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美术还得“做中学”
2022-03-12池玉兰
池玉兰
【摘 要】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育思想,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地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落实“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感受美术的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做中学;课堂教材
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倡导“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凸显美术课程的特色,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感受美术世界的魅力。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采用单向灌输的教育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最终导致美术课程的教育品质与预期相差甚远。所以,在现阶段的美术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美术课程的教育质量,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感受美术知识。
一、趣味引导,让学生萌生意识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主动地为学生创建趣味性的实践氛围,让学生萌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以便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发展美术素养。
比如,在《降落伞》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添加趣味元素,激活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美术世界的魅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降落伞,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对降落伞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随后,教师简单地介绍降落伞的原理和用途,并为学生介绍不同的纹样,为学生之后进行降落伞的设计和绘制铺垫良好基础。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创建游戏活动:学生自主进行降落伞的设计和制作,并比一比谁制作的降落伞更有新意、更结实。这样,学生能够调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主动地完成降落伞的制作。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操作动力,让学生自主展开实践操作的活动,逐步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二、做中求学,以实践探求新知
在教授美术知识时,教师也要主动地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积极地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实践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美术的魅力,增强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从而基于实践的方式,完成对新知的探求。
以《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实践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操作中,以阳刻、阴刻两种表现形式完成裁剪。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己裁剪的作品进行观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成果,观察到一幅作品中的线条都是相连接的,另一幅作品的整体以块状为主等。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结果,教师为学生介绍这分别是“阳刻”和“阴刻”等,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活动,再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实践操作成果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利用自己的双手进行美术知识的探索和建构,并增强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三、解放手脑,将想象变为现实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教师需要贯彻落实“生本教育”思想,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调整和优化。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开展美术课程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善于启发思维的材料、工具和资料等,使学生对这些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并在美术课堂上将设想变为现实,以便学生在实际的“做”中实现能力的成长。
例如,在《变垃圾为宝》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材料的有效利用,引导学生将想象变为现实。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垃圾的种类和垃圾处理的知识,并让学生将垃圾的回收利用与人类的生活环境相整合,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随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课下收集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旧物,如矿泉水瓶、废旧衣物等,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有的学生将矿泉水瓶做成一个小的生态瓶等,以便在发挥想象力中为这些物品赋予新的价值,逐步将想象变为现实。
可塑性较强的材料,能够成为学生释放想象力的载体。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基于素材展开创新设想,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将头脑中的想象变为现实,以便学生在真正开展操作中,促进想象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搭建小组,使合作攻克难关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教师直接为学生创建实践类的学习任务后,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会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实践活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下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时,为了推动实践活动的实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以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实践操作中的难题。
比如,在《多姿多彩的靠垫》这一课中,教師先为学生提出“关于靠垫上的纹样,你有什么新想法吗?”“你打算如何制作靠垫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美术素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伴随学生的解答,教师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判断,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美术素养较高的学生,也有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分好组后,学生在组内展开互动和交流,共同探讨靠垫上的纹样和靠垫的结构等,并进行每个成员任务的细分,以便在有效互动中,完成靠垫的设计和制作。
五、激励创新,用双手发展思维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让生活中充满美。而在“做中学”的教育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后,学生会利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代表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质量,也代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水平。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创新过程和实践操作过程,以便学生在分享中接触更多的创新思维,并在反思中进一步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别致的小花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为学生创建展示的平台,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把握,明确学生已经初步接触陶艺,并掌握了搓、压等陶艺技法。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观赏花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手中的泥条制作花瓶,并在制作的过程中添加一些个人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制作完毕后,教师为学生创建平台,鼓励每个学生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以及自己创新灵感的来源,使学生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观赏到更多的花瓶,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不仅能收获满足感,也可以积累创新经验,从而在未来参与其他实践活动时,更好地释放自身的创新思维。
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建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能夠让学生在回顾自己的创新过程中收获满足感,并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相互鉴赏的机会,也能够让学生碰撞更多的创新思维,丰富自身的创新经验,促使学生在之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完成创新。
六、强化主体,促学生自主探究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用双手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能够真正地占据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探索中获得对美术知识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强化自学能力。
例如,在《创造绿色的生活》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通过网络渠道,查找与绿色环保有关的资料”的任务,引导学生检索与绿色环保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我国的污染问题、环保问题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此外,教师也要提出“让环境变得恶劣的因素有什么呢?”“绿色生活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如何获得绿色的生活呢?”等问题,使学生对绿色生活的概念、获得绿色生活的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上课后,教师便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阐述收集的环境污染资料、绿色环保知识等,使学生真正地依靠自主操作的过程,增强对美术知识的认识。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创建“创作一幅绿色的画”的活动,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艺术创作的活动。
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自主探索,并在课上为学生创建表达的机会,能够真正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让学生基于“做中学”的过程,提高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增强美术素养,以便在未来也可以依靠“做”的方式,有效获取美术知识。
七、尊重个性,从实操中出真知
在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融入美术课堂后,教师也要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期望展开的实践活动类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倘若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建相同的实践活动,最终收获的学习成效也会大相径庭。所以,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做”中获得真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探索美术知识的乐趣,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建差异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中逐步获得美术知识。
以《学画抽象画》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建不同的实践探究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如下任务:(1)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查找绘制抽象画的方法;(2)基于微课的观看,学画抽象画;(3)翻阅教材,自主尝试,逐步摸索抽象画的画法。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以便学生透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掌握抽象画的绘制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因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做中学”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的喜好,为学生创建自选型的学习活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地彰显,使学生基于自己喜欢的方式掌握美术知识。
总而言之,尽管“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存在片面性,但是其仍旧对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在现阶段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应当把握“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实践操作的活动,从而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锦琪.小学美术教育中“无边界”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0(48):83-84.
[2]冯娅莉.培育核心素养,打造智慧课堂——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师,2020(34):80-81.
[3]孙榴校.情趣教育在小学美术课上的渗透与应用探讨[J].学苑教育,2020(31):67-68.
[4]曾娇.小学美术欣赏课堂多元对话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教师,2020(3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