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江,一条壮怀激越的河流

2022-03-10宋云奇

躬耕 2022年2期
关键词:怀王张仪丹江

宋云奇

1

终于来到丹江!触目波光粼粼的湖面,我所看到的却非浩渺的烟波,亦非远近交错的游船帆影,而是透过清碧镜湖,窥见清澈的湖波下面,那三条丰饶富腴的平川。

古老的丹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之脉凤凰山,辗转千里,来至淅川,与淅川境内的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相汇,于龙山、岵山之间,冲积出三条肥沃富饶的平川:丹阳川、顺阳川与板桥川。

何谓淅川?淅,因淅水而来。淅水古名析水,为贯穿西峡、淅川两县的灌河之别称;川,即源自丹阳、顺阳、板桥三川。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文中南山,即秦岭;丹穴山,即秦岭南麓凤凰山。这段古文翻译成白话:关中向东五百里有凤凰山,山上许多金玉珍宝。丹江就从这里发源,向南入汉水、长江,最终注入渤海。丹江有一种鸟,形状似鸡,身上的羽毛五彩缤纷,花纹像回纹形状。她的名字叫凤凰,头上的花纹像德,翅膀上的花纹如义,脊背上的花纹似礼,胸脯的花纹像仁,腹部的花纹似信。这种鸟儿山水间自由生存,不断地轻歌曼舞。人们看見这种鸟儿,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真是醉了!《山海经》的这段描绘,不仅说明丹江发源、归注何处,写出一河两岸的宝山祥鸟,还巧妙地利用形容凤凰鸟之羽翼色彩,将儒家文化之核心所在德、义、礼、仁、信,全都诠释出来了。真是绵里藏针,深隐不露,仔细品读,什么都有了!

2

丹江是一条昂奋的河流。

谓其昂奋,除却如丹朱忿起抗争的故事,还有后来的楚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由一弹丸小国,迅猛雄起为可与强秦争天下的恢弘之国。

翻开历史长卷,搜寻楚国记忆。楚国是一个让人惊异的国度:弱小之时,无声无息,让人睥睨。崛起之后,迅速扩张。

楚人来自何处?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亦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世本》《大戴礼》亦有此说。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还有《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立国之君熊绎时说: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阅解以上史述,可得如此结论:楚人先祖出自颛顼帝高阳。高阳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商朝末期,殷纣王骄奢淫逸,穷奢极欲,盘剥百姓,民不聊生。楚人苦不堪言,暗中联络西周,意图助周反纣,楚人族长鬻熊还以老师身份,入朝侍奉周文王。后来周武王纠集天下诸族,发动伐商战争。楚人踊跃响应周武王号召,参与伐纣战争,最后推翻殷商,建立周朝。周武王功成名就,论功行赏,各个参战族群均封侯立国。比如巴人之巴国,蜀人之蜀国,越人之越国等。参战的楚人被封楚国,定国丹淅之地,首领熊绎封侯子爵。楚国于中国历史上正式诞生。

《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续汉书·郡国志》引《南都赋注》曰: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水经注》引《地说》曰:(沔)水出荆山东,南为沧浪之水,最近楚都。

那么,荆山的位置在哪里呢?位于荆山之东的沧浪之水又在何处?

还是让我们展开想象之羽,穿越渺远历史,进入那段被烟尘遮盖的历史时空,去寻觅楚人那艰难卓绝的寻根之旅吧!

看见了,看见了!我看见楚人的先祖,率领着他的子民,筚路蓝缕,披肝沥胆,东出荆山,跨沧浪之河,在丹江两岸的荒莽山林里忍辱负重,艰难跋涉,艰苦卓绝,“以供王事”。他们在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战斗,披荆斩棘,终于完成历史使命,并被封楚立国,建都丹阳。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以楚国的身份出现。

建楚立国后,历代国王开始带领楚国子民,在以淅川为中心的疆域内,开始了漫长艰辛的兴国之路。先是一代明君熊渠,率领着坚韧不拔的楚人,意气风发,励精图治,很快使楚国走向强盛,并开始发动战争,扩展疆土。至熊通时期,已经冲破周王朝设于江淮之间的各地防线,先后吞并江汉地区、南阳周边以及淮河中上游地区的申、吕、曾、邓、应、息、道、随、唐、厉、贰、轸、郧、江、黄、弦、绞、蓼等周之姬姓封国。以此版图实力,熊通要挟周王室封赏加爵,改侯称王。想不到却遭到断然拒绝。熊通遭拒后勃然大怒,嚣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自立为王,为楚国第一王楚武王。

武王之后,文王继位。他依据武王遗嘱,将国都由丹阳迁往湖北江陵纪南城之郢都,以扩展战略纵深,为进一步雄图大展奠定基础。又经由几代国王勤勉努力,不断攻伐扩张,至楚庄王时,楚国疆域已占据湖北、湖南以及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物质条件最为富饶,足可与强秦争夺天下的强大国家了。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知道会出现那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呢?

