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非遗漆艺传承路径研究

2022-03-1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漆艺黑龙江文化

曾 涛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非遗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漆艺的传承和保护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通过建立非遗漆艺全员传承课程体系,以科技赋能打造黑龙江漆艺文化符号,推动漆艺与文旅、文娱、文创的跨界融合,建立多元化的产业链条,从而实现龙江非遗漆艺的活化利用,形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非遗漆艺传承路径。

一、黑龙江省非遗漆艺传承面临的问题

1.非遗漆艺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黑龙江省漆艺虽然有近30年的历史,但相比全国发展缓慢。2021年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设立了黑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和教育基地,在东方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设立了非遗漆艺传承中心[1],在部分高校开设了非遗漆艺选修课程,将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社团结合,共同组建了非遗漆艺工坊,为漆艺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但漆艺的传承还处在小规模、小范围、小圈子阶段。

2.漆艺的现代网络推广手段不足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的大潮中,非遗的传承和推广必须改变以往“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承继模式,只有创新思维与时代接轨,开发和利用数字网络新媒体,给非遗传承插上智能化、数字化的翅膀,才能实现非遗漆艺与现代社会的全面接轨,而目前在数字化和新媒体的运用上非遗漆艺还处于初创阶段。

3.未建立起全过程课程体系

文化传承,教育先行。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及继续教育阶段。目前非遗漆艺在黑龙江省高校的传承成效初显,在黑龙江工程学院、东方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等都开设了非遗漆艺专业选修课程,其中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漆艺系列课程,但其影响力仍然有限,并未形成大范围的院校普及面,而在中学、小学及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推广方面,则未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

4.漆艺文创特色亟需打造

近年来,黑龙江省非遗漆艺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漆画作品展、全国青年美展等展览并获奖70余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漆艺文化,但其作品以大型漆画作品为主,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非遗漆艺基础上,创造性的进行非遗技艺开发,让传统漆艺与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结合,让漆艺接地气,特别是如何尽快开发、设计、创造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应用性强的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冰雪漆艺”系列产品,是非遗漆艺传承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非遗漆艺传承推广路径

1.建立全过程非遗漆艺传承课程体系

(1)在高校建立非遗漆艺人才培养“微专业”课程体系

“微专业”是指从掌握某一知识点或技能角度出发,以半年或一年为授课期,选取某一领域内核心的 3~10门课程,利用学员的非工作时间灵活授课,内容短小精炼,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员掌握某项技能且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体系[2]。“微专业”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和职业为导向展开教学,达到提升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目的,而非遗漆艺的“微专业”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要求,也是当前非遗漆艺的传承与非遗大学生漆艺爱好者的共同需要。目前,黑龙江非遗漆艺教育基地——黑龙江工程学院,在2007年成立的“黑龙江省漆画创作基地”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教育实践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漆艺制作、研发、传播的主要平台,并且建立了从漆艺专业带头人、漆艺专业教师到美协及各艺术团体的非遗漆艺师资梯队。在部分高校开设非遗漆艺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计划推出的漆艺微专业将开设非遗文创策划、3D设计与开发、数字漆艺、非遗新媒体传播、文化遗产运营、非遗电子商务等6门课程,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及实践,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实践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由非遗基地和高校颁发的非遗漆艺微专业证书。

(2)在中小学设立“非遗漆艺”课程包,拓展并丰富素质教育“美育”内容

非遗不是放到博物馆或展览馆里的“文化遗存”,它应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能够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带有独特文化特质的载体。因此,将非遗融入基础教育教学,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化是非遗传承的目标,“非遗传承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而且还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人文精神,这正是基础教育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素养”[3]。因此,非遗漆艺传承配合中小学“双减”政策,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喜闻乐见、安全稳妥的课程形式,如预设简单易施行的以漆艺体验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包、选取安全环保的漆艺颜料、画笔、打磨工具等组成的材料包,采取选派或培训的方式确保漆艺美术课程的师资和教学,实现非遗文化元素与“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为非遗文化的延续提供保障。

(3)大力建设非遗漆艺传承推广社区基地“非遗漆艺工坊”

