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教育的美好状态
2022-03-12李乐
李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到“什么是教育”时,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全在细节中》一书,作者从“起跑线在哪里”开始,以生命成长的足迹为纵线,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育儿画卷。
教育不存在普适性法则
当下社会中,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家长们日益焦虑,生怕不“鸡娃”就是对孩子不负责。然而,当家长在“鸡娃”路上步履匆匆时,往往忽视了那个最重要的人——孩子。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就指出:“每个孩子大不同呀”,而“好的教育首先基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
正因为如此,教育并不存在绝对的普适性法则。即使是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的孩子也会千差万别。作者用自己对3个孩子摔跤后的安抚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点。外向、活泼的心童摔跤后需要家长等待,她用雷霆般的嗓门发泄半小时后,不悦便可戛然而止;敏感的笑笑摔跤后需要不被家长打扰,独自消化,“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她缓解负面情绪的良药;而豁达的雨果摔跤后则好办得多,家长无视可行,打趣亦可行,摔跤对他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可见,家庭教育并非始于对“不完美”的挖掘,而是始于对孩子的观察和尊重。作者進而指出,虽然没有固定的家教之法,但却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积极发现适合孩子的教育与互动方式,由此找到“适宜”孩子的教育。
是改造还是播种
作者写道:“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家长,却满心奢望拥有一个完美的小孩。”在家庭教育中,似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造的对象:父母希望改造孩子,妈妈希望改造爸爸,同时也希望改造自己。
孩子需要“改造”吗?不,孩子是一粒种子,作者说:“家教之‘道’,是种子自己的奥秘。”而父母要“用心体会不同种子的需求”。以富含尊重的亲子陪伴滋养这颗“种子”,温柔回应孩子的需要,弹性亲子陪伴,韧性处理孩子独立思考生活的机会。
爸爸需要“改造”吗?不,爸爸在亲子陪伴中有妈妈无法替代的一面,他带给孩子的是“男性化的陪伴”。爸爸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给孩子“个性化的陪伴”。
妈妈需要“改造”吗?成为母亲并非事业女性人生的分水岭,这两种人生状态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存在,也不意味着将自己从“鲜衣怒马”的女子改造为“白发丛生”的老母亲。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妈妈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旅程。
所以,教育并非是改造孩子及父母的不完美,而是学会用真诚的心接纳这些“不完美”。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孩子有自己鲜明的缺点,或者说特点。如果父母不能接受,这特点便是缺点。如果父母接纳孩子的一切,这缺点也不过就是特点。”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这是作者写在结尾的一句话。听起来温暖柔和而有力量:教育并没有百试不爽的经验,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给出了家庭教育的新视野:如何拥有人生的梦想?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如何看待不完美?翻开书,在作者娓娓道来中找到属于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