正是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楚国由强转弱,开始走向不可逆转的颓败。

3

丹江是一条沉郁的河流。

谓其沉郁,是缘于其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沉重,比如始于丹江、盛于丹江的楚国,其由生至盛,再到衰败、覆灭的历程,真的让人忍不住唏嘘。

楚国之兴,缘于楚人的坚韧不拔,顺势而为,以及卓绝图治的不服输精神!楚国之衰,缘于一些国王的盲目自信,极度扩张,不审时度势,没有平衡配套的全面战略。

试想当年,楚国逐步雄起之时,西北甘肃西戎之地,有一名秦的小国也在慢慢崛起,并借周王室东迁,迅疾占据关中,此举如虎添翼,环境优势改变一切,让秦国神速强大起来。

秦国迅速崛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打破当时各诸侯国用人制度,率先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任用贤能,先后任用商鞅、李斯、魏冉、范睢、百里奚、张仪等贤相能臣,大胆变法,锐意改革,体恤民情,拓展经济,提升国力。这些人中,商鞅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范睢、张仪是魏国人,百里奚是虞国大夫,虢国灭虞时被俘,被作为秦穆公夫人陪嫁送秦。百里奚不堪受辱,逃至当时属于楚国的宛城。秦穆公得知其才能后,用五张羊皮的价格,将其从楚国买走,做了丞相。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秦国是多么求贤若渴。这些率先于春秋时期其他各国施行的举措,使秦国能人汇聚,各展其能,促使秦国如鱼得水,国力骤升,并陆续展开对其他各国的兼并战争,与其他大国强国,如楚、齐、燕、韩、赵、魏等先后联动,先后吞并周边小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鼎立局面。

而当时的楚国,其面积、人口及物产丰饶,都远远优于秦国之上,然则就因墨守成规,结果使大量能人得不到重用。比如伍子胥逃至吴国,文种、范蠡跑到越国,李斯、百里奚去往秦国。楚国就是这样慢慢落后了,起码是停滞不前了,被秦国弯道超车,拉开了距离。所以最后被秦国打败,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楚国最重要的转折,当自楚怀王开始。当时的楚国,已是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强国,而且还利用赵、魏、韩三国近邻秦国,害怕被秦吞并之心理,合纵联手三国,并与齐国结成联盟,共同抗秦。当时形势对楚国极为有利,如果策划得当,夺取天下指日可待。谁知此时,秦国却出了个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纵横家张仪呢。

张仪原本魏国人,因不被魏王重用,逃至秦国,为秦王所用。当时秦王正为如何破解楚国合纵计谋发愁,张仪立马献上连横之计,以破合纵,并说合纵诸国,皆不可怕,唯独楚、齐两个大国联盟,必须首先拆除。秦王听后大喜,遂从张仪之计,令其依计而行。

于是,张仪开始出使楚国,对怀王说,秦国愿与楚国结盟,并割让秦土六百里商于之地于楚,但楚国要与齐国解除盟约。怀王觉得有利可图,不顾屈原等大臣反对,与齐解除盟约,与秦结盟。之后,怀王派人赴秦,索要六百里土地,秦国却只给六里。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双方大战于丹阳。楚军大败。怀王气恨交加,又发举国之兵攻秦,双方再于蓝田附近发生大战。楚国眼看胜利有望,不想秦王暗中使诈,指使已经投秦的韩、魏出兵,奇袭楚国后方之宛、邓,楚国只得仓皇退军。之后不久,秦又联合韩、魏两国,攻取楚国之中原要地召陵,极大压缩楚国战略空间。

在这三次决定楚国前途命运的决战中,原本的盟友齐国,缘于楚国先于背盟,所以远作壁上观,不来救援。致使楚国三战皆败,国力大伤。虽然后来,向东攻取吴、越一些地盘,然大势已去。

公元前299年,秦国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死谏,结果被秦扣留。秦王逼其割地保命,怀王自知被骗,仍严词拒绝。秦王将其扣留囚禁。怀王被扣期间,楚顷襄王即位理国。三年后,楚怀王忧疾而死。秦国将遗体还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4

丹江是一条忧伤的河流。

谓其忧伤,不仅仅为了由盛至衰至亡的楚国;更是为了那个中国历史上忠心耿耿,矢志报国,却频遭谗毁,两被流放,最终因忧伤过度,与自己深爱的楚国同归于尽的伟大诗人屈原!

