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运当头“二月二”
2022-03-10宋小芹
宋小芹
对二月二的重视,与古代人对农耕文化的依赖是分不开的。人们怀揣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新一轮二十四个节气的轮回中,开始了春耕夏耘的忙碌。
2022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是中国民间颇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又叫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意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耕开始,人们都从冬天的暖屋中走出来,昂首挺胸,吐故纳新,开启忙忙碌碌的一年。
二月二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关于二月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最早源自先秦时期的神灵崇拜,后来经过各个朝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如今“龙抬头”的日子。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负责行云布雨的龙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要蛰伏的,“闻雷声而动”“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龙抬头”一说的原始。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就曾解释了龙。他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春回北国,冬眠动物开始复苏,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的最早记载。
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二月二是个出现较晚的节日,其之为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与中和节的创设密切相关。《唐书·李泌传》中的记载显示,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3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并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赐刀和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流行用青袋装谷物及瓜果的种子赠送亲友,还要酿宜春酒祭祀勾芒神……从中可以看出,唐代中期开始的中和节的这些习俗,已有了祈福春耕顺利的寓意。中和节民间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在唐代,二月二是个充满着快乐的日子,其活动主要是在户外进行踏青、挑菜和迎富等,体现着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对富有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二月二日》一诗中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反映了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踏青游玩的情景。
到了宋代,二月二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流行辨认时令蔬菜的娱乐活动。《武林旧事》中记述了南宋时二月二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蔬菜,压放在斛下的丝帛上写着名称,猜对有赏,猜错要罚。陆游的《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中也有“挑菜初闲,禁烟将近”等,说明了踏青、挑菜习俗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二月二还有了挑菜节、踏青节、迎富节等专门称呼。
把“二月二”作为节日的文献最早见于《析津志·岁纪篇》。元代学者熊梦祥的《析津志》描述古都北京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明代,龙抬头的说法就普遍了,而且在民间形成了引龙回、摊饼薰虫的习俗。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写道:“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也写道:“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到了清代,二月龙抬头时,习俗、饮食都更加丰富了。
二月二 农耕忙
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惊蛰过后,万物生长迎来了好时光。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在古代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复苏,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人们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传说伏羲氏非常重视农桑,奖赏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飯,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周武王在位时期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后来人们从这天起都要春耕,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
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对二月二的重视,与古代人对农耕文化的依赖是分不开的。人们怀揣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新一轮的节气轮回中,开始了春耕夏耘的忙碌。
将二月二视为一年农耕的开始,也体现出古人的智慧。
上古时代,天文学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在四宫,每宫七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名。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古时,立春之后,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露出明亮的龙角,这就是所谓的“龙抬头”了。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和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聪明的古人通过对苍龙七宿巡行轨迹的观测,来确立历法节气,并以之指导农业生产。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先民祈福的心理写照。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古代推出的历法和节令,都是为农耕服务,在二月二会举行与龙有关的祭祀活动,以期盼风调雨顺。
二月二 踏青去
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龙抬头》中记载:“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而且这天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鉴于清代女子是不理发的,所以这一天男人出去剃头,女人在家。这也是不用干活的一天,是少有的清闲日子。
农历二月二,古人会在和煦的暖阳下剪头发、吃水饺、赏春花……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老百姓普遍认为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直到现在,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往往顾客盈门。
除了“剃龙头”这一习俗外,作为节日,自然少不了节令食品。二月二这一天,我国各地普遍把节令食品名称加上“龙”的頭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一年之计在于春。“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古人在这个节日里也经常用种种活动来迎接春天,例如,这一天去郊外踏青、赏花,品尝春天的时令蔬菜等。
二月二春游踏青相传起于唐代,彼时长安百姓为了丰富业余生活会在二月二这一天约好伙伴一同出去踏青。在他们看来,在春天来临之际野外空气清新,多走走看看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为接下来新一年辛苦劳作做好准备。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二月二日春游踏青之俗,始于唐代。《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当时,京都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龙抬头之机,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特别是关中一带,还将“二月二”定为“挑菜节”“踏青节”。这一习俗在唐代的诗歌中也有体现,如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就写道:“二月二日江长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到了宋代,踏青的风俗更加盛行。每年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挖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鲜蔬菜,生食或做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因此把二月二这天定为“挑菜节”。
元、明、清时期,二月二日踏青活动依然盛行。
直至今日,踏青仍为人们所喜爱。特别是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踏青途中陶醉春花烂漫,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其实龙抬头的习俗,远不止这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活习惯,也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习俗。但这些习俗,无一例外,都带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12035005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