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意义分析

2022-03-12高美娇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肢体

高美娇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占很大比例,其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以患者突然昏厥、意识不清为主要症状,伴有偏瘫、语言障碍等预后特征,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之一[1]。近年由于临床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有所降低。然而,患者预后存在一些脑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2]。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普遍,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沈阳市中医院针灸一科60 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57~71 岁,平均年龄(63.09±2.97)岁。试验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7~70 岁,平均年龄(62.97±2.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梗死史,但无后遗症,身体一侧出现偏瘫,无认知功能障碍,但在恢复期内;患者神志清醒,病情稳定,病程2 周~5 个月,生命体征稳定,可配合治疗和评估;患者及家属同意、理解、配合治疗,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和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意识障碍者,昏迷或存在严重心脏病、急性高血压等患者;患有骨关节炎、周围神经病变,或被诊断为影响患侧肢体活动疾病的患者;存在癫痫病史,或存在严重的心、肺、肾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取临床常规康复方法,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溶栓、抗凝、改善血液循环,及对症支持治疗,20 d 为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如下,在住院期间,患者采取仰卧位和侧位,保证每小时更换一次体位。每次变换体位时,患肢关节应保持后屈曲。瘫痪肢体侧指关节进行伸屈练习。患者肘关节可微微弯曲,使上肢略高于肩水平,为防止下肢不受控制,可在外侧部位放置支撑物。运动训练可采用按摩、被动运动等。按摩包括对偏瘫侧进行按压、揉搓、揉捏等,从远端到近端,注意动作,尤其是对腰骶部和四肢,应轻柔缓慢,为防止压疮,患者应睡在气垫床上,进行肩外展屈伸、肘伸、髋外展伸膝、足背屈伸等运动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应进行积极的如握手、床上行走等锻炼,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并且应重点训练患者瘫痪的四肢。出血性疾病患者不能直接起床,而应是一个从床上仰卧到半卧的缓慢起床训练过程,待患者好转,进行如刷牙、吃饭、上厕所、洗澡等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患者用健康侧肢体处理日常事务,带动患肢进行活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评分 ①采用NIHSS 量表评定患者的神经损害程度,包括患者自我意识、上肢功能、肢体平衡、感觉评定、心理状态、表达能力等7 项,1~2 分为患者神经功能正常;3~4 分为轻度神经损害;5~10 分为中度神经损害;11~25 分为重度神经损害;>25 分为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损害越严重。②采用FMA 评分评定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线性评分制,包括上下肢反射能力、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13 项运动能力。每个项目分为3 个等级(1~3 分),满分39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越轻微。③采用BI 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包括饮食、穿衣、排便、运动等9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0~5 分,线性折算到满分100 分。>50 分表明患者基本生活自理;41~50 分表明患者存在中度功能障碍,需要帮助;31~40 分表明患者生活限制严重;≤30 分表明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越差,依赖程度越高。④采用MESSS 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20 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21~30 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0 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NIHSS 评分改善>80%,自理能力基本恢复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改善,NIHSS评分改善30%~80%,自理能力存在提高为有效;患者体征和症状无改变,NIHSS 评分改善<30%,自理能力差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NIHSS 评分、MES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在中国每年有312.57 万例脑梗死患者,且73.21%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出现残疾,37.25%的患者是重度残疾,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个缓慢康复过程,但其恢复时间长,并会出现意外情况[3-5]。如果不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影响其正常生活,给其家庭带来负担。因此,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6-8]。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有必要的。应用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良好[9-11]。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区会出现神经坏死现象,神经细胞属于不可再生细胞,会造成患者运动区域的神经功能不全,以往康复治疗只注重患者恢复期肌力训练,忽视患者全方位训练[12-14]。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因为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动调节患者脑循环,如进行训练,会调节患者脑循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建立康复信心,保持愉快的情绪,同时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给予患者翻身等康复,避免压疮[15-17]。引导患者在床上锻炼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在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鼓励其主动锻炼,提高其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功能恢复效果更好[18]。早期康复训练应从患者日常生活开始,锻炼自理能力,要注意因人而异,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早期康复训练计划,要注意训练强度由易到难,为患者全身协调能力的早期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加强训练[19]。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肢体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