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条平行线:新概念作家群与“80后”诗人

2022-03-12杨冠穹关西外国语大学日本大阪府枚方市5731195

名作欣赏 2022年2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期刊概念

⊙杨冠穹[关西外国语大学,日本 大阪府枚方市 573-1195]

关于“80后”作家的研究,主要围绕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们展开,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韩寒、郭敬明等在获奖后不仅从事小说创作,同时也活跃于出版界,在培养新人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近年来,他们还进军电影行业,通过多样的文艺活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80后”创作者的认知与认同。

笔者曾在《作为文学概念的“80后”:命名的契机及其合理性》一文中对“80后”的起源进行了整理并发现:“80后”一词在文学领域里的含义,经历了从“80年代出生的人群”到“8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变化后,再次回归到“80年代出生的人群”,进而成为“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流行的社会学词汇”。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除了小说创作者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不常被提及的群体——“80后诗人”。这些同样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们,从其登场至活跃于文学界,自始至终似乎走过了一条与新概念作家群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80后”诗人和新概念作家群虽然在文学式样方面大有不同,却同样经历了改革开放下的青春时代,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80后”诗人最初以民间活动的形式出现,历经了自发式的诗歌创作和自主出版,最终在主流文学杂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现如今仍然以网络和文艺期刊为主要阵地,始终表现出一种与商业出版之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策划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萌芽》杂志虽为作协直属,但新概念作家群中少有长期在主流文学杂志进行连载的例子。他们脱离了传统的文学创作路径,直接通过出版社发表长篇作品,充分利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赢得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生长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年轻作者,“80后”诗人和新概念作家群之间的差异很难用社会的发展或时代的变化来解释,或者说,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更加根本性的不同。“80后”创作者内部的这种割裂,本应成为他们对抗“命名暴力”的武器,却因为长久以来被代际理论占据了优势,因而没有得到重视。“80后”诗人和新概念作家群各自在代际理论的语境下被叙述,最终也在代际理论式的结论中被终结。对此,本文尝试整理了“80后”诗人出现的时代背景与过程,继而从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照他们与新概念作家群在创作路径上的差异,并试图对这两个“80后”文学群体的关系进行探索。

一、互联网与海外华文诗刊的诞生

20世纪90 年代,中国进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海外华人也开始活跃于中文互联网世界。1994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设施的建成,中国率先实现了国内外互联网连接服务。该新闻被同年12月2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评选为“199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并被多家科技报刊转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又一批的民间诗人诞生了。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一书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民间诗歌界,是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慢慢形成的。遗憾的是,这些以诗歌为中心的网络文学遗留下来的踪迹寥寥无几。网络文学的学术价值也是近几年才慢慢被认可,因此可参考的资料极其有限。

幸运的是,作为2011年启动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由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推动的“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提供了较多研究成果,并以《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一书的形式得以展现。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该书提及的许多重要文献非常值得参考。虽然许多文献缺少具体的出版信息可查,但通过与现存的网站和可以搜索到的资料进行核对,能够发现许多细节。此外,名为shigeshi.com的网站备份了1993年至1996年期间,与网络诗歌相关的一些资料和快照数据。参考这些有限的资源,笔者尝试总结了民间现代诗创作群体的形成过程。

1991年4月5日,华人世界的第一本电子期刊《华夏文摘》创刊。这份由当时留美的中国留学生创办的期刊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华文文学媒体之一。根据目前官网cnd.org 上的文字信息——2021 年3 月6日CND 成立32 周年,2021 年4 月5 日《华夏文摘》创刊30周年,能判断出《华夏文摘》的前身是一份叫作(简称CND)的电子邮件通讯,并主要刊载新闻信息。

1992年5月1日,《华夏文摘》第57期通过网络发送到了订阅者的邮箱,这一期刊登载了互联网历史上第一篇中文现代诗作品《祝愿——致友人》。作者图雅早在1996年就已经消失于网络,但他(她)的个人文集《图雅的涂鸦》由现代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根据互联网上留存不多的信息,我们隐约可以获知他(她)在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或许可能是数学专业相关的研究人员。

1993年3月,诗人诗阳开始在网络上通过CND等电子邮件期刊发表作品。诗阳于20世纪80年代赴欧美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他在1995年创办并亲自担任主编的电子杂志《橄榄树》是北美第一份专门刊载华语现代诗的文学期刊,这份期刊在《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一书中被称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刊物。继《橄榄树》之后,诗阳也参与编辑了许多诗歌刊物,并出版了个人诗集。

