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赋能路径研究
2022-03-10仇梦欢高宏博卜立言
仇梦欢 高宏博 卜立言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美育;课程建设;赋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2-0037-02
1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概述
“通识教育”旨在教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素养,是理性教育的代表。而“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是感性教育的代表。二者融统一,可以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完成全面育人的目标。近年来,全国本科高校均在开展通识教育与美育课程的建设,致力于打造通识教育与美育课程相结合的核心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人文与社会、历史与文明、艺术与哲学、自然与科学等领域,并汇集了各专业名师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效果、有影响、有特色的课程。例如,北京大学开设的“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系列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系列课程、浙江大学开设的“博雅技艺”系列课程、复旦大学开设的“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系列课程等。在完善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美学素养,力图培养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审美”的全面人才。但由于时代与教学环境的改变,在“通识教育”与“美育课程”融合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2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2.1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明确
目前,许多教师存在主体意识不明确的现象。在教学设计中将“通识教育”与“美育”课程内容割裂开来,分别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将美育课程简单理解为“美育”和“课程”的物理结合,无法做到有机融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对于“美育”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对课程内容的主体意识不准确等。
2.2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
通识教育表现出的“育人”优势,可以发挥出“价值引领”“道德孕育”等育人作用。目前,美育课程的建设无法从宏观层面、学科视角和专业领域角度,理解和规划各门课程在“通识教育”总体方向的作用和位置。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尚未展现出以此为依托的顶层设计,无法实现挖掘美育课程深层次的育人功能和内涵。
2.3教学内容趋于同质化
众多大学为迅速建立起成型的美育教学体系,盲目跟风已存体系,生搬硬套,缺乏自身特色,创新力薄弱,体系内容建设流于形式等,缺乏将学校自身特色与美育内容的梳理与有机融合。如何将“通识教育”与“美育课程”有机衔接,发挥高校专业特点及学科优势,开展更多特色课程建设是高校美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2.4教学内容过于“泛化”
本科教育在着力发展美育课程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显现出“泛化”现象。当前的本科教育正在致力于学科领域的全面性,课程普遍缺乏深度和特色。其中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泛化:一是,泛平面化。美育是非常广义的教育理念,其内容为以“美”为核心,以“育”为目的。而目前各高校的美育课程多以课程的“广度”出发,构建多种美学素养课程,力图建立一个覆盖全面、全领域、全学科的美育课程体系,并且授课形式除了面授课程之外,还提供了海量的线上课程。但学生在面临每学期少则几十门,多则上百门的选修课程之时,却因缺乏对该专业领域的基本了解而感到迷茫、无从选择。这无疑对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要求、学生学习和吸收能力、学生自我判断能力,以及学习规划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是,泛理论化。部分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设置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及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将美育课程变为“讲概念、谈理论”的专业课,无情感交流,素质培养,忽略了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理论不落地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深度沟通。
3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赋能路径
3.1美育课程管理主体的确立
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清晰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进行引领,通过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协同合作,共同形成一条以专业性、通识性、特色性和为核心特征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赋能路径,明确美育课程建设中的三个层次。其一,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作为顶层设计的领导人,基于总体特色和培养目标方面设计符合学校“通识教育”需求的美育课程建设目标;其二,二级学院作为美育课程的依托,主要从学科和专业角度完成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监控;其三,教师是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主体,作为美育课程主体和实施者的任课教师,应明确自身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育人方向,准确把控与挖掘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美育课程内容。由此,三个层面各自发挥作用,产生良性互动、互为依托,才能真正实现体系化、特色化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3.2专业特色美育课程的打造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高校美育课程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内涵。从“美育”的角度,这一理念既是对美学观念的回归,也是对教育本体意义的延伸思考。美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及学生知识领域的完善,其作用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是学生向美学延伸、培养自我审美的渠道。基于“通识教育”的角度去重新考量美育课程的体系构建,增添创新思维的方式,丰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突出高校学科特色及专业优势,才能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
3.3美育师资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美育课程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教师对美育课程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才可以将美育课程完美恰当地融入课程建设,并传授给学生。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加强美育教师团队的建设是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师资团队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美育教师的引进。加强对美育教师的补充力度,每年进行一定比例的美育教师培养。鼓励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后兼岗美育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兼职美育课程教师;其二,提升美育教师能力。针对在职的教师进行美育内容培训,使专业教师可兼备美育教学,使已有的美育教师对美育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其三,大力开展美育教研科研活动。提升艺术类学科教研工作,推广优秀教研成果,把有能力、有经验、在某一艺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才引入教研员队伍,建立在职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的美育教研、科研、培训常态化机制,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扶持。
3.4美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教学评价,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也应构建相关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美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高校美育课程应把评价工作从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成长当中对艺术的“感知与判断”“理解与分析”“运用与表达”进行全过程评价,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美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应完善美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保证美育教师在职称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相关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3.5建立良好的政策扶持体系
課程构建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必须具有良好的政策扶持体系。一方面,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美育器材补充与保养机制,准备好美育教学所需的器材设备。高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要有具体规划,禁止占用或挪用,按照“一校一套”的原则,积极协调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统筹整合社会美育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聘请艺术专业人士作为课外艺术实践课兼职教师,丰富学校美育课程的内容。
4结语
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应不断落实深化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以提高大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创新强国的理想信念,使其为具体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与美学基础。博学是创新的基础,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高校在知识传播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人文社会、艺术审美,以及现代科技知识等,真正发挥高校的育人功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71950033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