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里的诗意人生
2022-03-11张媛媛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友人说,刘明的山水画,会让他想起这首由“建安七子”之一的东平国宁阳邑名仕刘祯所作的诗。说来也巧,刘明的老家也是宁阳。他的山水画和这首诗如出一辙,都给人一种质朴、率真的感觉。
求艺与问学
小学三年级时,刘明临摹了一幅画册上齐白石的作品,挂在了墙上。父亲看见了这幅作品,觉得儿子是个学画的苗子。那时,在宁阳这座小城里,学画的人很少,教画画的老师更少。但父亲还是为他寻了一位教画的老师,为刘明打开了这扇通往艺术之路的大门。
从此,刘明一步一个脚印,直至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那时的他觉得,高中美术教师和画家之间还是有差距的,总想寻求突破与进步。
土壤样品测试过程中采用加标和平行样进行质量控制,测定结果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所有样品5种形态含量之和与直接测定的总量进行对比,回收率为92%~112%,满足元素形态分析要求。
2001 年,刘明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机缘巧合在济南的一个展览上,看到了张志民先生的一幅画作。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张志民先生的原作,之前见过的是印刷品。他被画作里散发出来的磅礴气势所感染了。当时他就觉得若是能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那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受张志民先生的影响,刘明将绘画的方向定为了山水画。在读研的三年里,刘明对山水画有了新的认识,“山水画,画的不是山与水的关系,而是通过画去展现文化与表达思想。”
他左思右想后,决定报考山东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去跟随张志民先生学习。至今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张志民先生是在考场里,那位四十多岁的前卫画家,留着小胡子,和自己想象中相差无几。2003 年,他如愿以偿地成了张志民先生的学生。
传承与创新
2021 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刘明历时三个月创作了红色题材作品《致敬井冈山》。在《致敬井冈山》的创作中,他以山水意境为切入点,将静谧的山川树木、神秘感的红色霞光和革命先辈的人物形象运用大开大合的画面构图和意像造型,再施以强力的视觉色彩,在朦胧悠远的梦幻中展现了革命历史的气势磅礴。
2012 年,刘明成功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跟随卢禹舜先生学习。卢禹舜先生的教学风格让刘明找到了新的艺术方向,他更注重色彩和画面整体的设计,要求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整体意识……
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外出和办展都受到了限制,就连带学生写生,刘明也只能选择在省内的百花峪等写生基地进行。在写生的过程当中,他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山川时,思考应该如何把它们落到宣纸上。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时,树干可能是白的、空出来的,但在现实中,树干大都是棕色的、黑色的,到底该如何将所见之景转化到画纸上呢?在刘明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将艺术和生活结合的过程。绘画的根本是创作,从临摹到写生,都是为了最终的创作。“套路对艺术创作是有害的。”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摒弃套路,在绘画中注入自己的思想。
刘明的画作在颜色上以蓝绿为主,让人耳目一新,使人有参透画中山林沟壑、云翳水流、危石闲亭的欲望。2006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他在古城青州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画展。近十余年,“我大概平均每年会办一次画展,一方面可以自我总结,另一方面还可以和同行进行交流。”
写生与创作
刘明常说:国画是与时俱进的。他一直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坚持用山水的诗意美陶冶情操。他不想做一位简单照搬山水原貌的画家,因为他深知诗性之美对中国画的引领作用。他认为,好的国画家不是看见什么就照搬什么,而是把握山水的灵魂与精神,带着感悟理解每一处山水的特点。
此处译者并没有补充解释老子和庄子、屈原和宋玉。首先,译文最直接的目标受众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有可能对诸子百家有所耳闻;再者,文中这些名人只是意在说明楚文化包罗宏富,并不是文本的关键信息,读者从中能够得知他们是哲学家和爱国文人就足够了。
在两位导师的影响下,刘明形成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拥有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在创作中,他擅长运用蕴含着生命的线条书写心中的物象,在用墨上,他突破传统的水墨原则,注重色彩的铺陈,墨色轻重缓急、层次清晰,呈现出非凡的气息与格调。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刘明留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在自我创作和传道授业中继续着对艺术的探索,但很快,他又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与张志民先生商量,希望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卢禹舜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两位先生,一位画风粗狂,一位画风精致,但他们对山水画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当时张志民先生认为,他的粗狂奔放与卢禹舜先生的精致巧妙相结合,在我身上,或许会产生新的火花、新的方向。”
本研究是利用弹幕软件在课堂中测试学生参与度,弹幕软件是华中科技大学微弹幕团队开发的微弹幕V1.9.0,有PC端和微信客户端。
个人简介
装饰者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可以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职责[5]。装饰者模式是继承方式的替代手段之一,它使得需要装饰的类和用于装饰的类均可独立变化,增加新的构建类和具体装饰者类都非常方便,较好地遵循面向对象设计的开闭原则[4]。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独研究不同品种桃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种类、结构及其抗氧化能力等方面,尚未涉及果实采后成熟期间抗氧化物质代谢机制,也未能涉及采后成熟期间呼吸代谢对桃果实抗氧化物质代谢的影响和机制,这些都限制了桃果实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营养价值的充分发挥。为此,以桃果实采后呼吸跃变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桃果实采后呼吸代谢对果实抗氧化物质的形成规律,揭示呼吸代谢在桃果实采后抗氧化物质合成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信号物质、基因表达、酶活性、物质代谢体系等方面,对基于呼吸代谢途径的桃果实采后营养品质的变化与调控机理将会形成一个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刘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助导,山东美协写生创作班导师。
二十多年来,刘明一直潜心研究绘画。他沉浸在山野里的一草一木之中,任自己的思绪与情感在山中迂回与缠绕。他会把才情倾注在水畔一片带露的叶子上,会闭目跌进急促飞度的云雾中。山的嶙峋与沧桑,水域的舒阔与婉转,他都会沉醉地浸入,然后准确生动地予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