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丹: 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至少要达到2∶1

2022-03-11小单

现代家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刘丹动机情绪

小单

【人物名片】

刘丹,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委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16年,具有非常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及家庭治疗经验。

作为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丹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她认为,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大多在中小学阶段就能看出端倪,而家长有所作为,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日前,笔者采访了她。

孩子厌学,是因为内部动机不足而外部动机过剩

笔者:许多中小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厌学情绪严重,一说写作业就唉声叹气,一说考试就叫苦连天。请问,孩子厌学是教育内卷造成的吗?

刘丹:孩子厌学是普遍现象,当然可以归罪于教育内卷,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厌学的根源是孩子的动机管理出现了问题。有些孩子不想学习,只要转换一下角度,就可以让他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就叫动机管理。

笔者:请您详细谈谈动机管理。

刘丹: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能使人获得满足,也是对人的一种奖励和报酬,所以人从事这种活动不需要外力推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指出,内部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引起的,一是好奇,即求知欲;二是好胜,即求成欲;三是互惠,即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

外部动机是由人所从事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直接的满足,但通过这种活动却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或另外多种效应,这种效应也就是活动以外的刺激。例如,孩子为了获得好名次而努力学习,或者为了避免成绩下滑而用功。

笔者:孩子厌学,是因为内部动机不足而外部动机过剩?

刘丹:没错。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外部动机,无论是为了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还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或者为了考入公认的好学校,这些努力的原因都是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会让内卷现象更加严重,因为每个人都是为了大家公认的“最好”在努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当一个人是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努力时,外部动机就变成了内部动机。“你内心喜欢这件事吗?”“你快乐吗?”“你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吗?”当家长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内部动机,孩子就会运用自身的能量,不断积累自我效能感,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也就不会厌学了。

笔者:家长如何将对外部动机的关注转向内部动机呢?

刘丹:比如,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家长对孩子说:“快点吃,吃完赶快写作业。”这时,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写没写完作业,以及孩子有没有把碗里的饭吃光。这些都是外部动机。如果家长关注的是内部动机,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一会儿写作业的时候,你想最先写哪门课?哪门课是你最喜欢的?”

由于成长年代的局限,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外部动机,而不会关注内部动机,这不是家长的错,但家长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帮助自己和孩子共同关注内部动机。

对孩子的表扬,至少要比批评多一倍,然后再慢慢从2∶1增加到3∶1,再变成5∶1

笔者: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中学以后都会变得很难相处,在家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逆反期的正常表现吗?

刘丹: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成划船,想要船走得快,就要有动力,就是我们刚刚谈过的动机,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翻船,要保持亲子关系的平衡。如何做到平衡呢?我認为家长要做好情绪管理。

笔者:管理情绪就是少在家发脾气吗?

刘丹:管理情绪,除了要发展积极的情绪,还要积极地面对消极情绪。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很多压力,消极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鼓励孩子倾诉,甚至抱怨。要知道,他们只有把负面情绪清理完,才可以轻装上阵。

笔者:当家长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应该怎样做呢?

刘丹:第一步,离开现场。当家长感觉内心烦躁、愤怒、沮丧的时候,要马上离开孩子,一个人去卫生间或其他没人的地方,不要让你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第二步,合理宣泄。在自我隔离的地方,家长可以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对着手机说15分钟憋在心里的话,如“我压力好大”“我烦死了”等。通常情况下,这样做可以使你恢复平静,冷静地思考对策。

笔者:现在的孩子好像都比较敏感,动不动就抑郁、焦虑,自杀事件也比以前多,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刘丹:首先,孩子敏感是家庭环境的产物。家长可以在家自己做实验:在家用手机录1小时的语音,看看在这1小时里,你向孩子发出了多少条指令。

有家长这样做过,在孩子睡前的1小时里,她发出了8条语言指令:“这个字写歪了,擦掉重写!”“快点去刷牙,别磨蹭!”“怎么还不喝牛奶?快点喝,不然取消睡前故事!”“到洗澡时间了,快放下手机!”“头发没干别躺枕头上!”“快去拿书,我们开始阅读。”这些语言指令里,还夹杂着家长批评、不耐烦、焦躁的语气。

