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村里的普通人
2022-03-10王晓龙张玮
王晓龙 张玮
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残奥会随后顺遂开启。
“向世界全面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重信守诺的中国做到了!” “双奥之城”,也赋予了古都北京独特的记忆。
国际舆论盛赞这段记忆。“在全球抗疫的艰难时刻,中国以冬奥之名,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再次提供中国方案。” 南非国家电视台甚至报道说,“中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期顺利举办北京冬奥会,说明人类社会能够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北京冬奥会的火炬,“照亮数百年来奥林匹克对和平、友谊和凝聚力的追求”。而筹备与举办冬奥会本身,就是一场对“和平、友谊和凝聚力”的践行。
北京冬奥村里,有运动员举世瞩目的身影,他们探索着人类的极限;也站着一位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守护着日常的秩序。大家一起,在地球上写下了“奥运精神”,写下了人类对福祉的追求与祈愿。
班车从进冬奥村到停稳30秒,25名乘客下车60秒,班车离场30秒。为了这两分钟,北京人王许涛和冬奥村交通业务领域的同志们反复演练了三四十次。
第22屆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群处于深山腹地,冬奥村也依山形而建,五个住宿区域和一个公共活动空间错落分布在山坡之上,这样的地势环境,能在村里平整出几个大小不一的停车场实属不易。赛事期间,近90个国家的1200多名运动员和官员入住冬奥村,别看不到一千人的比赛,三个场馆的保障工作人员达到近万人。山上无法满足工作人员的住宿需求,每天只能靠班车通勤,人员进场高峰时赛区预计会有近百辆大巴同时抵达,但进山的路只有一条,路窄、停车空间有限,同时进村的大巴车不能超过20辆。既要让几千人上得来下得去、不堵车,还得让各国运动员拥有良好的乘车感受。难题摆在面前,即便是对于专业学习交通运输管理,又先后保障过多个大型活动的王许涛来说处理起来都多少有点复杂,交通业务领域的同志们反复思量,认真推敲解决方案。
2021年11月7日,延庆冬奥村,大雪。
银装素裹,“雪游龙”在蓝天下更显蜿蜒巍峨,大家纷纷开启赏雪模式。王许涛可没这好心情,他看着村里几个落客的车场犯了愁。车场用沙石覆盖,原本打算赛时也是这样的标准,可雪一下,班车再轧过,地面上许多地方已经翻了浆,山里的气温接近零下10度,冻过之后必定坑洼不平,别说人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还要粘泥,就连隔离用的铁马也没法放稳。
“车场必须铺设沥青进行硬化!”交通业务领域的同志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议,很快,建议便转化成实际。
硬化车场,是大伙儿给自己增加的工作量。沥青铺完,停车场焕然一新,停车场建好了,地上的标志标线也得画得合理清晰,开村在即,请测绘人员实地测量再回去制作软件进行模拟推演颇费时间。说罢,王许涛和同事们决定自己干——用脚量,由人算。
测量的那几天,交通领域的八个大老爷们儿在车场迈着大步、拉皮尺,在地上用胶带、粉笔做记号,又借来一百多个锥桶摆满了整个车场。雪后气温骤降,大山里五六级的风吹得对讲机哗哗直响根本听不清,彼此间通讯全靠吼。点位标好了,便邀了师傅开着两辆12米的大班车在场地里拐弯、倒车、错车反复测试。大伙儿目不转睛地盯着大车不能碰标线、锥桶,还得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开车的师傅被“折腾”得打趣说,“这架势比自己当初考驾照的时候还严。”王许涛呵呵一笑。
铺完油的车场在空间有限的冬奥村里显得格外宽敞,这也让其他领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有的部门需要加个临时建筑,有的需要搭个棚。这儿立个灯杆,那儿放个变电箱,大家纷纷找他们借地方。重新规划,几番论证,从整体大局出发,该划出去的划出去了,原本就局促的场地又变小了,落客区合理规划布局的工作重新来过。
停车场的规划、车位划定全部完成,面临开村,大家要陆续进入集中隔离状态。三千多人,不同的驻地、不同的上下班时间都需要统筹安排做好交通保障。
王许涛干的是交通协调的活儿,他把自己比作美团、滴滴的运算中心,工程师会用超强的计算机系统、最先进的算法,为外卖小哥和司机师傅规划出最合理的路线,每节省一分钟企业会节约很多成本。但王许涛手边可没有算法工程师团队,光杆司令一人面对着三千多人的上下班需求,他只能跟十几个领域的三十九个团队逐个沟通。把每位工作人员上下班的信息了解得越清晰,大家的乘车需求就能得到充分保证,车辆安排规划也能更合理,减少拥堵。
在村里,许多部门的工作是做预案,一旦发生就得有应急处置机制。交通部门不仅要有预案,每一个方案还得实实在在的用上。对每种进村车辆用途心中有数是管硕的必备功课;随身揣着卷尺和纸笔是老公路人吴桐林常年的习惯;不顾风寒,随时脱下便装换上警服就能指挥交通是王利明的职业敏感。
开村以后,工作人员和各国运动员的出行都要靠交通部门来协调,最早的一班工作人员班车三点就要发车,凌晨两点最晚的一班运动员班车才能收车,哪一班没到位,这八个大男人谁都睡不踏实。
“最大的成功,是没有人看得见我们。”谈到自己在冬奥村的工作,辛劭波自己都忍不住乐了。
作为消防安保团队主管,辛劭波从2021年11月22日接到任务后,组建起14人的消防团队,“咱们冬奥村占地23.6万平方米,全部用脚步丈量过了。”
北京冬奥村是最大的非竞赛场馆,承担了住宿、餐饮、医疗、购物、娱乐、办公、礼宾等多种功能,内部复杂程度不亚于小型城镇。
而仅凭14名指战员,想要圆满完成任务,确实非常困难。“40余个领域,5000多名工作人员,只有让他们也参与到消防中来,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辛劭波说。