《橄榄树》在经历了大幅改版后,变身为综合性的文学电子刊物,这使得北美的另一份诗刊《新大陆》电子版得以取而代之,作为专注于现代诗的期刊登场。《新大陆》在1990年12月创办于洛杉矶,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民间刊物,从编辑到印刷、装订,均由三位华语诗人即其创办者完成。后来许多诗人参与到杂志的投稿和编写中,在华人社会的支持下,杂志很快就在1996年实现数字化并正式上线。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民间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些在初期投身创作的“普通人”也有着无比鲜明的形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当时留学海外的学生或学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并且具备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和知识,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文学爱好者,自发性地进行文学创作。其创作活动的主要阵地是电子邮件,在进入万维网时代后逐步发展为网站形式,而这些网站就是后来孕育出“80后”诗人的摇篮。

二、文学网络化与“80后”诗人的登场

1995 年11 月,作家王周生发表了《信息时代与文学》一文,以《华夏文摘》为例,探讨网络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也表达了文学界对这一变化的担忧。王周生在批判通俗文学生产过剩的同时,肯定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力,并认为电子媒体在文学创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就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互联网连接服务的发展,一些大学开始运营校内BBS即网络论坛,许多热爱文学的大学生开始在论坛上转载海外的网络文学作品。随着“网络文学”概念的确立,不仅仅是转载,还出现了投身于文学创作的年轻写手。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群所谓的“70后”作家群体。例如,安妮宝贝(现名:庆山)从1998年开始就在当时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文章,并得以实现商业出版。后来加入榕树下并成为总经理的路金波,当时也在网络上以笔名“李寻欢”进行创作活动。

1997年7月26日,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联办的首届现代汉诗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召开。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台湾诗人杜国清发表了题为《网络诗学:21世纪中国汉诗展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被认为是第一个以互联网和诗学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

1999年1月,《界限》在“重庆文学”网站上线,该杂志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网络诗歌刊物,但与橄榄树或榕树下等纯电子期刊或网站不同,《界限》是电子化的纸质期刊,是传播途径的一种延伸。根据欧阳友权教授的叙述,同年5月,上海三联书店策划出版了一本网络小说集,名为《进进出出:在网与络、情与爱之间》。但实际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料显示,该文集问世于2000年1月,因此推测1999年5月可能是在策划阶段,到实际出版一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显得比较谨慎。几乎在同一时期,安妮宝贝的代表作《告别薇安》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可见,在网络文学当中,小说在当时走的是商业出版,走向纸面化的道路,这一点正与诗歌截然相反。

就在大约同时,学术界虽然出现了对网络文学进行批评的声音,但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期刊,双方似乎都期待着相互融合或进行合作。1999年9月,上海市委宣传部旗下的《文学报》开设了榕树下网络文学专栏,此后,榕树下网站的一系列网络文学作品由上海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成册。11月,榕树下还主办了第一届网络文学大赛,由王安忆、贾平凹、余华等著名作家担任评委。大赛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写手的创作动力,也代表着网络文学正式进入文坛视野。

先通过互联网在电子杂志或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后再投稿到纸质期刊,最终以作家的身份进入文坛,这个过程开始慢慢地为文坛所接受。2000年以后,大部分“80后”诗人都传承了这一路线,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类似的创作文学路径。相反,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新概念作家群,却没有通过文学杂志(包括电子期刊)的连载,似乎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从无名写手到作家的身份转换。另一方面,主流诗歌界也对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展现出比较积极的姿态。例如,四川省作协主办,创刊于1957年的《星星》诗刊,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诗歌杂志,早在1999年就开始提供在线阅览。

2000年3月,“诗江湖”网站开通,翌年开始发行电子期刊《江湖月刊》。网站的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70后”诗人南人的个人主页,后来这里成为北师大青年诗人的聚集地,即日后的“下半身”诗歌写作团体的大本营。诗人桑克指出,诗江湖是一个“尖锐的个性化的”的网站,并对这些诗人从“70代出生的诗人”的概念中脱颖而出,进而提出自己的写作主张并付诸实践进行了高度评价。现存的“诗江湖”网站域名为wenxue2000.com,保存了《江湖月刊》的所有内容。虽然现在仍然可以访问该网站,但 2010年以后网站就没有任何更新了。提到诗人桑克,实际上2000年2月,桑克自己也开设了一个叫作“诗生活”的网站。这是第一个拥有独立服务器和专用域名(poemlife.com)的诗歌网站,每月5日发布在线诗歌刊物《诗生活月刊》,目前仍在更新中。

