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从军事奇招到大众游戏
2022-03-10张田
张田
北风朔朔,北京又迎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几个月,此时人们都愿意“猫”在家中取暖,而出门则成为了一件需要“勇气”的事。然而有这样一项运动,不但可以把人们从温暖的家中吸引到冻手冻脚的室外,还可以让人们爱上冰雪,爱上冬天,这项运动就是滑冰。
2022年2月份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北京人喜爱的滑冰运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赛项目,它包括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据文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滑冰运动起源于荷兰,19世纪末才传入我国,但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滑冰运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隋唐时期,我国滑冰运动的雏形就已经出现。《隋书·北狄传》记载,生活在嫩江流域和黑龙江两岸的室韦族人在冬季狩猎时“骑木而行”。“骑木而行”指的就是足踏木板,用木板铺在雪中行走,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行进速度,而且还可以防止人陷入沟中。《新唐书·回鹘列传下》也记载,居住在额尔古纳河至阿尔泰山一带的回鹘族人“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1068一1123),由于冶金业的发展,出现了在木块下面绑上铁棍用于冰上滑行的工具。
到宋朝我国出现了最接近于现代的的滑冰运动,《宋史·礼志》中载:“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冰戏,即今天的滑冰运动。这是我国见于文字最早的滑冰记录。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古民族,也在很早的时期就学会了滑冰,并且他们还将滑冰运动运用在生产生活之中。1252年法国皇帝路易九世,派方济各教会的传教士威廉·鲁布鲁乞出使蒙古帝国,鲁布鲁乞回国后撰写了《东游记》,书中记载:“北面有一支牧羊民族叫做乞儿乞思,还有兀良海,他们足底缚着磨光的骨头,在冻结的冰雪上行走,速度之快可及飞禽走兽。”这个叫乞儿乞思的古民族,就生活在我国今乌鲁木齐至伊犁河一带。兀良海则是在公元九世纪由贝加尔湖东岸迁徙至肯特山附近草原蒙古族的一个部落。
发源于黑山白水之间的女真人,对于滑冰运动更是熟悉。他们不仅善于在冰上滑行,而且更是将滑冰运用于军事作战之中。天命末年(1626年)冬,清太祖努尔哈赤到墨根城国(今黑龙江嫩江县),征讨巴尔虎特部。巴尔虎特部投降后,努尔哈赤移师脑温江岸(今嫩江),谁知巴尔虎特部复叛,围攻墨根城。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后大惊,此时他率领的大军已经离开墨根城有六百余里了,汗王手下有一位名叫费古烈的大将,他手下的兵士皆为擅冰行者。费古烈命手下军士穿上“乌喇滑子”(即冰鞋),以炮架“爬犁”(雪车),沿着脑温冰层前去救援,大军一日夜行七百里,第二天即赶到了墨根城下,巴尔虎部看到前来救援的满洲兵士,都以为是天降神兵,吓得巴尔虎特部乖乖投降。清朝皇帝鉴于滑冰还有此等妙处,特设了管理滑冰的大臣和专门机构,此机构满语称为“玛特滑斯衙门”。“玛特滑斯”是“乌喇滑子”的转音,其汉意是“冰上飞驰”。滑冰与骑马、摔跤、石锁一起列入了八旗军营操练士兵的四大技术。
明朝人冬日里也常以滑冰为嬉,但他们是坐在拖床上滑冰,明朝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载,明世宗嘉靖的皇太子就常坐着冰床,由皇宫到西苑(今北海及中南海)拜见其父皇。满人入关后,他们将这门滑冰技艺也带进了京城。每年的农历十月,清朝皇帝要在太液池冰面上检阅八旗兵丁的滑冰技术,称为冰嬉大典。清初这项运动是作为军事训练而举行的,但随着政局的平稳,国家海晏河清,每年冬季举行的冰嬉大典成为了专供皇家娱乐的一种竞技表演。乾隆皇帝极为重视滑冰运动,他说“冰嬉为国制所重”。乾隆八年(1743),乾隆皇帝下令将“玛特滑斯衙门”改称冰鞋处,隶属内务府。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又规定以后每年冬至后都要举行冰嬉大典。冰鞋处下设冰鞋队,其队员均出自健锐营,每个选入冰鞋队的八旗兵丁都身怀绝技,这些兵丁也都想趁此冰嬉大典能在皇帝面前拔得头筹,因此每年冰嬉大典上的滑冰比赛都异常的精彩。
1957年在護城河里滑冰的人
