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党建+育人”的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研究

2022-03-10刘惠娟顾春华吴雷鸣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刘惠娟,顾春华,吴雷鸣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093)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高校党建不仅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解决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党建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引擎”,通过党建来把准学校的育人方向,优化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党建+育人”模式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党建+育人”模式旨在以党建为引领,融合立德树人各个环节,促进整体工作的提升,为党的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党建引领高校育人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一) “党建+育人”模式的内涵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党建+育人”工作模式,其核心要义是在高校具体工作中,树立系统思维,把党建工作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育人实效。

(二) “党建+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强基层党支部内生动力。基层党支部的内生动力是支部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和战斗堡垒的根本保障。[3]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党建+育人”模式与时俱进深化党建工作改革,不断加强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有助于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育人实效性,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保持充沛的内生动力。二是有利于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党建+育人”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协同发展,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切实做到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层党支部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也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4],通过抓牢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强课堂阵地、课外阵地,建立保障机制,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方阵地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立德树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二、“党建+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一) 激发基层党支部育人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立德树人

1.教工党支部“党建+育人”的实施。教职工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本组织,担负着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重要职责[5]。教师党员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争做“四有好老师”[6]。通过实施教工党支部“党建+育人”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如“党建+课程育人”“党建+管理育人”“党建+科研育人”等工程,全面提升教学、管理、科研等水平,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作用。一是“党建+课程育人”。发挥教学名师的专业优势,扎实开展工作调研、教学研讨等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经验的研究、交流与推广,教育引导教职工自觉承担“课程思政”工作主体责任,打造“金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发展。二是“党建+管理育人”。发挥教师党员担当意识和服务能力,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有机融合,在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三是党建+科研育人。教师党员在科研教学中要带头攻坚克难,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党建+育人”模式结构图

2.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的实施。学生党支部是党联系年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团结带领广大学生勤学勤奋学习,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7]。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组织带动、工作带动、队伍带动、榜样带动“四带动”作用,对所带班级同学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引导所带班级同学树立“四个自信”。作为学生党员要做到带头自身发展、带头帮助同学、带头营造氛围、带头奉献社会“四个带头”作用,做到“一个党员带好一个宿舍”, “一个积极分子帮好一名同学”。通过实施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如“党建+青年成才”“党建+结对帮扶”等工程,强化学生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积极发挥党员在学业成绩、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党建+青年成才。坚持把学生成长成才同党的建设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心和爱护学生,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舞台,提供助力,引导广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志成才,全面发展。二是党建+结对帮扶。发挥学生朋辈互助的作用,一名学生党员结对一名学生,从政治、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搭建务实管用、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服务学生党员载体。

(二) 建强课堂和课外阵地,实现三全育人

1.建强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校特殊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功能[8]。要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广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实效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引领。“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理念转变与创新实践[9]。“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加强课程思政的专业渗透,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德育素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标准,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精心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围绕“课程思政”标准设立评价指标,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而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强化价值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提升人文素养、传承工匠精神、塑造职业情怀。

2.建强课外实践阵地,形成“学校—社会”教育合力。一是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教风”“学风”“校风”。做好校园品牌活动,发挥学生活动品牌带动和溢出效应。二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实施分类管理,强化管理职责,促进学生社团“第二课堂”与专业学习“第一课堂”融合发展。大力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生实践基地,有效推动学校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发挥网络教育阵地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优势和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平台整合多元化党建资源,拓展新的党建阵地[10]。通过网络平台,打造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四是积极探索军地校企党建联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精神。通过校军党建联建,积极深化双方联建共创的思想基础、合作基础和交流基础,建立共建长效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打造军校共育人才互通平台,共享党建资源、共施党建举措、共创党建品牌。通过校区党建联建,带领学生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的活动,把学生党员培养成为人民服务的人。积极探索校企党建联建,在制定校企合作协议和方案时,把校企合作党建的内容同时增添进去[11],校企基层党组织进行结对联建,建立党员发展教育共同培养模式,构建校企联动的党建共建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开展有效的党性教育活动。

(三) 完善“党建+育人”模式的机制

1.建立考评机制。考评机制是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成效的有力保证[12]。根据可行原则,以当下能做且可取得实际成效的考评机制作为突破口,从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中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出发,设计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教工党支部育人评价、党员教师先锋育人评价、学生党支部育人评价、学生党员先锋模范评价指标,防止考评的盲目性、滞后性和不合理性。通过严格执行考评制度,推进整个“党建+育人”模式落地落细落实,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表彰、晋升等的重要参考,对党员形成良性激励,使考核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建立激励机制。“党建+育人”模式重点在基层党组织,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发挥基层党支部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是党建创新的基础和动力[13],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党建+育人”模式将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按照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创新工作手段,同时配以人性化的关怀和帮扶措施,将“党建+育人”工作作为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与评优、选树培育工作挂钩,激发和调动党建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保障。要把监督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和日常性的工作。将监督机制作为高校党建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没有监督机制,高校党建的航向就可能出现偏差,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一直前行,最终会影响高校的育人实效。高校要明确责任主体,成立监督工作小组。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互相提醒,互相促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发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