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城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2-03-11中国报道陈珂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2021年5月9日,在海南海口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湖北馆内的“海百合”智能音乐机器人正在用扬琴演奏中国古典民乐。
随着吉林省和河北省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31省份的经济数据全部出炉。此前1月17日,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以全年增速8.1%超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以上”的预期目标。
“从增速看,偏离全国平均增速的省份不多,基本上向全国平均水平收敛、趋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趋稳特点在各个省份的经济数据上也得以体现。但在经济总量和增速等某些具体指标上,一些省份、城市实现跨越式突破和恢复性增长。
新台阶、新现象
去年,广东省迎来经济总量连续领跑全国其他省份的第33个年头,成为国内唯一一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占到全国GDP总量的1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公开数据,自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如果以去年平均汇率计算,广东GDP总量如今又超过韩国,对“亚洲四小龙”均实现超越。
决定区域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包括创新能力、利用外部要素资源和市场能力。广东省外向型经济拉动大,近些年在创新驱动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比如深圳的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企业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研发专利的成果转化以企业为主体,对市场非常敏感。这跟北方城市有明显的不同。”陈耀向记者表示。
2021年,北京、上海的经济总量分别以40269.6亿元、43214.8亿元联袂突破4万亿元。“这种状态可能会维持几年不变,也有可能被追赶上。”陈耀表示,2021年深圳以30664.85亿元、广州以28231.97亿元的总量紧随其后,且北京、上海目前处在成熟阶段——北京谋求减量发展,上海也在控制人口,这种情况下一是发展空间受限,二是发展结构面临向高精尖转变的现实需求。
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中心城市中仅次于直辖市的重要一环。2021年,GDP排在前十的省会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长沙、郑州、济南、合肥、福州,所有上榜城市均为万亿俱乐部成员,前五名属于全国GDP十强市,后五名则属于全国GDP二十强市。2020年时为万亿俱乐部成员的西安,去年则由于疫情原因被挤出前十。
《中国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随着东莞市的加入,目前全国已有24个万亿城市。“常州、烟台、唐山、徐州等城市去年经济总量在8000亿元左右,如果增速稳定,万亿成员有可能在今明两年扩充为28个。”在陈耀看来,万亿成员未来会不断增加,但城市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会带来消费能力和消费规模的提升,经济形态便会发展为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但这种趋势往往对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陈耀提醒,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的成员,制造业占比不能下降过快,保持占比在25%~30%。他举例称,上海市制定的“三个底线”中,制造业占比不能低于25%的底线一直坚持到现在,使其经济总量规模保持稳定。他同时强调,大城市的制造业不是普通制造业,一定是高精尖结构的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
省域经济哪家强?
以省为基本单元,2021年经济增速超过两位数的一个是湖北,一个是海南。
2020年,湖北遭遇严重疫情冲击,GDP增速一度创下1978年以来的新低。2021年,湖北经济实际增长以12.9%领跑其他省份,总量达到50012.94亿元,重回全国第七,其中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也跨入3万亿元规模。
“湖北从疫后重振中站起来,回归常态。”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邹薇表示,2021年湖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100户,在两年内实现了高新企业数的倍增,背后不仅体现“湖北速度”,更是质量提升。
2020年以来,疫情之下经济数据的同比增速出现剧烈波动,2020年、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被用来刻画我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在陈耀看来,受2020年负5%低基数效应影响,湖北经济增长迅速,但两年平均增速只有3%,不及5.1%的全国平均水平,“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需要时间”。
2021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以11.2%的增速仅次于湖北,两年平均增速排全国第一。有数据侧面显示,2021年海南11个重点园区的营业收入第一次突破万亿元,以占全省不到2%的土地实现了全省四成以上的税收。陈耀认为,尽管海南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28位,但其经济增长的明显特点是投资型驱动。“海南自贸港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大放宽和降低了投资准入门槛,很多建设项目在2021年集中分批次开工,带来了较大的投资增量。”