一是“工坊”的建设应当以大学为基础,逐步向文化社区、主题文化园区、文化旅游区、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扩展。实现非遗漆艺传承以高校非遗教育基地为基点的广泛社会化传播渠道;二是“工坊”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结合工艺及绘画应用将原有教学课程改革成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于更广泛的群众参与,也有利于将非遗漆艺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出更多接地气的、受欢迎的,有实用价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三是“工坊”的建设应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要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行业协会学界的学术优势、商界的资金优势以及传媒界的舆论优势,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将非遗产品设计和创作与产业开发结合,只有适当增加非遗漆艺的经济性和市场化程度,才能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活化”。四是通过“工坊”让非遗漆艺更接地气。“工坊”集非遗漆艺制作展演、漆艺培训、漆艺DIY、精品漆艺展、漆艺大师工匠坊、创意漆艺产品销售于一身,文旅融合,寓教于乐。通过非遗工匠的技艺展示,让人们惊叹于非遗的“绝妙”;通过非遗的作品展览,让群众感知非遗的魅力;通过爱好者参与非遗创作,感受非遗与百姓的近距离;通过吸引社会投资将非遗产品市场化、生活化,让社会各界感受到非遗产品的价值,了解非遗漆艺的独特魅力。

2.科技赋能非遗漆艺传承

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技术才是文化产业延续创新的基本条件。非遗漆艺的发展要站在科技发展前沿、追随文化发展大势,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一是科技赋能创建漆艺数字化平台。在B站、抖音等时尚融媒体平台设立非遗漆艺直播间,设立虚拟网络展厅,利用AR、VR录制漆艺制作视频,广泛向社会推广、展示黑龙江非遗漆艺相关产品及衍生品,讲好黑龙江漆艺故事,宣传黑龙江漆艺文化。二是科技赋能助力漆艺走向市场。要通过网络推广让藏在画室的漆艺作品“走出去”。漆艺产品的创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创造力等,不能让作品藏于展室,而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作品上传至网络,既发挥漆艺的文化属性,又要开发其商品属性,让人们在鉴赏、交流、切磋非遗漆艺技艺的同时,积极购买、收藏漆艺作品、文创衍生品及制作材料、创意设计等辅助商品,建立淘宝、拼多多等网上链接,开通线上直播销售渠道,推动非遗漆艺产品的活化利用,为漆艺产品实现价值变现。三是科技赋能打造漆艺文化IP。将非遗漆艺的知识产权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炼出具有典型特征并能引起社会共鸣的文化元素,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的审美观点进行再创造,如将非遗漆艺产品设计创作与3D打印技术、微雕等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各种需要的形态,再利用漆艺独特而鲜明的色彩特色,通过AI智能科技,打造非遗漆艺的国潮文化IP,开发服饰、手包、饰盒等系列文创产品。四是科技赋能打造漆艺在线金课。在MOOC、智慧树等平台推出由漆艺传承人、黑龙江漆艺名师讲授的精品漆艺系列课程,利用好B2B平台、微信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提高非遗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升漆艺品牌知名度,增加漆艺的受众群体,利用网络低投入、高回报、流量大、覆盖广的特点推进黑龙江漆艺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3.打造并输出“冰雪漆艺”龙江文化符号

以文创模式对漆艺进行生产性保护,基于对漆艺传统工艺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和黑龙江冰雪文化与民族传统风格的再创造,辅以符合时代的现代审美观念,通过本土设计的解构与重组推出冰雪漆艺系列文创产品,如黑龙江冰雪鱼猎专题、黑龙江民俗专题、“东方小巴黎”建筑专题、黑龙江“雪城”专题、红色文化专题等,构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龙江文化符号。将漆艺这种由南而来的绘画种类“北方化”,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风情的文化创意产品[4],提升认知度,让非遗漆艺走进人们生活的视野。

多渠道输出龙江“漆艺”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5]。一是拓宽展示平台,打造黑龙江漆艺文化名片。利用好政府搭建的交流展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平台,做好黑龙江漆艺产业、产品和文化精品展示。如在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上举办非遗漆艺展演,推出漆艺文创产品等。二是利用高校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开展多边漆艺文化交流。如设立“非遗漆艺夏(冬)令营”,招收国际留学生;到周边国家高校或机构举办“中国·黑龙江非遗漆艺展”,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漆艺工匠增进交流,代表黑龙江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输出黑龙江漆艺文化。

