 艾悦言等(20):2810
3.1.3 封禁治理措施
(1)封禁区域布设。生态自然修复区封禁治理面积265.23hm2,主要设置在少量的土石山区、其他草地和沟壑陡坡地带,坡面坡度大于25°或土层厚度小于25cm的区域,在这些区域的沟口、路口、路旁等人行便利地段设置封禁围栏,进行禁封育保护。对于林草破坏严重区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自我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达到防风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能力的目的。
根据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地面植被、水热条件和人口分布等,在项目区布设6个全年封禁区。共设置封禁围栏3149m,山口、沟口及交通要道设置管护人员,定期巡查管护封禁区,1名管护人员可监管600hm2,故该项目区管护人员设1名;每个封禁区域至少设置封禁标牌1处,故该项目区布设1个简介牌,6个小标志牌。
(2)封禁措施技术要求。围栏由铅丝网片(刺丝)和混凝土桩组成。设计围栏固定桩采用预制混凝土桩,用于沿线固定网片,桩高2.0m,埋深60cm,混凝土桩平均间距5m,涂料涂白,起点、末端或显著位置红漆喷涂国家水保字样。刺丝规格12号铅丝,设置5道横丝,横丝间距25cm,并在两桩间沿对角线设交叉丝2道。
3.2 综合治理区
3.2.1 布设原则
人为扰动频繁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作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部位。布设时应根据坡度、坡位、土地利用现状、土层厚度等,配置各类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绿化宜以栽植乔灌树种为主,美化村庄,宜选择乡土树草种,合理配置观赏树种,人工营造景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面源污染防治应以保护小流域内水体不被富营养化为主要目标,鼓励使用农家肥、有机化肥,发展有机农业。
3.2.2 工程措施
综合治理区需进行村庄房屋刷漆,面积为4900m2,并对柴、土、粪、垃圾、建筑弃渣进行清理整治。垃圾收集点与周边建筑物间隔不少于5m,与住户间距最远不超过70m;垃圾桶数量按服务人口和垃圾产生量的原则配置,每30人配1只120L垃圾桶。本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共设计6个农村垃圾池,每座垃圾池容量为2.25m3,采用砖砌,底部长1.5m,宽1.0m,高1.5m,砖厚0.24m。
3.2.3 植物措施
综合治理区在向阳、土层较厚、交通便利的地块栽植经济林。该项目选择具备集雨条件的荒草地作为造林地,造林立地条件为石灰岩质山地褐土,且土层厚度大于1m、肥力较好区域种植枣树和核桃树。枣树和核桃树均选择2年生嫁接苗,苗高90cm。依据当地立地条件和种植习惯确定种植密度,枣树和核桃树的株距×行距均为3m×4m,采用“品”字型结构,造林密度为833株/hm2。
由于该项目流域内干旱少雨、土壤贫瘠,为了控制水土流失,蓄水保肥,造林整地选择在雨季前进行,根据实际地形、土壤及树种等情况,整地选用穴状整地方式,整地规格为穴径60cm,坑深60cm,栽植时间选择在4—5月。
3.3 河道整治区
河道整治包括清理河道、生物护岸,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保护水生态环境,河道两岸、湖库周边建截污工程,将污水集中排至污水处理厂,并设立警示牌,防止污水排入河道湖库。在沟道中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等拦挡设施,拦泥减洪,分级设防。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应建设一定宽度的缓冲过滤带,选用匍匐类灌草种,提高对入河湖库泥沙、污浊物的过滤作用。项目修筑挡墙15m,拦水围堰81.70m,河道清理3.40km。
3.3.1 挡墙
风化、碎石崩落、坍塌严重的坡脚及边坡,应修建挡墙。挡墙断面设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设计为倾斜式挡墙,墙顶宽设为2.61m,基础埋置深度取为2.0m,地上高度为8.0m。
为排出墙后积水,墙体预埋DN100PVC管,向外倾斜5%,孔眼间距2m,下上左右交错呈梅花状设置,最下一排泄水孔高出地面1.0m。墙背侧设0.4m厚碎石滤水层,并铺设土工布。为防止积水渗入基础,在最低泄水孔下部,夯实不小于0.5m厚的粘土隔水层。
墙体采用混凝土砌筑。每隔10m设变形缝,缝宽0.2~0.3m,缝内填充沥青麻筋或涂沥青木板,挡墙墙顶用水泥砂浆抹平,厚度0.02m,挡土墙外露面用M10水泥砂浆勾缝。在挡墙上面用M7.5浆砌石护坡,厚度根据现场实际调整,总长为15.00m。
3.3.2 拦水围堰
新建拦水围堰主要用于保水保土、巩固并抬高沟床、阻止沟底下切,同时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依据现场勘察和实际需要,拦水围堰高度根据沟道比降确定,顶宽为1.0m,基础埋深为1.0m,直立墙面,总长为81.7m。
4 结语
工程实施后,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00hm2,年保水效益52.34万m3,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0.42万t,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变,生态环境也将会有明显改善。下游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26.61元,正常生产期年可新增总产值24.50万元。
在生态综合治理工作中,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法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做到家喻户晓。将项目纳入村政管理职责范围,维护村规民约的权威性,真正起到护林护草的作用,真正起到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项目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