可见,2000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一方面在形式上是华文民间诗歌界电子邮件时代的延续,另一方面其创始人和参与者也与华文民间诗歌界类似,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就小说家而言,比如安妮宝贝是毕业于大专的银行职员,但诗人大多是大学在读的学生或毕业生。而后,随着诗人中“80后”的登场,出现了另一种异类。

从诗江湖网站现存的资料中,我们能确实地考证“80后”诗人开始进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在这里列举两位后来转而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李傻傻和春树。李傻傻目前是作协会员,也是“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春树则在高中辍学后开始创作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现在似乎不再有什么浪花了。2001年第4期《江湖月刊》“新人亮相”栏目刊登了李傻傻的《见鬼》和《西行瞎记》,同年的第7期“又见新人”栏目则刊登了春树的《情丝》和《世界小姐》。

尽管李傻傻和春树都出身“诗江湖”,风格也同样大胆,却被分别定义为实力派和偶像派,这样的划分方式似乎是一种误解。固然,把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李傻傻和高中退学的春树放在一起讨论,的确不太容易令人接受。同样高中退学的韩寒也曾被归在偶像派一列,恐怕也有评论界或者说文坛内知识分子们的精英意识作祟。无论如何,春树的出现对于“80后”诗界的意义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创作实力。

2001年11月,春树在诗江湖论坛上发帖,呼吁“所有‘80后’诗歌爱好者联系起来”。2002年,春树自主出版发行了诗集《“80后”诗选》(第1辑),其后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出版第2辑、第3辑。正如青年学者、诗人赵目珍将春树视为“80后”诗人的先锋一样,春树作为一个作家的自我意识在较早的阶段就得以觉醒,她通过对自身进行命名来确认他们的存在,并意图将年轻的创作者们聚集到一起,走出“70后”和前辈的阴影与影响,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像春树这样的自主出版行为在当时并不少见。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营出版行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与海外华文文学类似的民间出版活动在当时的“70后”诗人中已经比较普遍。例如,1990年11月在哈尔滨创刊的民间报纸《诗参考》,自1991年起定期发行,1995年迁至北京后,到1998年就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文学刊物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在指出《诗参考》的“民间”与“口语”特征的同时,对《诗参考》的文学性评价极高,称没有哪一个刊物能够与之相比。《诗参考》虽然没有电子化,却早在2000年7月就开设了名为“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专栏,被认为是“80后”诗人的第一次大集合。

在这些有影响力的网站和自主出版活动的作用下,“80后”诗人们终于以群体的身份出现在了主流文学杂志上。创刊于1985年,由沈阳市委宣传部主管、沈阳市文联主办的月刊《诗潮》于2002年6月刊载了特辑“校园诗抄:80后诗人作品专辑”,集合了15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作品,而他们几乎都是在校大学生。

三、两条平行线:“80后”诗人与新概念作家

2000年5月,就在诗江湖网站成立后不久,“80后”诗人还活跃在民间进行创作活动的时候,韩寒的处女作《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突如其来的商业出版,或许是关系到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里的成功表现,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其实,自1999年5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名单公布以来,作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大量新概念作家群的作品。成立于1953年的作家出版社直属作家协会,它的出版活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体制内对待年轻一代文学生产的态度。

同样直属于作协的《萌芽》作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文艺杂志,通过推广新概念作文大赛,让许多倾心于文学而有才华的高中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获奖到出版。而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培养计划,以教育改革为后盾,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培养接班人。特别是与“80后”诗人在诗歌界的成长过程相比之下,“新概念”仿佛是一场文学盛会,似乎试图将新一代创作者和不断发展的民间出版行业融合到主流文坛中。

与幸运的新概念作家群相反,“80后”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从自发性的民间活动开始,经过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最终得到主流的认可而进入文坛,并开始其真正的文学活动。这背后有着众多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长期努力,以及十几年来积累下来的对目标的探寻之路。他们在创作上看似叛逆有个性,但在创作道路上仍然显示出其较为传统的一面。新观念作家群和“80后”诗人虽然同样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却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相反,两者遵循了完全不同的路径,绘制了两条平行线。我们在谈及“80后”时经常会提到所谓代际问题,而“80后”作家们内部如此巨大的差异,或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清晰、更宏大的时代之形象。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期刊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期刊审稿进度表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