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核心素养提升为导向
2022-03-10田晓利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学科不仅起到传道授业的作用,而且还对人的精神有一定的教化和指导,即是对核心素养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方面的专长发掘他们更深层次的潜力,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为其提供优秀的榜样。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人性的丰满、人格的完善、德性的形成、品质气质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也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结合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文件提出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通过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框架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重能力与学习习惯。通过实践的方式,可以持续验证和调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优劣。
第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就是将书本的共性知识转变为个性知识的过程,需要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不同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提升他们对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第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学生而言,良好语感的培养是助力学生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反映个体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要求学生枯燥的记忆,而是要求学生能灵活掌握书本知识,结合自己的学习语境和生活情境,通过不断地实践建立和完善语感,并反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意味着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广泛地在不同生活情境中进行应用,这样可以让他们逐步体会到语文这一学科独有的魅力,感受知识并内化知识,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在于明确教学要点,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要着重通过系统知识的学习,结合不同生活情境的创设,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客观看待日常的学习,将语法的学习、字词的累积、习作能力的提升等作为能力提升的载体,而非当成最终学习目的。老师应当以此为导向,改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关注字词教学、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通过教学活动实施产生的读、写、算等并非能力的获取,而是借由这个过程实现对知识、生活的体悟,品味其中的美。从以上表述来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方向。
1.以语言能力建构为中心推动教学
语言与文字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结合新课程要求可知,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在一定字词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语言能力的建构是通过拼音、笔画学习以及课文学习,充分应用字词查阅工具逐步实现字词的累积。在此基础上,围绕字词、句式的搭配和固定汉语语法的学习,可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应用。以核心素养提升为出发点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教师灵活排课时,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生字、词、句式的应用以及透过知识的表层理解知识的内核。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实现依托课本知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我们以部编版课文《金色的草地》教学为例,本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分成三个部分。首先要求同学们学习并掌握本课的13个生字,包括蒲、英、钓、睡等,用这些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其次要求同学们理解词组睡觉、钓鱼等的含义,掌握词组的应用方法和使用情境;最后,通过文字描写,体会“我”与弟弟阿廖沙在乡间玩耍的快乐,体会由蒲公英构筑出的金色童年。前两个教学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语言建构和应用要求。达成这两个教学目标后,再追求第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置是循序渐进的,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式,在此基础上再去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将学习到的字词、句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除此之外,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为字词的学习和掌握,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长期系统地学习,有了一定的字词基础,理解能力也有明显提升,这时老师就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行查阅字典,理解和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充分掌握生字、生词的应用。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出的不同色彩,并且能够站在全文背景下结合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精准把握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置,老师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2. 以思维发展为基础推动教学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对文章深入浅出的阅读和学习,分析文章作者对情景的描写与心理的刻画,并结合文章内容深层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往,小学语文教学整体呈现出重背诵、轻理解,重知识、轻联想的现象。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过程中对不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并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与同学间的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出发点,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以及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主动挖掘文章的内核,去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3. 以提升审美为基础 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提升审美需要老师结合时代审美需求,通过文本教材对同学们传递美的感受,在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操。从这一表述来看,提升审美需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均属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客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在审美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通过系统知识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点。语文课程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增强同学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老师要积极吸收前沿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为导向,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學方法,引导同学们主动学习,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速与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的融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的提升。
(田晓利 安徽省阜南县第十七小学)
35765019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