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墓阙浅析

2022-03-10杜祥乾

河北画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雕刻建筑文化

杜祥乾

(太原市太山博物馆)

一、墓阙概述

关于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阙,门观也,从门。”刘熙在《释名》中定义:“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就是说,阙是在门两旁的建筑,中间为道路,用来观望之用。

阙的起源甚为久远,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标杆”,也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守卫木楼,从甲骨文中找到的阙的象形字就可以看出,最晚自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门阙类的建筑,虽然人们尚未找到夏商两代的门阙基址。

通过考古发现,真正意义上的阙,到周朝才开始出现,这时的阙仅出现在宫殿群以及城垣的出入口处。自西周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严,往往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宫殿修建得越来越高大,有的便直接先建一个高台,再在其上修建宫殿,这就是早期的高台建筑。东周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解放,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使修建更高层、更复杂的建筑成为可能。

秦国一统六国后,全国文化开始大融合,除了继承前人遗留下来的各种传统外,在不少方面进行了创新,例如,在陵寝制度方面就大加革新,在陵园大门两侧置阙便是一例。

西汉开始,社会趋于稳定,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文化充分发展,普通民众及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老之学、道教飞升等本土思想迅速发芽壮大,这些文化思想在丧葬习俗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于是“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此时被人们广泛接受,生前和死后同样重要。汉代统治阶级除了本身对于仙界的渴望,也希望通过这种思想安抚群众,巩固统治。这些体现在建筑形式上,画像砖石构建出来的豪华住宅与坟茔墓地应运而生,门阙这种象征性极强的建筑,充分表现了这种连接天地、登高求仙的文化特点。

从秦始皇革新陵园制度开始,到汉代,墓阙已化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不管是建设在墓前还是墓内,都表示墓主想要飞升天宫的独特思想,墓阙到了这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时墓阙建造风格相当复杂华丽,尽显奢华的盛世气质,雕刻的主要题材都是神话传说、仙人仙境,甚至有的还出现了“天门”的形象,这都充分说明当时人们把墓阙作为连接天地的中转站,高台以下是人间,高台以上是仙界,甚至可以说墓阙就是人们对于天宫的遐想。

二、汉代墓阙的研究

在汉代,阙成为地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类型有城门阙、宫门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以及画像阙等,现存最多的是墓阙。汉阙作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其本身艺术价值极高,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雕刻,对于后世研究汉代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阙的基本构成

汉代石阙的基本结构从上到下可分为阙顶、阙身和台基3部分。

1.阙顶

阙顶即屋顶,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屋顶的等级变化也是很明确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和攒尖顶之分,而阙作为象征性的建筑,阙顶自然也是各有特征。汉代阙顶多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饰、瓦当等形状,并且多为仿木的庑殿顶,说明当时的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等级很高。阙顶有单檐和重檐之分。

2.阙身

阙身类似于房屋的屋身,只不过是建造的地方不同,多由砖石堆砌,在其上雕刻斗拱、栏杆以及代表性的图像,并模仿雕刻出古代木结构房屋的样子,斗拱、栏杆、立柱样样齐全。汉代石阙的阙身高度极高,营造出一种威严的气势。阙身是主要部分,所以雕刻的内容较多,如果选用重檐顶,还会有楼部。

3.台基

台基类似于地面建筑的夯土台基。台基分为两种:一种是整块厚重的石块为基,另一种是由几层石块堆砌作为台基。

(二)阙的形制

从阙的平面形制来看,根据有无子阙或者子阙的多少,阙可分为单阙、双出阙和三出阙。现存大部分汉阙是双出阙和单阙。第一,单阙。结构简单,最初的阙都是此类,一般是左右对称成对出现。单阙就是由上述最基本的结构组成,包括台基、阙身和阙顶。第二,双出阙(见图1)。就是两个单阙的组合,一般是一个母阙,旁侧附带一个子阙,平面图为凸形。子阙与母阙形制相同,只是规模较小。第三,三出阙(见图2)。相较于其他两种,这类结构最为复杂,规格等级自然也是最高的,一般是专供皇帝使用,霍光死后墓前建造的三出阙被视为僭越之证据。三出阙一般是母阙外侧或后侧连接两个小的子阙,三处建筑依次缩小,尤为壮观。三出阙中更为复杂的是“双向三出阙”,即在母阙的外侧和后侧都有两个子阙,已是极致奢华。

图1 北魏画像石中的二出阙

图2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三出阙

(三)汉代墓阙的结构

汉代墓阙中保存较好的有几十处,其中大部分在四川地区。根据现存墓阙的情况,朱晓楠在《阙的类型及建筑形式》一文中将墓阙分为5个结构形式:石结构实心阙、石阙檐下仿木阙、仿木雕石阙川西型、仿木雕石阙东川型、仿木雕石阙忠县型。

