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权威科学奖励的科学发现规律研究述评
2022-03-11任晓亚张志强
任晓亚,张志强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 610041;3.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
1 引 言
设立行业性奖励是行业社会建制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对行业领域文明创造成果的行业共同体的共识性肯定。例如,电影业的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建筑设计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新闻业的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均被视为所在行业的“最高荣誉”。在科技领域,第一个具有制度化性质的科学奖励可追溯到1731年英国皇家学会设立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该奖作为对物理、生物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一种奖励,标志着制度化科学奖励的开端,在科学奖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随后,国际上开始陆续地设立了一系列的科学奖励,但这些奖励的国际化影响都较为有限。直至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将科学奖励的承认与影响全面提升到国际层次。此后,世界范围的科学奖励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科学奖励肇始于发达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一扇窗口,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向[2]。作为来自学术共同体对科学发现或是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组织的褒奖与激励,科学奖励在科学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公正性与广泛的承认性。20世纪60年代,Merton[3]就明确指出诺贝尔奖的特殊地位,作为科学殿堂中“至高无上的荣誉”,诺贝尔奖代表着授奖年之前世界范围内的最高科学成就,在科学奖励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可成为衡量其他奖项声望的黄金标准[4]。然而,由于诺贝尔奖的诸多限制条件,一系列或学科领域或综合性的国际学术奖项纷纷设立,如菲尔兹奖、图灵奖、拉斯克奖、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克拉福德奖、维特勒森奖等,并逐渐树立自身声望或声名远播,这类奖项则被Zuckerman[4]称为“诺贝尔奖补充”和“诺贝尔奖替代”。这些“领域诺贝尔奖”与诺贝尔奖一起用于识别产生革命性意义的科学发现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优先级科学标签,逐渐成为评价突破性科学发现的一种代表性标准[5-7]。
科学奖励作为对科学发现的褒奖,已成为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自20世纪以来,科学奖励日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科学发现的过程类似于采掘过程,是从不同物质层次、以不同运动级别不断推进、深化的[8-9],并且科学发现之间存在连锁效应[10]。因此,聚焦于科学奖励所代表的科学发现,对其相关主体特征的定量化分析与规律揭示,有助于观察科学发展规律和多样化地开展科研评价,有助于科研工作者选择开创性研究领域和方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国际层次的剖析与把握,有助于科技管理部门规划国家科技战略布局。
那么,当前学界如何界定科学奖励?科学奖励有哪些形式?科学奖励有哪些研究维度、采用哪些研究方法?科学奖励研究内容的发展演化趋势如何?科学奖励的相关研究又具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从科学奖励的视角切入,聚焦于科学奖励获得者(科学发现生产者)与获奖成果(科学发现本身)两个研究对象主题,由点至面,梳理科学奖励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规律发现以及国际、国内的研究内容与异同;其次,总结以科学奖励为代表的科学发现的研究问题与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最后,从科学奖励研究的阶段特点、内容与规律、问题与趋向对相关研究作总结。
2 科学奖励相关理论基础
2.1 科学奖励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学奖励定义及内涵
奖励作为一种信号,向外界表明了对获奖科学家及其研究工作的肯定[11]。1957年,Merton[12]公开提出“科学奖励系统”的概念,学术界由此展开了科学奖励的理论研究。迄今为止,学者们使用的术语主要有科学奖励、科技奖励、国际科学技术奖、国际学术奖项等多种,厘清不同概念的主要关注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奖励的设立目的。不难发现,学者们的定义及内涵解释具有共通之处(表1),主要体现在对科学奖励本质的认识,均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承认”或“奖励”;但涉及范畴、侧重点有所差别,如奖励主体涉及科学共同体成员、科技人员、科学家、项目等不同对象。经过辨析,本文对科学奖励的功能归纳如下:一是对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确认;二是对学术贡献的认定和肯定;三是对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共同体共识;四是对科技界予以激励;五是设奖主体(个人、基金会等)实现自身某种追求或者实现治理目标(政府等)。
表1 科学奖励相关概念
2.1.2 科学奖励分类及形式
纵观国际上众多科学奖励,按奖励形式进行划分,主要有三类: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奖励形式。其中,精神奖励以奖章、证书、奖杯以及授予爵位等荣誉称号为主,物质奖励主要体现为奖金、研究经费、大学提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专用停车位”等实质性的物质报酬。一般来说,以纯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方式居多。
按授奖方性质进行划分,主要有政府科技奖励和社会科技奖励(也称为“民间科技奖励”)。社会科技奖励是指由学协会等学术组织、基金会、企业、大学等社会力量设立、组织、管理奖项的评选与颁发[29],相较于政府科技奖励,社会科技奖励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政府科技奖励带有明显的“政府”色彩,由政府主导评奖和授奖;社会科技奖励也并非完全“脱离”政府,有些奖项的颁奖现场会有政府领导出席(如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全球能源”国际能源奖等),而有些著名的社会科学奖项同时也会得到政府的正式认可。
2.2 科学奖励有关理论发展
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1938年,Merton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①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pdf/10.1086/368484以及之后发表的一系列论著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框架,科学奖励由此成为Merton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目前,一些理论、概念逐渐被广泛认可,按照主要观点及对应代表作的分类方式(图1),梳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性理论,有助于加深对科学奖励机制的认识。
图1 科学奖励代表性理论及代表作
1)科学奖励系统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1957年,Merton发表的著作《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阐述了科学界的奖励系统的本质:科学奖励系统是科学社会建制运转的基础,并论证了优先权在科学奖励制度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奖励制度作为科学发展动力的重要意义[12]。1978年,Gaston的著作《英美科学奖励系统》同样探讨了科学奖励系统在社会上普遍运行的机制与影响[15]。简而言之,Merton将竞争机制引入科学,他提出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指出,奖励只授予第一个发现者,强调了科学成果的独创性/首创性。“科学之国的基本通货是同行的学术承认”,科学也是通过这样不断承认原创性成果的方式得以增进知识。
