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奋斗者”号上的奋斗者
2022-03-11
2020 年海试期间,赵洋在“奋斗者”号前留影
人物简介
:赵洋,1976 年5月出生,2009 年6 月入党,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作为骨干参与“蛟龙”号硬件设计,担任“深海勇士”号主任设计师,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发项目中担任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海试团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奋斗者”号顺利完成研制与海试成功作出重要贡献。2020 年11 月10 日,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10909 米深的海底迎来了中国人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我国从此拥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最深纪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海试成功……一项项荣誉背后,是多家科研单位争分夺秒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是抗压、控制、通信、浮力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各自突破和通力合作。
海试成功后,“奋斗者”号研发项目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赵洋喜极而泣——他不仅是“奋斗者”号控制系统负责人,还作为潜航员随“奋斗者”号勇闯万米海底,操控“奋斗者”号顺利完成了岩石、生物抓取及沉积物取样等精准作业任务。
“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只是对科研工作有着无法冷却的热情和追求。”面对鲜花和掌声,赵洋谦虚地说。或许,只有在深入了解“奋斗者”号研发工作的艰难困苦和海试工作的重重风险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份热情和追求,是那样的赤诚和热烈……
“任务要求六成,我们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
2016 年,“奋斗者”号立项,研发任务由以“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作为该项目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赵洋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
控制系统作为“奋斗者”号的“大脑”,是其关键核心,系统内的主要装置均被列为载人潜水器的关键件与重要件。考虑到诸多技术难点,立项时,总装单位对控制系统定下的指标中甚至没有明确要求2020 年必须完成载人潜水器向用户单位交付。
然而,赵洋却带领团队自我加压。他深深懂得,面对多项“卡脖子”技术问题,“奋斗者”号靠走别人的道路进行研发是行不通的,研发团队唯有持续奋斗、自主创新,才能不断闯关夺隘,为大国重器安上“中国心”。
通过对万米深海作业和使用场景进行分析,赵洋带领团队梳理出需要攻克的诸多难关:载人舱内部空间比“蛟龙”号缩小很多,但乘员人数不变,必须大幅压缩控制设备体积;万米下潜长达十几小时,必须提高系统智能性,辅助潜航员降低工作强度;深海下潜机会宝贵、环境未知,必须提高潜水器的操控精度和灵活性;在深达万米的海底深渊,潜水器要经受住相当于几千头大象踩在身上的压力,必须最大程度保证人员和潜水器安全。
作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有名的“拼命三郎”,赵洋每天早来晚走早已成为工作习惯,技术攻关时更是每天都要加班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全体同事主动加班,在为期四年的研发过程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工程任务要求六成,我们要努力做到八成甚至九成。”赵洋经常这样激励同事们。总体思路不断完善,设计细节反复修改,就连紧固螺丝方案都换了好几次,同事们私下里几次打趣“赵老师得了强迫症”。在他的严格要求下,研发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
为了“奋斗者”号控制系统早日完成研发,赵洋冲锋在前、忘我工作,不惜牺牲个人幸福及家庭欢乐。2019 年11 月末,正值控制系统即将进行出所交付的关键时期,赵洋妻子下楼梯时不慎跌倒,脚部骨裂、韧带受伤,无法走路。赵洋闻讯赶回家中,看着无助的妻儿,想着项目紧迫的时间要求,只能怀着愧疚的心情返回工作岗位,将妻儿交给年迈的双方父母照料。
2019 年整个12 月份,赵洋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临近评审时间节点,更是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为了检测控制系统稳定性,需进行12 小时连续运行拷机,他干脆领着监理住在实验室里,以随时观察设备状况。经过超强负荷的辛勤工作,控制系统顺利验收出所。2020 年元旦过后,赵洋又带领团队飞赴总体单位参加联调试验,直到1月20 日返回沈阳,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没能照顾受伤的妻子。
2020 年2 月,新冠病毒肆虐。2 月8 日,研究所刚刚允许部分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的人员进入园区,赵洋就立刻冲进实验室工作,不顾疫情风险每天到单位上班,加紧处理联调过程中的技术问题。3 月下旬,赵洋右耳听力突然急剧下降。医生告诉他,这是突发性耳聋,必须住院治疗、静养,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着急上火,否则,听力有可能再也不能恢复。然而,医生的这些要求,赵洋自认“一条也做不到”。每天打完滴流,他就偷偷跑回单位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洋带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深渊复杂环境下大惯量载体多自由度航行操控、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及全场景观测支撑等,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异形潜水器高精度稳定航行控制、复杂系统智能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超高压大转矩精确传动控制等,研制出具有人机融合操控、全地形匹配自主巡航、高精确定点航行、高稳定悬停定位、全场景快速观测等功能的高性能智能控制系统,极大提升了“奋斗者”号的智能化、安全性和精准观测水平。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开展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技术和信息支撑。
2020 年海试期间,探索一号科考船回收“奋斗者”号
“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赵洋说,为了研发早日成功,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逼到了极限,因为控制系统的每一项设计工作,放在平时可能都得花上好几年时间。
“科研没有止境,需要做的 事情真是太多了”
2020 年10 月10 日,凝聚着赵洋等众多科研人员心血的“奋斗者”号迎来了“大考”——它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前往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试验,挑战世界海洋最深点。赵洋受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委派,担任海试团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带领研究所参试团队党员和全体科研人员一起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挑战一个个难关。
科考船刚驶离三亚南山港码头,就遭遇了台风。在此后的行程中,海试团队多次遭遇台风,多名队员晕得走不了路,躺在床上不敢下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赵洋细心统计了晕船人员名单,安排餐厅把食品送到他们枕边,自己主动承担起机械手的检测维护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他经常激励队员,要发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精神,全力工作,勇于下潜。
10 月21 日早6 时许,科考船到达目标海域,海试团队争分夺秒开展试验。当日,“奋斗者”号即进行首次下潜,深度超过5400 米。
突破“蛟龙”号最大下潜纪录7062 米,8000 米、9000 米、10058 米!在此后的日子里,海试团队一鼓作气,屡破纪录,决定在2020 年11 月10 日探寻马里亚纳海沟东部凹陷,由赵洋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张伟、中科院深海所的王治强执行这次下潜任务。
11 月10 日黎明,“奋斗者”号以每秒1 米左右的速度下沉。在漫长的下潜过程中,赵洋和队友每隔10 分钟就要启动一次作业设备,检查潜水器工作状况。
下潜近3 个小时后,控制系统发出语音提醒,“奋斗者”号离海底还有300 米。距海底几十米时,赵洋和队友果断抛掉压载铁,“奋斗者”号随即减缓下沉速度。待“奋斗者”号坐底时,母船已收到了控制系统设备发回的精确测量深度——10909 米。如此精准的操控,靠的正是“奋斗者”号聪明的“大脑”。此时是8 时12 分,母船上一片欢腾。
“奋斗者”号此次下潜,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深纪录,还带回了岩石、沉积物和生物样本,为科学家研究海沟形成过程以及海底地质与生物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载春秋,48 个月不舍昼夜,赵洋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心血打造了大国重器,用汗水和奉献书写了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如今,赵洋又开始为新的任务而忙碌。他说:“科研没有止境,需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征途漫漫,惟有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