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活”水 灵动课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11陆亚琴
■文/陆亚琴
陶行知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其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也一直在寻求突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写作兴趣、习作选材不当、文章缺少真情实感等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对此,本文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注重生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旨在让学生走出学校,把生活和课堂联系在一起。脱离生活实际,学生难以调动写作的积极性,面对形形色色的习作题目,常常无从下手,只能生搬硬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促使学生多接触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把生活中真实的内容搬进自己的习作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有效素材,并进行筛选和记录,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以情动人。
(二)注重教育的实践性与发展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总体上是对教育工作实践性的强调,反对呆板的教学模式。但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生硬,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了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因此,陶行知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寻求习作资源,去发现有意义的题材,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三)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学生的“做”为核心,而教师的“教”只是一块敲门砖。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怎么教和教什么,更应该关注学生如何做。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已经完全习惯了教师安排教学,不具备创新思维,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想象力。因此,陶行知的这一主张为今后教师改进习作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
二、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习作课上,教师只有让学生兴趣高涨,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明显对习作教学兴趣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习作课的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难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生活较为单一,没有丰富的课余活动,所以他们难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第三,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不足,导致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习作题目时无从下手。
(二)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和“学”相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对于习作无从下手,内心十分迷茫。这样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在习作课堂上只注重讲述作文的结构、写作手法等,强调对作文模式的套用,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提炼;二是习作的教学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忽略了语文课堂是指向生活实践的。
(三)教师的指导缺乏真情实感
一些学生的习作缺乏真实的情感,喜欢讲大道理,缺乏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而造成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指导缺乏真情实感,一些教师只注重技巧的传授,没有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表达情感。要知道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在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彰显着令人动容的情感。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要注重自己情感的表达,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趣味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习作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构建情境时,教师需要保证构建的情境契合习作的主题,通过情境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场景中,并借此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也需要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习作缺乏兴趣的学生,一个有趣的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其对于习作的畏难情绪。学生能够在趣味情境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为“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关于土豆的动画,并对学生说:“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现在变成了一颗小土豆,此时的你正在一个菜园中,你的‘兄弟姐妹’都长得魁梧健壮,而你却瘦小无比,此时的你会做些什么呢?”进入这个有趣的情境后,学生都充满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这颗可怜的小土豆离家出走了。”有的学生说:“这颗小土豆出门去寻找长大的办法了。”还有的学生说:“这颗小土豆每天都郁郁寡欢。”大家以此为主题,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二)将视野投向生活,去积累生活素材
习作的立足点在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生活的经历中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贴近生活的习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明确了教育工作要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实现自由表达。基于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把握,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美好,而非局限于教材和理论。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习作题目“____让生活更美好”为例,题目要求具有很强的生活指向性,聚焦于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要求学生想想“______”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的,强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提示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灵感,所以在课前笔者就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并及时记录一些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素材。有的学生记下了自己在田间的一次劳作,这对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非常新奇的体验,如何让这一次田间劳作具有不一样的色彩,才是这次习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笔者请学生回忆自己劳作的经过,并谈谈在整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会觉得这次的劳作虽然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意义,因为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自己的努力有了价值,这也符合这次习作的主题。归根结底,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只有自己去体验,才能有不一样的发现。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时间,鼓励他们观察生活,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完成习作。
(三)将视角转向内心,去挖掘真情实感
习作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达,是现实与想象的凝结。现实的生活经历必将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这种情感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其次,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心儿怦怦跳”,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注重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刻画,多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把握情感方向,通过语言文字把内在的感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一次获奖的经历”“一段参加百米赛跑的故事”“一个人走夜路的场景”……意在唤起学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在这次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趣味情境来激发学生想象力,将视野投向生活来积累生活素材,将视角转向内心来挖掘真情实感这三方面入手,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效开展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