受访专家还注意到,山西省去年的经济增速可谓亮眼——名义增速以27.98%领跑全国,增速处于第二位的内蒙古为18.2%。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的好成绩离不开去年煤炭和钢材价格的上涨,“要想保持或者在站位上再往前,必须加快产业转型步伐,过度依赖煤炭是行不通的。”他还表示,贵州8.1%的增速也符合资源型城市的属性,“我国重化工业发展较快,能源需求大,贵州不仅能提供煤炭,还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2021年7月,河南的特大暴雨灾害被自然环境部列为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之首,造成全省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受此影响,河南省2021年经济增速在全国省份GDP增速中排在第10位。日前,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加快灾后重建”,并在其他重点任务中增加了对应急防灾的相关表述,包括推进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构建防涝工程体系、建设一批调蓄工程等多项举措。
加大战略性机制安排缩小南北差距
透过数据,区域发展差距再次得到印证。从GDP增速看,自第21名往后的甘肃、宁夏、天津、吉林、河北、陕西、河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青海等都位于我国东北、西北或华北地区。
陈耀认为,格局和往年相比没有太大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因疫情和极端天气冲击最终加入进来。据他长期观察,南北间相关指标的差距真正开始拉大是在“十三五”以后。“一般来讲,一两年内的短期波动不能算作地区间差距,如果是长期持续的下降,就表明经济发展处在衰退状态。”
但就东北三省而言,吉林6.6%、黑龙江6.1%、辽宁5.8%的增速虽然都低于全国平均,不过总体上有所加快。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投资同比增长11%,位列全国第四。陈耀表示,去年东北的外资外贸增速也较高,比如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黑龙江为29.6%,辽宁为17.6%;外资方面,辽宁为27.1%,黑龙江为10.8%,表明通过开放拉动经济振兴效果比较突出。
“当然,去年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形势也较为不错。”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贸易规模第一次突破6万亿美元。陈耀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东北的外贸依存度较低、外向型经济弱,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东北振兴正处在提速期。但他也表示,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增速备受关注,“黑龙江工业增速7.3%,辽宁略微低一些,从侧面说明东三省的经济恢复不平衡”。
杨开忠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由于结构性和区位性差异,一些重要的战略性机制主要在南方布局,北方的活力释放相对就慢一步。“比如自由贸易港,南方的海南有区位优势。当然也有国际性的因素,最终体现在战略性机制安排上,比如北京证券交易所2021年挂牌,晚于上海、深圳、香港很多年。”
他向记者分析称,南北差距扩大问题历来受到重视。针对上一轮南北差距扩大,我国出台了东北振兴战略,新一轮南北差距扩大下,又先后于2014年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9年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目前,南北差距扩大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是合乎情理的,但客观讲,南北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目前还不构成我国区域差距的第一特征。”杨开忠表示,未来对北方战略性机制的安排上要加快。
“三重压力”下稳增长
2022年一季度已经进入下半程,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制定出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国务院1992年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
记者梳理发现,绝大多数省份的新目标都低于2021年的实际增速。其中湖北省降幅最大,从12.9%下降到7%左右。“考虑到疫情目前仍在反复,无论从投资、出口还是消费拉动来看,湖北省都不可能达到2021年的水平,2022年目标设定相对来讲要保守一些。”
也有一些省份将目标上调,如河南提速到7%,西藏设定在8%左右。对此陈耀分析说,极端天气灾害是偶发因素,河南提高预期目标较为客观,西藏的经济增长构成比较特别,增速设计上更多考虑到川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建设落地,会在今年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总体来说,考虑到疫情和稳增长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高质量,而不是过度追求GDP总量。”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会受到影响,因此可以看到它们的增速设计大概是在去年增速的60%上下波动。”陈耀表示。
“三重压力”下,经济发展如何破局,各省份能否如期甚至超额完成经济预期目标?在陈耀看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环境在施加影响,对于经济活跃的广东、江苏、浙江等会产生影响,但它们的抗压能力也比较强,“真正受冲击大的是那些经济韧性不强的地区。”
陈耀表示,应对“三重压力”的路子已经很清晰,核心是要在创新驱动上继续发力,同时产业支撑也很重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压力非常好的经验,等同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能和需求端匹配,提高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