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2022-03-11
玉米褐斑病是玉米生产中非常常见的病害,在各个玉米种植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一般集中发生在玉米生长8~10片叶时,由于早年玉米褐斑病发病频率较低,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玉米褐斑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玉米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进一步预防。
玉米褐斑病病原菌类型为真菌,属于寄生类菌种,主要寄生部位是玉米薄壁细胞内部,该类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囊壁较厚,形状主要为球形、圆形或卵圆形,颜色主要为黄褐色,形态平整,有明显囊盖。
玉米褐斑病一般集中出現在玉米6~10片叶时,即为玉米大喇叭口期,当玉米生长至12片叶后,发病率明显降低,玉米褐斑病发病后的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茎秆及叶鞘等,一般会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上部叶片蔓延最严重的位置一般在叶片及叶鞘连接处,且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大向上扩展[1]。玉米褐斑病一般由叶尖部位开始发病,叶尖颜色明显变淡,会出现浅褐色小块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叶片颜色会逐渐褪为红黄色,病斑面积增加。若叶片整体发病,正常叶片颜色与粉红病斑颜色交替存在。若为叶脉发病,则明显可见其叶脉病斑显著,且会随着叶脉走向遍布叶片各个部位。随着玉米褐斑病的逐渐发展,其病斑表面会出现破裂、散发褐色粉末等情况,是典型的玉米褐斑病判断标准[2]。
该类病菌会在土壤或患病植株残体上长时间存活并越冬,次年玉米植株再次生长后受气流等因素影响,出现更大范围的传播,若条件合理会出现大量孢子,进而增加当地玉米褐斑病病原菌积存量,导致大面积玉米发病。
4.1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玉米褐斑病发病主要存在于黄改系亲缘的玉米杂交品种之中,比如郑单958、蠡玉6号、临奥1号、新单23号、新单22号、玉禾5号、济单7号等。
4.2菌源充足
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不断应用及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携带病残体的植株也会被还入土地中,导致土壤内病原菌积存量不断增加,为来年玉米种植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使得病原菌数量充足。
4.3气候因素
气象因素对于玉米褐斑病的影响主要为该类病菌较喜爱潮湿环境,且越冬后的病菌能够在气流作用下在各个植株之间传播,在适宜的气象气候条件下,会产生大量孢子并形成菌丝,对于玉米幼苗产生严重侵害,湿度、温度较高时是玉米褐斑病发病的重要时期[3]。
4.4栽培管理因素
玉米种植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同样会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产生影响,若玉米生长到8月时土壤肥力供应不足,则会导致其叶片变黄、抵抗力下降,在大量菌源影响及气候支持的外界条件下,容易出现褐斑病。
5.1农业措施
玉米褐斑病农业防治措施是首先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减少易感品种种植面积。各类玉米品种对于玉米褐斑病的抵抗能力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实际种植时要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或与少量抗性差、产量高的品种进行交替种植,但种植比例需明显低于抗性强的品种。第二,需加强清除病原菌基数,尽可能消灭初侵染源,在玉米收获完成后若种植地区的褐斑病发病率较高或植株易感性较强,则不可使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处理秸秆,需将其全面带离田外进行集中深埋处理,或使用病毒残体进行有机肥腐制,经过充分腐蚀及高温消杀后方可进行实际还田。另外,需加强不同植株的合理轮作,以3年周期进行轮作,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积存量[4]。第三,合理施肥,重施有机肥,轻施化肥,保障土壤肥力,及时追肥。玉米生长4~5片叶时是重要的追肥时间,一般每公顷地需追施225~300 kg尿素,以保证玉米生长发育对于营养的充分吸收,加快植株生长,提升植株抗病害能力。第四,需加强对于中耕除草的重视,及时根据天气状况及环境、田间条件进行排灌处理,以保障玉米生长环境适宜。同时积极除草,避免杂草中褐斑病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及传播[5]。
5.2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防治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理,若玉米品种属于易感品种,则需加强关注气候环境变化,在光照时间短、湿度高、温度高的时期尽早进行药物防治,常用的药物主要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结合天气变化情况连续喷施2~3次。治疗用药品种与预防用药相似,每间隔7 d左右喷施1次,喷药后若在6 h之内出现降雨,需要重新喷药,保证喷施效果
综上可知,玉米褐斑病发病频率逐年上升,对于玉米种植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玉米种植人员需明确了解玉米褐斑病发病原因和病原特点,对症下药,通过农业防治及化学防治相配合的方式,降低玉米褐斑病发病率,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提升玉米产量及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兴涛.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巧研究[J].新农民,2019(5):66-67.
[2]李丽坤.玉米叶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J].云南农业,2019(8):65-66.
[3]拉巴卓玛.拉萨玉米叶斑病发生种类及其防治对策[J].西藏农业科技,2020,42(3):39-43.
[4]周虹波.秦巴山区玉米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23):81.
[5]刘金菊.临沧市玉米叶斑病种类及防治对策[J].南方农业,2019,13(14):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马雪莲)
306650033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