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乐在北京

2022-03-10李洪森

北京纪事 2022年3期
关键词:松风广东音乐国乐

提起广东音乐,真是家喻户晓,《步步高》《旱天雷》《娱乐升平》等曲被京城百姓所熟悉。广东音乐是民族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一首乐曲都可填词演唱。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正线、反线,有轻音乐,表现力丰富而亲切感人。

广东音乐也称“粤乐”,创于何时,很难考证,大约在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历史上有两个最繁荣时期,一是二三十年代以吕文成、尹自重为代表的一大批作曲家、演奏家;另一个是在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以刘天一、黄锦培、朱海为代表的。当时它的乐声风靡大江南北,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艺术团体在出访演出中,广东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和港台,都视广东音乐为“中国的国乐”。

其实所谓广东音乐也不都是广东地方乐曲。萧剑青先生在他編的《粤乐精华》上指出:“粤乐中有好些是古调曲,而这些也并非完全源出广东。其中《昭君怨》《浪淘沙》《梅花三弄》等本来都是燕赵间的名词谱。不过经过广东音乐家的演奏和改革愈发婉转动听罢了。”

广东音乐的题材很广泛,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汉宫秋月》《昭君怨》《双星恨》《柳摇金》《三宝佛》等古曲,也有描绘祖国山川景色的《三潭印月》《蕉石鸣琴》,歌颂美好生活的《渔歌唱晚》《娱乐升平》,赞美爱情的《英台祭奠》……

广东音乐传到北京是在三四十年代。最早成立的民间乐社有冯永康组织的《锦社》;由齐博维、白子洁、马宏勋等四人组成的《韶光社》;由王贻矩等十几位大学生在冯永康的辅导下组织起的《松风国乐社》(取广东乐曲《松风水月》之名),在当时他们经常会在电台演播丝竹乐和广乐。直到1954年,前后共演出1000多场次,并录制唱片。当时《松风国乐社》涌现出许多演奏家,如吴川、崔文治(号称崔半仙)、裴新生、蓝宝年、席福胜、周普等。解放后此社改名为“业余国乐研究社”。直至1955年广播电台成立专业广播乐团,研究社许多成员被吸收进去,从此研究社解体。1950年代在京的民间乐师曹和因腿有残疾,所以以专教广东音乐为生,他培养了许多热爱广东音乐的人才,许多同好经常到他那里聚会。当时《松风国乐社》还编写出版了《粤乐荟萃》,对广东音乐在北方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北京艺术家张文焕、李洪森、王宜勤等人于1980年发起成立了《燕山国乐社》,并邀请时任中央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的李凌为顾问。组织了以专业和业余爱好者为主体的20多名成员活跃在北京的茶座和舞台上。当时得知“燕山国乐社”成立的消息后,业界反响强烈,80高龄的李凌老先生亲赴广州和上海,将此社成立和活动情况等信息带给两地爱好者,促使广州很快成立了《五羊国乐社》《南国乐社》,上海也相继成立了民间乐社。此后,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民间音乐组织纷纷成立。在当时,广东音乐家将久居香港、著名粤乐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尹自重老先生接回广州,并约广东音乐演奏家于奇伟来京与燕山国乐社交流访问,成为业界美谈。

《燕山国乐社》虽然因种种原因于1984年停止了活动,但它对弘扬民族音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后于1986年改为国家一级社团即“北方国乐艺术研究会”。

3219500218546

猜你喜欢

松风广东音乐国乐
吃饭喝水伤身体?吃饭喝汤养生?快看看协和医院的标准答案
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隔离的松风
宋彦军书画作品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