如果将由弱到强,又由强至衰的八百年楚国,比作万年丹江里的一蓬藕莲;那么,品性高贵高洁,爱国一腔热血,忠君嫉恶如仇,才情高溢云天的大诗人屈原,就该是那蓬藕莲绽放的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洁白莲花吧!

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楚国朝廷重臣,对于楚国的忠贞之爱,集中体现在为楚王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以及同出卖楚国利益的权奸之臣的不妥协斗争上。应该说起初,楚王对于屈原还是认可倚重的。然而,屈原性格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遇到不利于楚国的决策,就坚决反对。无论是权臣还是国王,丝毫不给面子。长此以往,就得罪了许多人,包括楚王妃子郑袖,纷纷于楚王面前谗毁屈原。久而久之,楚王就渐渐疏远了屈原。尤其是张仪使楚,以六百里商于之地诱骗楚王,要其解除齐、楚联盟。屈原一看就是圈套,坚决抵制,楚王厌烦屈原干涉,再加张仪事先买通令尹子兰与郑袖,二人火上浇油,贬损屈原,楚王怒火中烧,将屈原贬放至故都丹阳一带。

于是,楚国与张仪签立解盟换地条约。结果秦国背信弃义,楚王发兵攻秦,发生丹阳大战。楚军大败。楚王又发全国之兵,一直攻至秦国蓝田,却被韩魏偷袭后方,只得退兵。秦国则乘势反击,得步进尺,攻占原属楚国的汉中,设汉中郡。

如此不堪之败,屈原怎能接受,这一切原本不該发生啊!丹阳大战后,屈原一定到过刀枪厮杀的战场,面对血流满地、尸骨如山的惨状,肯定痛心疾首,挥笔写下著名的《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以抒发胸中郁愤之气。

丹阳大败之后,怀王后悔不听屈原劝谏,遂将其召回,让其出使齐国,修复齐楚联盟。同时要求秦国交出张仪,欲将杀之,以解心头之恨。秦王再派张仪使楚,贿赂奸臣靳尚与郑袖,游说楚王以地换和,秦楚通婚联姻,不要与齐结盟。楚王居然忘却前仇,答应了张仪。屈原回楚,闻听此事,力陈利害,劝说楚王。楚王懊悔,然已晚矣。

果然,齐国由于楚国二次背约,联合韩魏出兵攻楚。楚王以太子为人质,请求秦国救援。哪知解围之后,楚太子却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秦王以此为由,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楚,多次大败楚军。秦王大胜之后,为了休养恢复,又故技重演,要与楚王武关相会,缔结合约。屈原识破陷阱,死谏楚王别去。然楚王抱着侥幸,依然前去赴会。结果被扣囚禁。

楚国不可救药,回想曾经的发展历史,屈原悲伤无比。不由再至流放之地,恰遇河中渔夫。《楚辞·渔父》记载: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怀王被囚,倾襄王即位。秦国欺其年少无知,大举攻楚。顷襄王不听屈原等劝告避秦锋芒而求远,一味与秦硬抗,结果一败再败,连失十六城。屈原忍无可忍,写出长诗《离骚》讽劝楚王,遭奸臣谗陷。楚王羞怒交加,遂将屈原二次流放湖南等地。

屈原吟哦着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怀着对楚国的无限依恋与忧伤,披头散发,筚路蓝缕,踏上二次流放之路,行至湖南汨罗江边,听到楚都被破噩耗,心里最后一缕对于楚国的牵恋之弦砰然而断。屈子再无挂牵,再无依恋,悲伤欲绝,为国而陨。

5

丹江是一条不屈的河流。

谓其不屈,是因为由其母亲般温暖怀抱里衍生的楚人以及楚国,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这种精神自丹朱抗舜,楚人复国,楚国一次次从挫折中重新站起,励精图治,一代代地传递下来。

最终,盛极一时的楚国虽然覆灭,然则顽强不屈的楚人还在。他们也像屈原一样,怀着对故国的依依深情,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数年后秦朝大乱,风云再起,群雄逐鹿,重整天下,在灭亡强秦战争中的众多英雄中,起决定作用的三个人:陈胜、项羽和刘邦,都是曾经的楚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文中所言三户,虽非陈胜、项羽、刘邦三人,亦非专指三户楚人,而是指楚国屈、景、昭三个姓氏家族。同时也是对楚人不屈精神的一种肯定。司马迁之语,由此成为一种历史谶语。

楚人的这种不屈精神,在屈原的楚辞里,就能找到清晰的验证。如《九章》: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 李大旭

3035500338223

猜你喜欢

怀王张仪丹江
丹江蓝里望故乡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钱人寿
楚怀王逻辑很混乱
《九章·思美人》新探
丹江河畔那群人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
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