2)科学界社会分层与科学精英
1973年,Jonathan Cole和Stephen Cole两兄弟合作研究了科学界中的社会分层系统和科学奖励系统的运行情况,从群体角度论述整个科学精英阶层在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诺贝尔奖的定位使其获得了象征着全球科学荣誉的最高境界,其获得者也成为杰出科学家的典型代表。第一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的学术性系统研究是Zuckerman发表于1977年的著作《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1],其将科学界的分层结构形象化为金字塔,塔底由大量普通科学工作者构成,而位于最高处塔尖的则是那些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学术声誉的人;该书指出,由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极少,但声望极高,其成就、权威和社会地位在科学家群体中首屈一指,按照科学界分层的概念,将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同于“科学界的超级精英”。
3)科学学的定量发展
如果说Merton的著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是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石,那么Ber‐nal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32]就是科学学的奠基之作。科学学创立于20世纪20—30年代,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科学计量学之父Price继承科学学思想,于1966年提出“科学家学”[33],以定量数据揭示科学家的科学活动现象、特征和规律;同时期,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创始人Garfield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典引文、影响力,甚至预测研究等进行分析,为科学奖励研究提供了基于引文分析的定量化思路。
4)科学界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也称优势积累效应或两极分化现象,1968年Merton[3]提出,“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被认定取得了特定的科学贡献,并且这种可能性会不断增加,而对于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学家,这种承认就会受到抑制”。同时,也可认为是对科学家声誉的理论研究,也就是“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其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后来这一效应被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广泛使用。
5)时间效应与整体效应
王炎坤等[34]在研究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机制时,总结出科学技术奖励的时间效应和整体效应。时间效应充分体现了科技奖励荣誉价值近似永恒的现象,针对的是获奖后的一种现象,即使科学家获得一项奖励后不再有新的科学成就、获得更多新的奖项,但这一奖励会为其带来的地位、声誉,甚至财富的影响一直存在,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整体效应是指科技奖励不仅对授奖对象产生激励效果,而且对整个科学界的成员都产生普遍的激励作用。
3 科学奖励相关研究现状
3.1 科学奖励国际文献分析
Scopus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摘引文数据库之一,收录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823年,并保持着每日更新。对于国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获取,以Scopus为检索数据库,以Nobel prize、scientific prize、aca‐demic award以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经专家咨询后确定的领域22项国际权威科学奖项(如Turing Award、Lasker Award等)[29]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2020年3月25日至3月28日)①检索式:TITLE-ABS-KEY(“nobel prize”OR“academic award”OR“scientific prize”OR“fields medal”OR“abel prize”OR“dirac Medal”OR“enrico fermi award”OR“frederic ives medal”OR“priestley medal”OR“davy medal”OR“von hippel award”OR“global energy prize”OR“lasker award”OR“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OR“world food prize”OR“world agriculture prize”OR“sverdrup gold medal”OR“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OR“vetlesen prize”OR“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rize”OR“turing award”OR“von kármán prize”OR“wolf prize”OR“kyoto prize”OR“crafoord prize”)AND LANGUAGE(english),文献类型限制为Article、Review;同时,在检索时人工添加了部分高度相关的Letter、Editorial文献,如2020年发表于Scientometrics的Letter“Facts to consider when ana‐lyzing the references of Nobel Prize scientific back‐ground”①https://doi.org/10.1007/s11192-020-03456-y,考虑到后续文本内容分析的需要,将语言限制为English,初始文献量共计8895篇,导出为csv格式的文本数据集。进一步清洗数据集,借助DDA(Derwent Data Analyzer)工具逐条筛选、阅读,剔除关键词与摘要字段缺失的文献,保留科学奖励机制探讨、相关的评价、规律研究文献,此外,考虑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稿(Nobel lecture)相当于高质量研究综述[35],因此,数据集中除了研究性的学术文献,还囊括了奖项/获奖人/获奖成果的介绍类文献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文献,最终数据集包括756篇文献。
本文利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统计、共现、可视化分析,并基于效果自行构建了Thesaurus file词表进行数据清洗,如将nobel、nobel prize、nobel prizes、nobel prize in physics等词统一合并为nobel prize。如图2所示,“nobel prize”“awards and prizes”“history,20thcentury”“citation analysis”等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聚类结果主要呈现为科学社会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5大研究领域。其中,根据关键词发现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密切关联,虽然这部分文献的研究主题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药物结构与临床研究),但是有效数据集(摘要、关键词字段完整)中,该领域相关研究大多是对获奖人/获奖成果的介绍类文献,因此在后续讨论中统一归为生理医学领域。结合关键词聚类共现结果,仔细研读科学奖励机制探讨、定量研究的文献,按照研究领域、研究主体及研究角度几方面梳理如下。
图2 国际科学奖励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3.1.1 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1)科学社会学领域
Zuckerman[31]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通过访谈法对92名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出身背景、师承关系、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其影响遍及整个科学社会体系。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