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援,他练成了“专业运动员”
2022-03-10民生周刊刘烨烨姜玉函朱浩铨
□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姜玉函 朱浩铨
滑雪赛场,运动健儿们英姿飒爽,让人连连叫绝。每一场精彩比赛的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守护。他们是医疗队中的“特种部队”,拿得起柳叶刀,踩得住滑雪板,手术台上稳如泰山,赛道救援快如闪电,他们是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
孙旭,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医生,2018年申请加入滑雪医生队伍,如今他已经历了4个雪季的磨砺。
作为中国第一支滑雪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他将职业技能和个人爱好完美结合,北京冬奥会,在最危险的高山滑雪赛道旁,他与时间赛跑。
“滑雪界最会看病,医疗界最会滑雪”
小海坨山,海拔2198 米,7 条雪道蜿蜒而下。这里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也是孙旭要坚守的阵地。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具观赏性的冬奥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速度最快、危险程度最高、救援难度最大的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孙旭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孙旭
滑雪医生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孙旭的妻子曾调侃他是“滑雪里头最会看病的,医生里头最会滑雪的人”,事实上,这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时速可达140公里!
速降比赛中,运动员最快速度可超每小时140公里。他们的血肉之躯就像是驰骋在冰海雪原上的F1赛车,稍有闪失,就可能发生致命损伤。
与一般滑雪赛道不同,高山滑雪赛道使用的是“冰状雪”,表面非常光滑,危险系数较高。如遇紧急伤情,医生们需要跪在雪地上做心肺复苏,趴在陡坡上进行气管插管。
为了精准抢救,即便雪场体感温度动辄零下30℃,训练时仍要摘掉手套徒手操作。“每次训练结束都冻得手脚麻木、全身冰凉。”孙旭说。
受伤率15%!
据了解,高山滑雪受伤发生率高达15%,是雪上项目中受伤率最高的一个,也是医疗救援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每个滑雪医生的背包都重达15 公斤,里面装着氧气筒、吸氧面罩、止血绷带等几十件急救用品。孙旭说:“运动员受伤时,我们还要用注射仪器将注射液提前抽取带在身上。”
4分钟到达救援现场!
根据国际滑雪联合会医疗指南要求,运动员在赛道上任何地方摔倒受伤,医疗救援人员都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
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难的赛道,怎么过去?
受场地限制,医疗团队没法使用缆车、雪橇、摩托,滑雪板和带冰爪的滑雪鞋是救援人员在赛道内仅能使用的两种移动装备,这就要求承担医疗救援任务的医生有足够高超的滑雪技能,能够熟练地滑降至受伤运动员身边。
在实际比赛中,一旦运动员摔倒受伤,巡逻员首先滑到现场,进行初步检查和评估,如果运动员伤情较重,不能自行离开赛道,巡逻员立即汇报医疗官,医疗官根据运动员受伤情况派出离现场最近的滑雪医生前往救援。“实际上我们在平时训练时,都是要求自己一分多钟就得滑到现场。”孙旭说。
和冰雪项目的奇妙缘分
“我起先一直不敢尝试这项运动。”孙旭坦言,自己一开始并不是滑雪发烧友,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到雪季总能遇到各种摔伤的病人,“一问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滑雪”。
孙旭和冰雪的缘分要从2016年说起。
那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的第一个雪季,孙旭的女儿学起了滑雪,“我跟着孩子尝试了下,发现就像开车有交通规则一样,滑雪也要遵守雪联制定的规则。在安全的前提下,滑雪是一项非常有魅力的运动。”
“它会令人着迷。”孙旭感叹滑雪其实有很多门道,结合了物理知识以及一些身体调节的技巧,值得人去琢磨。“滑雪运动让孩子更亲近大自然了,速度类的运动给了他勇气与信心。”
说起和冰雪运动的缘分,孙旭还有个身份—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他曾将滑雪医生的故事讲给很多人听,也感动了很多人,北京冬奥宣讲团更是集体获得了“2021北京榜样”特别奖。
“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
2018年,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卫健委共同吹响了集结号,“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应运而生。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医三院等十几家医院共抽调72名临床医护人员,厉兵秣马,开始雪地救援和滑雪技能培训。经过连续4个雪季的培训和选拔,36名业务精湛且滑雪技能突出的医生,最终留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参与赛道一线救援。“我们凝聚力很强,大家非常团结,每天都一起参加保障。”孙旭说。
摔倒和受伤是家常便饭,医疗队多名队员发生过严重外伤,脊柱骨折、肢体骨折、韧带损伤、颅脑外伤。“即使这样,大家基本上休养好就归队,甚至有队友腿里还打着钢钉就回来和我们一起训练了。”
家人支持吗?孙旭直言:“我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家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在孙旭看来,救人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责任,在冬奥赛场上,虽然不是身披国旗站在领奖台上,但也是在尽全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谁还没有颗为国争光的心呢?”
海坨山上,白雪皑皑,云海隐现,雪道逶迤,孙旭们穿着橙色马甲,分外显眼,正如他们火热的心,让这个冬日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