笔者:可以想见,孩子就是这样每天被不同的指令包围着。

刘丹:你知道吗?孩子的大脑每加工一条语言指令都非常辛苦,这些语言刺激会让他们特别焦躁,内心充满挫败感;同时也会让孩子特别敏感,一点小事就情绪不稳定。

所以,家长对孩子要少用语言刺激,多用肢体语言。比如,叫孩子吃饭,可以把筷子递给他,或者用筷子敲一下碗;想要孩子看书,可以开玩笑地把书放在他头上,书滑落到他怀里,阅读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家长的语言指令减少了,孩子语言中枢的过度刺激才会降低。这样调整,会让孩子更愿意配合。

笔者:许多孩子抱怨家长太爱找碴儿。

刘丹:对,家长热衷于纠错,孩子也会心理敏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错题本,哪道题做错了,记下来,反复看,考试前更是必须看,以免再错。我们总以为,孩子多修正自己的错误,就会变得更优秀,但事实上,这样做会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烦躁。

笔者:善用错题本不是很好的学习技巧吗?

刘丹:我不是反对用错题本,而是反对家长和孩子过于关注“错误”,因为过于关注“错误”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减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比如,孩子把试卷拿回家给家长看,家长不要只盯着扣分的题,而要先表扬孩子哪些题做对了,然后再讲解做错的题。对孩子的表扬,至少要比批评多一倍,然后再慢慢从2∶1增加到3∶1,再变成5∶1。让孩子记得自己的成功在哪里,进步在哪里,开心在哪里,哪怕进步和开心只有一点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日积月累,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学习动力。

笔者:孩子心理脆弱,也是压力造成的:学习压力、同伴压力、青春期身心剧变造成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恐惧造成的精神压力……

刘丹: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好了很多,但压力也大了很多。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买牙膏的实验,结果证明,面对货架上几百种牙膏和只有一种牙膏,前者给人造成的压力更大。

笔者:物质丰富不是一种幸福吗?

刘丹:打个比方,我们用手机拍照,照片存在手机里,越存越多会怎样?对,手机会显示内存不足,运行速度会变慢,看视频会卡顿,最后会频繁死机。人的大脑也是这样,信息过多会造成检索困难,选项太多会出现选择恐惧。看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的孩子时常会从父母、祖父母、同伴、老师那里感受到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孩子心理脆弱是很自然的。所以我经常提醒家长朋友们:别再给孩子加压了,他们真的会崩溃!

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快速减轻孩子心中积累的焦虑情绪

笔者: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了两年多,有些地方不时出现停课、早放假迟开学等情况,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孩子一個人窝在家里时间长了会出现心理波动,比如烦躁、焦虑等。对此,家长应该怎么应对?

刘丹: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10岁以下甚至14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在家,这是从儿童身心健康角度考虑做出的规定。当孩子独处时,出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负面情绪包括恐惧、焦虑、烦躁等。这种情绪反应,在恢复正常生活的一段时间内会逐渐消失,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从正面意义上看,发脾气也是一种交流,说明孩子有倾诉的欲望,而且,孩子敢于发脾气至少说明比较信任家长。建议家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想办法安抚孩子,把亲子沟通导向积极、温和的方向。

笔者:家长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刘丹:首先,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表达爱和坦诚。建议家长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比如睡前、吃饭时,与孩子做几分钟正式的交流。家长最好坐在孩子的侧面,避免面对面的对立感,然后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说:“我必须出去工作,但我很想在家陪你。”注意,家长不要啰唆,语速也不要太快,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爱和坦诚。

其次,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加入情绪表达内容。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游戏性作业,其中,表达情绪的内容不能少。可以给孩子准备白纸和彩笔,让他每天上午、下午各画一幅画,画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或者想到的东西。让孩子把画好的画贴在墙上,告诉孩子,晚上回来,爸妈要听他讲今天的“心情故事”。也可以提前和孩子约好,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孩子电话交流或者微信交流,交流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固定的时间里,保持亲子之间的联系。

再次,保持身体接触,减轻焦虑。家长下班回到家,要和孩子来一次亲密接触。研究表明,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快速减轻孩子心中积累的焦虑情绪。爸爸妈妈可以采用不同的身体接触方式。妈妈可以在跟孩子讲话的时候,搂着孩子的肩膀,抚摸孩子的头发。爸爸可以和孩子玩捉迷藏、举高高、掰手腕等游戏。

最后,给孩子创造帮助家长的机会。研究表明,孩子如果能为家长做一些事情,会迅速体验到积极情绪,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有效降低焦虑情绪。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身体很疲劳,希望孩子能给自己按摩肩膀5分钟。

以上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降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还能让孩子与家长有深度的交流和互动,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变得更成熟,更有能力。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刘丹动机情绪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凶手的动机
情绪认同
两个女生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