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见南山
2022-03-11臧明艳
臧明艳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人中,除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外,最受后世文人推崇的,也许就要数东晋诗人陶渊明了。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勾勒出令无数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山脚下种一垄豆,收一畦瓜,听一声虫鸣,采一束野菊,抬眼间便是葱郁的南山。然而,陶渊明真正受人景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读读这首《饮酒》,或许我们能略知一二。
饮 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公元417年,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12年,创作了组诗《饮酒二十首》,其中要属我们读到的这首最为有名。诗人选择居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那里没有车马的喧嚣,自然也没有官场的争斗。你若问诗人为何能有这样的心境?其实只要心中想要远离那些纷争,自然就会觉得所住的地方是僻静的。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分外怡然自得,那远处的南山如同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映入眼帘。傍晚的景色如此静美,山中的空气十分清新,一群群飞鸟结伴归林了。这画面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样表达。
山中的景色,双眼可以看到,脑海可以想象,但诗人那份超凡洒脱的心境,确实很难用语言来描述。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王、庾、桓、谢为北方四大士族,其中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合称“王谢”,没错,就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烏衣巷》)中提到的两大名门望族。陶渊明并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曾祖父陶侃虽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家很快就没落了。他一生四次为官,本也想光耀门楣,更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却因为出身寒微,在动乱不安的岁月里,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上他性格耿直,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一生便不断在出仕与辞官之间来回选择,直到最后才发现,躬耕田园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那一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当地的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是朝廷派来的人,你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五斗米的待遇,就低声下气去向别人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永远脱离了官场。这便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放弃了衣食不愁的生活,却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这位“五柳先生”开创了一代文风,创作出许多流传百世的诗文。沾满露水的菊花在生命的秋天绽放,而陶渊明却在采菊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也成为了后来无数大诗人的偶像,白居易、辛弃疾等诗人都对他极为推崇,苏轼更是写了109首《和陶诗》来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景仰之情。
当诗人飘逸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便建立起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从陶渊明的诗文中,读到的是中国文人独立的人格,更是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3390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