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对暗挖通道支护稳定性研究
2022-03-10潘梦阳田承尧胡学祥中建二局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1100
潘梦阳,田承尧,胡学祥 (中建二局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0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大型密集型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地下市政工程往往建设周期较长,对地面交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大,由此暗挖法施工在地下工程建设中有着一定的优势。目前,市政通道工程常见的暗挖工法有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等,传统矿山法有着施工工艺成熟、造价低、施工快速、风险可控的优点[1]。
超前小导管是在开挖前预先打设注浆管并注浆加固地层的措施。浆液以充填,劈裂等方式注入后能与土颗粒紧密接触,置换土颗粒间的水分及空气后,经过一定时间凝结,将原有的松散土颗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强度大、防水性能良好的固结体结构,使得围岩松散破碎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研究表明[2],超前小导管可以对松散土体起到短期加固作用,能确保开挖过程中初期支护时间内围岩的稳定。本文基于某市政地下通道工程,对采用超前小导管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郑州轨道交通某车站出入口过街通道,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位于某商业地块内。根据乘车及疏散需要设置下穿快速道路出入口,快速路为双向8车道主干道,施工期间不得影响交通。故本工程采用两段明挖+暗挖段组成,明挖段与车站主体连接,快速道路下方采用暗挖法施工。暗挖段总长度约为54.0 m,覆土约8.0m埋深约14.5m。借鉴相关工程研究[3-4],拟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CRD工法施工。该工程施工顺序为先施做明挖段,然后从明暗挖分界线施工暗挖段,暗挖施工前做好超前支护施工。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
2 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进行了详细地质勘查工作。勘察报告显示,拟建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杂填土、黏质粉土、粉质黏土等。通道基底位于③34黏质粉土层。地勘察期间,稳定地下水位埋深自然地面下2.0m。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常水位以下的粉质黏土和黏质粉土层中,均属弱透水层。
3 暗挖设计
暗挖支护工程拟采用Φ42小导管CRD工法施工,内设格栅钢架,衬砌间需设置防水层。Φ42超前小导管,t=3.25mm,L=2.5m,水平倾角10~15°,环距0.2m,纵距0.5m,注浆浆液为单液水泥浆;300mm厚C25早强喷射混凝土;格栅钢架@0.5m,钢筋主筋C25,连接筋C20,环向间距1000mm,内外双层错开、梅花型布置;A6.5@150×150双层钢筋网。暗挖段断面为“马蹄形”结构,衬砌型式为复合式衬砌。可采用拱顶注浆或全环注浆的方式,暗挖支护方案见暗挖断面图,如图2所示。
图2 暗挖支护断面图
4 数值模拟分析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对本工程进行数值分析。采用交叉中隔法(CRD)开挖,循环进尺为5~8米。分别通过未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拱顶注浆和全环注浆三种方式模拟,并在模型拱顶、左右拱肩和拱腰位置设置观察点,对比分析三种情况下发生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值。
4.1 取值建模
根据工程具体尺寸及各设计参数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开挖跨度8.2m,开挖高度6.5m,模拟土体边界:60m(x方向)、80m(y方向)、40m(z方向),并根据勘察报告输入土体参数。模型边界条件:前后两侧施加y向位移约束,底部施加z向位移约束,左右两侧施加x向位移约束,顶部自由无约束。围岩采用莫尔库伦(Morh-Coulomb)模型,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区通过改变围岩地层参数实现[5-6]。模型物理参数参见表1。
模型物理参数 表1
4.2 模型结果
根据相关规范[7-8]要求结合郑州当地做法[9]要求,关于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沉降的控制要求,本案周围土体定为Ⅳ级围岩,隧道工程风险等级二级。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限值为20mm,初期支护结构底板竖向位移限值为10mm,隧道拱脚竖向位移限值为10mm,初期支护结构收敛限值为10mm。
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本工程在开挖过程中,通过未采用注浆支护、拱顶注浆以及全环注浆三种不同工况,结构围岩及初衬的竖向位移(沉降)及水平位移情况,如图3~5所示。从而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超前小导管注浆方式对围岩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图3 未采用注浆数值云图
图4 拱顶注浆数值云图
图5 全环注浆数值云图
4.3 竖向位移分析
竖向位移(沉降)情况分析:①未注浆工况,周围土层及边墙、拱顶及其上部土层均有明显沉降,隧道结构及周围土体整体下沉约5.0mm,拱顶下沉为17.4 mm,仰拱及以下的土体产生向上位移为7.9 mm;②拱顶注浆工况,隧道结构及周围土体整体下沉约2.5mm,拱顶下沉12.8 mm,仰拱抬升位移为7.7 mm;③全环注浆工况,隧道结构及周围土体整体下沉约2.0 mm,拱顶下沉12.6 mm,仰拱抬升位移为7.0mm。具体如表2所示(向下为正,反之为负)。
三种工况下模型竖向位移表 表2
对于上述三种工况竖向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由于本案净跨跨度较小、围岩土质较好,在未采用注浆加固措施情况下也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但结构整体沉降较大,拱顶竖向位移较大。采用拱顶注浆后,能有效控制拱顶竖向位移,其余位置位移也均有所减小。采用全环注浆后,结构各位置位移均进一步减小,但除了仰拱位移控制效果较好之外,其余位置竖向位移控制均不明显。
4.4 水平位移分析
水平位移情况:①未注浆工况,围岩土层会产生向内部横向位移量约为2.0 mm,内衬横向位移中,左右边墙为不利位置,向内收敛移动量为10.9mm;②拱部注浆工况,拱顶土层和仰拱以下土层几乎没有横向位移,左右边墙为不利位置,向内收敛移动量为9.4 mm;③全环注浆工况,围岩土层几乎没有横向位移,左右边墙为不利位置,向内收敛移动量为6.7 mm。具体如表3所示。
未采用注浆措施加固时,结构横向位移量大于收敛限值10mm,不满足规范要求。在采用拱顶及全环注浆措施后,横向位移收敛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对于横向位移控制,采用全环注浆加固措施较拱顶注浆更为有效。
三种工况下模型水平位移表 表3
5 结论
①运用FLAC 3D模拟了暗挖出入口通道支护结构及其围岩的模型,并分析了未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拱顶注浆、全环注浆三种工况下结构竖向位移以及水平位移情况。
②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能够有效改善支护区域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加固区围岩的强度,使结构拱顶、墙边和仰拱处竖向位移以及边墙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明显。故,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能有效增强支护区围岩的稳定性,产生棚护作用。
③采用拱顶注浆加固方式,能有效控制拱顶竖向位移,墙边位置竖向位移也有所减小。针对边墙水平位移收敛也具有一定效果。对于仰拱竖向位移的控制效果一般。
④采用全环注浆加固方式,拱顶和边墙的竖向位移的控制与拱顶注浆效果类似。对于仰拱位置的位移控制优于拱顶注浆加固。全环注浆对于边墙水平位移收敛的控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