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辩论 明事理

2022-03-11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伯齐宣王齐景公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盛行。一些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还会以生动的比喻来劝执政者,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的辩术高超,话语意蕴深远,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两徒学弈作对比

齐宣王昏庸、无能,不但做事常常半途而废,还轻信奸佞谗言。孟子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就去拜见齐宣王。

一见到齐宣王,孟子便毫不客气地说:“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即使是生命力很强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那它还能生长吗?我辅佐大王处理政事,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却很短暂。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来哄骗。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仍会听信他们的话,我还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就学不好,与人对弈大多以输收场。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一个专心致志,始终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心不在焉,总想着会有天鹅飞来,好用弓箭射击。结果那个心不在焉的徒弟学艺不精。这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所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一种技艺、做好一件事情,一定得专心致志、下苦功。如果不能坚持到底,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好。”

齐宣王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他用心处理国家大事,齐国得到快速发展。

故事告诉我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辩士。面对齐宣王懒散、轻信谗言,孟子举出“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的例子劝说(后来演变为成语“一曝十寒”),还借用弈秋的两位徒弟学弈结果优劣的故事作对比,揭示出一个朴素的道理:如果修学和做事没有恒心,一定难有所成。

转换立场言神意

齐国好久没有下雨了,发生了旱灾。齐景公心里很着急,准备去祭祀山神求雨。晏子想:求雨要花去不少财力、物力,这些负担最后都要加到老百姓身上,那不是雪上加霜吗?于是,他决定劝说齐景公放弃求雨。

晏子对齐景公说:“主公,您不要去求山神,那没有用。山上的石头如同山的筋骨,泥土好比山的肌肉,草木就是山的毛发。长久不下雨,山神的毛发枯死了,肌肉也晒焦了,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倘若它能够使老天下雨,雨早就下了。”

景公说:“不去求山神也罢,那么我去求河伯吧!”

晏子说:“那也不行。水是河伯的国土,鱼鳖是它的百姓。天长久不下雨,河里的水干了,鱼鳖统统要缺水而死了,河伯等于丧失了国土。倘若河伯能够叫天下雨,雨早就下了。求它也不可能有用。”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便不再去向神求雨了。

故事告诉我

古代的人们普遍对不存在的神灵怀有敬畏之心,而晏子不迷信,奉劝齐景公不要跪拜神灵,这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晏子口才出色,他不直接反对求雨,而是采用说理的方式,站在神灵的角度巧言劝谏。晏子心怀国家,心怀百姓,这样实事求是的做法实为典范。

追溯历史借今朝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韩非子看到国家不断衰弱,多次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根本不听。韩非子非常悲愤、失望,写了《五蠹》阐述他的主张。他在著作中这样说:

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类难以承受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带领人们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伤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们吃野果实和蚌蛤,有腥臊气味,伤害肠胃,致人生病。这时又出现了一位圣人,他教人钻木取火烧烤食物,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他深受民众的尊敬,也做了君王,称为燧人氏。到了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鲧和禹先后疏导入海的河流,治理洪灾。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的统治残暴,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到了夏朝,还有人在树上做巢居住或钻木取火,那一定会被鲧、禹耻笑;如果到了殷周,还要把挖河排洪作为要务,那一定会被商汤、武王所耻笑。既然如此,那么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禹、汤、武王的政治并加以实行,定然要被当今的圣人耻笑了。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古法,死守陈规旧俗,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故事告诉我

韩非子博学多才,思维敏捷。面对国君不接受变法主张,他并不一味说教,而借用历朝历代圣人的事例说明事理,说服韩王。这段话也警醒世人:不要固执于一个既定目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

3559501908252

猜你喜欢

河伯齐宣王齐景公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晏子劝戒
沉默的齐宣王
被嫌弃的齐景公
齐宣王好射
滥竽充数
人神传说之河伯
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