《清通典》记载,冰嬉项目有“分棚掷彩球”“旌门悬的演射”等,但实际上冰嬉运动项目还有很多,故宫博物院内珍藏了两幅《冰嬉图》,这两幅绘画描绘的都是乾隆时期举行的冰嬉大典,一幅是由宫廷画家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画的。另一幅是由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合绘的。这两幅《冰嬉图》分别描绘的是冰上射箭和冰上杂技的场景,从画中可以看到参加冰嬉的人员不仅多,而且每个人都技艺超群,尤其是在冰上表演杂技的那些兵丁,不但要按阵型顺序滑冰,而且还要在滑行中做出各种惊险的杂技动作,有表演冰上耍大刀的,有表演冰上叠罗汉的,还有表演头顶中幡的。冰嬉作为清朝独具民族特色的技艺,在众多史料中都有记录,在这些文献中《养吉斋丛录》记载得最为详细:冰嬉之制,所以习武行赏,俗谓“跑冰鞋”,即《金熬退食笔记》所载西苑冰上掷球之戏,而实不止掷球一事。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沍,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或五龙亭,或阐福寺,或瀛台等处,无定地。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始曰“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尝各有差。继曰“抢球”。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又继以“转龙射球”。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文中记载的“抢等”,接近于今天的速度滑冰,参赛者听到信号时,最快到达目的地者为胜。“抢球”,又称冰上蹴鞠,清军为了加强军力,将滑冰与蹴鞠结合一起,创造了冰上蹴鞠,这是中国早期的冰上球类运动。庚子(1900)年后,冰上蹴鞠被废,流落于民间。《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人民练习者”。“转龙射球”,除了表现队员们精湛的射箭技术外,还展示了清代的花样滑冰。清代的花样滑冰,没有西式花样滑冰那么多的旋转和跳跃,这是因为清代的滑冰主要是以军事为目的,注重的是阵图和滑行曲路,其重点集中在姿势、步伐和转身的变化。像“摆山子”“摆八段锦”“红山子”“一马十三式”“新三十六式”“旧三十六式”“二十四式”以及“亮牌”等都是清代花样滑冰的规定套式。
1934年北平溜冰大会
冰嬉大典是清宫冬日里最隆重最有意思的一项娱乐活动,清帝常带领王公大臣及后宫的皇太后和妃嫔们前来观看大典,今北海公园内的庆霄楼就是乾隆皇帝奉太后观冰嬉的场所,道光皇帝也曾奉皇太后到瀛台观看冰嬉。但到了道光中期,国运开始走向衰微,国力也远不如前,自此到咸丰一朝冰嬉大典再也没能举办,直到光绪年间冰嬉大典才又恢复。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为了效仿高宗(乾隆帝)奉母看冰嬉,便在北海太液池内为慈禧太后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冰嬉大典,百人组成的冰鞋队不仅表演了传统项目转龙射球和摆山子(即阵图)等项目外,还添加了单人及双人的花样滑冰表演,这场冰嬉大典由辰时开始至午初结束,慈禧太后看得非常满意,待表演结束后,慈禧太后下旨,给予所有工作人员及表演者丰厚的赏赐。这次盛大的冰嬉表演可能就是清宫举办冰嬉活动的最后绝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回銮后,再无冰嬉的记录。清帝国崩塌后,难得一见的皇家滑冰技术也流入了民间。像文实权、吴桐轩等冰鞋队的高手,在冰鞋处解散后也常到什刹海、北海等北京各大冰场上滑冰,引得中外人士围观,他们高超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年逾古稀的吴桐轩老人仍驰骋在冰场之上,虽须发皆白,但手脚依旧矫捷如燕,什么“丹凤朝阳”“苏秦背剑”“夜叉探海”“童子拜观音”“单展翅”“朝天蹬”等高难度动作都能一气呵成,冰上的吴桐轩老人成为了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26年冬天,北海公園首开漪澜堂前的太液池作为冰场,并且在这里举行了化装滑冰大会。开幕当天前来参观的民众多达上千人,参加比赛者也有一百余人,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努力把自己打扮得与众不同。《中国摄影学会画报》刊登并记载了1926年1月31日北海举办化装滑冰的盛况,其中写到:“(参赛者)中外男女各半。怪装异饰,无奇不有,最奇者,饰莲花、蝴蝶、汽船、印度妇人等,是日先举行跳舞。次为各种竞走。下午三时开会,至五时半,赠予奖品,尽欢而散,照此盛会,为北京历年所未有。”这种形式新颖的滑冰运动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北海公园也连续多年举办化装滑冰大会。继北海之后,中海、南海以及各大校园也都陆续举办化装滑冰比赛。除了化装滑冰以外,年青人还常参加打冰球的活动,像清华、北大、燕大都有自己的冰球队。
今年恰逢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对于喜爱冰雪运动的人们来说是极好的消息,人们不但可以观看奥运会,还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在此,我衷心祝愿我国健儿北京冬奥会上再创辉煌。
329050021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