4.推动非遗漆艺活化利用

“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6]。文化遗产“活”化,是非遗传承的关键,也是漆艺生命力的源泉,既要传统漆艺“活”化,又要让非遗技艺“潮”化,体现出非遗漆艺的与时俱进。

(1)推动非遗漆艺价值变现

由于非遗漆艺传统大漆的稀缺性、原材料的高成本和工艺的繁杂,使得产品的创作周期漫长,过高的价格也导致其只能出现在展厅,影响了产品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要打造非遗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年轻用户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就必须有意识地开发非遗漆艺衍生产品,要将传统工艺与时代结合,从漆料、工艺、设计理念上进行适当革新,通过3D扫描造型技术、数字雕刻等新技术弥补漆艺媒材的单一性,创造出普通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非遗漆艺系列产品,如手包、冰箱贴、服饰等日用品,让非遗漆艺更贴近大众生活。

(2)建立非遗漆艺产业链

“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只有将漆艺的传承与众多产业相融合,形成多元化产业链条,才能实现非遗漆艺传承的“活化”。如漆艺与手工艺品加工、3D打印、服饰加工、微雕、AI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互联网、旅游、文创等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同时,大力建设非遗漆艺文化IP、创意开发、营销推广、大数据服务等配套服务产业,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的建立和形成正是对非遗漆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创造性探索和实践。

(3)建立非遗漆艺发展政校企协同的创业就业平台

各级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吸引企业参与并注入资金,非遗基地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以学生社团、社区工坊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和广大非遗漆艺爱好者都能参与生产、产品文创开发、工艺改进及销售的全过程,建立和形成漆艺产品“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

(4)做好非遗漆艺的跨界融合

第一,漆艺与旅游的文旅融合。依托非遗漆艺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在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关东古巷、中华巴洛克风情街等著名景区景点设置非遗漆艺展区,推出漆艺工艺品、衍生品等系列产品吸引四方游客,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漆艺制作,观看漆艺工匠展演,购买黑龙江冰雪漆艺系列产品,感受黑龙江的风土人情,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第二,漆艺与文娱的融合。通过拍摄黑龙江冰雪漆艺的专题片、电视剧、电影等,通过文娱作品讲述非遗漆艺及传承人的故事;将非遗漆艺传统技艺渗透在影视剧细节之中,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黑龙江漆艺文化之美,从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认识非遗漆艺,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漆艺和文创的融合。将非遗漆艺元素作为产品的创意来源,如漆艺的冰雪滑板,漆艺手提包,漆艺微雕玩偶,漆艺耳机等,让顾客购买的产品既实用又充满文化品味,真正实现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之间的无缝对接、活化运用。同时,在地铁站、文化中心、大型商场、过街通道等人流密集地带创作并展示大型的黑龙江冰雪漆艺作品,改变漆艺作品只能存放在博物馆、展览馆的旧有观念,还漆艺作品于社会,让漆艺作品活化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个场景,并成为黑龙江人喜欢的、熟悉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从而打造漆艺的黑龙江文化符号。

结语

本文通过在高校设立非遗“微专业”、在中小学设立非遗漆艺课程包、在社区建立“非遗漆艺工坊”,探索建立全过程的非遗漆艺课程体系;通过创建漆艺数字化推广平台和商品平台,打造漆艺文化IP,推出漆艺非遗线上“金课”等,探讨漆艺传承中的科技赋能;以开展漆艺文化创意策划为切入点,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不断拓展漆艺展示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打造并输出“冰雪漆艺”黑龙江文化符号;通过推动非遗漆艺价值变现,建立多元产业链,形成漆艺发展的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教育、创业就业平台,促进漆艺与文旅、文娱、文创等全方位融合。从课程体系、科技赋能、冰雪文化特色、多元融合活化利用等四大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非遗漆艺传承之路。

猜你喜欢

漆艺黑龙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谁远谁近?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