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难忘的戍边岁月
2022-03-12郑相豪
郑相豪
我曾先后在西藏、云南边防一线工作近二十年。
1983 年,我调西藏山南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分区部队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多数驻守在海拔4000 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高度分散,点多线长,有的一个连队戍守在五六十公里的地段上;交通不便,有的连队不通公路,战备和生活物资靠人背马驮,有的要赶在9 月底前把物资送去,一到10 月大雪封山,半年过不去。怎么办?
我把政治部工作安排好,就集中全力,不间断地带领机关人员深入边防一线,先后两次下连队,和战士一样站岗放哨,参加巡逻,体味战士守边防的艰辛,调查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那时到边防一线很大难题就是交通不方便。有的连队哨卡车子进不去,我就骑马或步行走过去。有一次,我骑马到一个连队,路很狭窄,两边几乎全是悬崖绝壁,往下看头晕目眩,只有平路骑马,坡路下来走,三十多公里走了4 个多小时才到连队。还有一次,我到独立营了解基层建设情况,返回时翻过一座山往下走时遇到冰雪路,车子直打滑,好几次差一点翻到深沟里,无奈只有下车步行。驾驶员小心翼翼,慢慢开,硬是走了三十多公里才解除险情,那天到深夜两点多才回到分区。下去虽很辛苦,但能了解真实情况。
正是由于部队高度分散,我在开展思想教育中,采取蹲点和全面相结合的办法,重视在点上取得经验,在面上进行推广;突出联系思想实际,注意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教育生动活泼,取得实效。这样就使部队政治教育逐渐活跃起来,干部战士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成都和西藏两级军区经常转发分区政治教育的经验。
我在深入边防一线时,还注重帮助下面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哨卡和通信维护站只有两个或三个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做饭没有锅,用洗脸盆支在三块石头上,用拾来的牛粪晒干烧火。由于火力不够,加上高原沸点低,战士们都吃夹生饭。在分区办公会上,我提出,每个哨卡和维护站发高压锅和燃油喷灯。后勤部很快采纳我的意见。哨卡和维护站战士们只能吃罐头,吃不上蔬菜。我每次计划到几个哨卡和维护站,头天就把菜摘下分装袋里,随车带到哨卡和维护站。那时分区每个部建有塑料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每当车子停到哨卡或维护站,战士们一看有蔬菜,都乐得像过年似的。分区领导都赞成这个做法,每次下去都带着菜,密切上下级关系。还有不少哨卡和维护站在海拔4500 米以上,高寒缺氧,战士脸色发灰,嘴唇发紫,头发成把往下掉。看到这些年轻战士的身体状况,我心急如焚,焦虑不安。我立即向分区党委建议,为保护战士的身体健康,凡在海拔4500 米以上哨卡和维护站执勤的战士,一年轮换一次,得到大家的赞同,从此形成轮换制度,受到广大指战员的好评。
1987 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调到云南保山军分区工作,这里气候条件比西藏好,但地处中缅边界,情况极为复杂,是“金三角”毒品流进内地的必经通道。
边界线没有天然屏障,正像人们所形容的:“这边鸡跑到境外下蛋,境外的瓜藤伸到境内结瓜。”进出人员身份复杂,难以掌控。贩毒使这里成为“重打区”,吸毒使这里成为“重灾区”。
分区在维护边境稳定,配合协助地方公安部门打击贩卖毒品以及加强边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等方面的任务也极为繁重。我先任分区政治部主任,后任分区政委、党委书记,和党委一班人一起,側重坚持不懈地抓部队思想教育,严格规章制度,筑起牢固的思想和制度两道防线,尤其下大力抓了分区党委自身建设,以“反腐倡廉”为突破口,从党委常委做起,当标杆,作表率,以此带动机关、部队和边防建设及民兵预备役工作。我们还组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修公路,挖水渠,扶贫帮困,为贫困村盖小学,架自来水管,整修街道,改变村容村貌,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在这样一个贩毒吸毒的复杂环境下,分区部队顶住诱惑,抗拒腐蚀,永葆本色,没有出现违法乱纪现象。分区党委从1992 年起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党委,我也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在戍守边关中实现了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