在此,本文将阙按结构风格大致分为河南山东类型和四川类型:第一,河南山东类型,主要是实心仿木结构阙,例如,河南很多石阙以及山东武式阙,阙身方方正正,用扁平石块堆砌,主阙与子阙为整体,保持了石构建筑的特征。山东平邑的石阙中,阙身采用整块石材,雕刻人物禽兽等,檐下雕刻仿木的斗拱,用来支撑阙顶。虽然有的阙身存在区别,但都是实心的仿木结构阙,都不能登临。第二,四川类型,又分为川西型、东川型和忠县型。川西型,分布于四川西部雅安、芦山、绵阳、梓潼等地。虽为石雕,却雕出了斗拱、柱、枋等构件,外形似木阙。这类阙是实物中最高大的,高度为5~6m,阙身用4~6层石块堆垒起来,主阙与子阙分开堆砌。而且内部有楼梯,可登临观望。东川型,主要分布于重庆、渠县和梓潼、德阳的部分地区。与西川型区别在于阙身用一整块石材雕成,不是数块石头堆砌,其他部分相似。忠县型,分布于四川忠县,此类阙的阙身狭窄,平面近方形,上下重檐距离较大,两檐之间设有楼层,各层檐下出斗拱、枋头等,形象多见于画像砖中。

(四)汉代墓阙的纹饰

1.雕刻技法

汉阙作为阙的高峰时期,其体现的雕刻技法自然令人眼花缭乱,体现了汉代高超的石雕技术,主要有深浮雕、浅浮雕、凹面线刻、凸面线刻、阴刻等。

2.纹饰图案内容

从汉阙上刻画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种神话传说、仙人飞天、祥瑞神兽等内容,传说中的西王母、神人飞天的场景就经常出现。如同上文所说,神话传说的题材表现了汉代人们羽化升仙的思想观念,墓阙就是灵魂直通仙宫的媒介。第二,历史故事,如雕刻荆轲刺秦、张骞归汉、董永侍父等文化典故,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三,墓主人生前生活起居、文化娱乐等活动场景,借以表现当时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死后还能像之前一般生活。这也表达了墓主人希望能通过天阙,升入天界,继续过宴饮舞乐的生活。

三、墓阙体现的思想文化

墓阙自秦朝出现,经历了西汉一朝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当时必不可少的传统,风行了400余年,直到东汉才逐渐式微,这其中承载了无数汉代人的思想文化。而墓阙作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汉代建筑,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这其中承载的思想文化也是研究的重点部分。主要概括为以下3点。

(一)等级观念

阙最初是皇家私有的顶级建筑形式,当它应用到墓葬中时,墓阙在最初只有皇帝能够使用,从现存的实物来看,阙顶一般都是庑殿式就可以看出,墓阙代表的等级是很高的。所以后来形成不同的形制,三出阙是皇帝专用,二出阙和单阙按贵族官员等级不同来使用,财力不足的普通人是没有权利在墓葬中使用的(见表1)。

表1 巴蜀汉代石阙形制对应官阶、秩俸一览表

(二)视死如生

在汉代,视死如生的观念流行,人们相信死后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完全与生前一样,所以当时流行厚葬之风,把生前与生活相关的事物都复制到墓中,而墓阙作为象征身份的标志,更是必不可少,阙这种由实用性已经变为象征性的建筑,继而被用到了丧葬文化中。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死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方式。

(三)升仙思想

在汉代,天人合一的观念盛行,阙在周代是天子专用的建筑,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人,所以阙对于普通人一直带有神秘感,甚至认为阙是“天门”,是通往天界的门户。所以古代有的典籍中常常把阙作为天界的建筑,如宫阙、天阙,等等。再之秦汉时期统治者对于成仙、长生的向往,使得阙更加具有神秘感。墓阙的建造也突出了人们希望死后能够通过它来登临仙界,这点从墓阙上大都刻画各种神仙传说可以看出。

四、结语

从考古资料来看,墓阙的研究价值无疑是非常高的,现今地表的汉代建筑已无存,原本作为墓葬构成的汉代墓阙,现在也被视为珍贵的艺术作品,更多埋藏在地下的墓阙需要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发掘清理,这也体现了考古对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西汉刚刚传承秦制时,阙的建设仍很严格。从考古发掘看,西汉早中时期,只有在帝王陵寝遗址中有阙的痕迹,除此之外,只有在一些中小型墓内的壁画中发现阙的建筑形象。可见,此时或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阙的象征意义开始出现并得以发展。

到了西汉中后期,一直到刘秀建立东汉,社会又一次经历动荡,封建礼制进一步崩坏,墓阙这种礼制象征也开始走向平民,无论达官贵人或是普通百姓,只要财力允许,皆可置阙,这也使得汉代墓阙进一步繁盛,符号象征作用更加明显,到东汉时期更是彻底走向世俗。

总体来说,两汉时期墓阙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汉阙作为完整的建筑形式,它不仅体现了汉代建筑文化的变化,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变迁、封建礼制观念的淡漠,这对于研究、还原以及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猜你喜欢

雕刻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谁远谁近?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雕刻时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