2021年11月,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二处副处长、一级指挥员辛劭波突然接到任务,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消防安保期间,担任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消防安保团队主管。
刚开始的一个月,他和团队成员每天工作都超过12小时,检查施工现场消防安全,配合总队专家评估各处风险隐患,走访各个领域,熟悉每一个点位。
2万步。这是最初一个月,辛劭波手机上日均显示的步数。
仅仅在闭环前,辛劭波带领团队,就完善了指挥所上墙图表、台账档案、工作制度、灭火救援预案等40余项工作,累计开展防火检查150余次,消除多处火灾隐患,对场馆3000余人开展了消防基本技能的实操实训。
但问题依然存在。
在团队人数有限的前提下,消防团队最好的应对方法,是让所有领域工作人员有对消防知识的了解和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而筹备期间,各个业务领域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
对此,在各领域负责人的办公会上,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解决办法,建立安保团队每日汇报、与其他领域定期会商、每周主任会研讨消防工作的机制。
而与此同时,辛劭波也迎来了人生中打電话密度最大的阶段。
“喂,您好,我是消防安保团队的,想给咱们领域的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请问您有时间吗?”这句话,成了上百个电话的统一开场白。
不仅仅是14个队员,在正式闭环前,辛劭波已经在冬奥村里,培养出了3000个准消防员。
2022年1月23日预开村,通过前期扎实的基础工作,辛劭波带领团队研究了一套联勤联动的工作机制。
他将场馆划分成了大中小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都明确了总包、电力、安保、清废、物业等人员;在每个大网格建立了联勤联动微信群,每日实行“零报告”制度,遇突出情况随时上报;在每个中网格共计配发了40部“公网集群电台”,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推动每个小网格每日开展防火巡查检查,及时消除动态火灾隐患。
特别是在运动员公寓,团队联合场馆安防监控室采取视频巡控、房间紧急按钮、可视电话等三种方式,建立了“楼层服务员、楼长、微型消防站、物业”的四级联动机制,有效确保了运动员公寓的安全。
“闭环之后,支队领导也去到我家里慰问,真的很感动。”辛劭波说,知道自己正经历着历史,肩上的担子无论多重,都会挑好!
2022年2月18日,辛劭波手机显示的每日步数,依然在好友列表里名列前茅。冬奥即将结束,而辛劭波在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的工作,才刚刚过半。“有时候很想孩子,但想到未来谈起这段故事,她一定会为我骄傲的,就觉得,都值得了。”
这句话,浓缩了奥运村里5000多名工作人员的心声。
北京冬奥村专门设置了清洁与废弃物业务领域,负责村内环境清洁、垃圾清运、污水消毒等基础保障工作。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给各国各地区村民、访客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重中之重。
从戎20载的谭文赣,就是这一任务的承担者之一。从战士到军官,从退伍军人到环保执法者,他圆满完成各类执勤处突,多次立功受奖。退役后又在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扎根执法一线。2021年9月,谭文赣被选调至北京冬奥村,在运行团队后勤服务清洁与废弃物管理业务领域(以下简称“清废领域”)担负副经理一职。
冬奥村是否干净、整洁,既是东道主的面子,又是里子,清废工作任务重要、紧急、且繁重!谭文赣和他的团队不仅要负责对村内的医疗废物、重点管控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处置、监督,还要对污水杀菌、消毒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此外,清洁环境、扫雪铲冰等是他们的工作内容。
谭文赣说,他所在领域的工作是村里最早开始,也是最晚结束的。环境清洁组每日早7时至晚21时,每天要工作约14小时。重点垃圾清洁清运和污水消毒这两项工作,则需要24小时轮流值班。一个月清运近300吨垃圾。“重点垃圾清洁清运具有覆盖区域广、清洁点位多、运行时间长、防疫风险大等特点。”
谭文赣心里清楚记得这些数据:整个冬奥村居住区、广场区、运行区,涉及闭环内(外)86处公厕、15处特定工作区、9条交通主干道,总占地面积达23.6公顷。
几乎每个角落都可看见身穿橘黄色上衣、手持清扫工具或开着垃圾转运车的清废人员在工作。据统计,自2022年1月20日至2022年2月18日凌晨,谭文赣和他的团队累计共清运重点垃圾34222箱,288.66吨。单日最大量1787箱,13.36吨。
谭文赣负责的另一项工作,不为人知,但重要性不言而喻。北京冬奥村赛时有14个化粪池,每日涉疫污水总容量超过680立方米。为把疫情地下传播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污水经两次消杀后才会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最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专业处理。
污水消杀主要采取“1+2+1”模式,容不得丝毫马虎。每个化粪池地面单设1个白色正方体安全防护设备间,每个设备房内设2套污水消毒一体机。每个消毒设备间一次性注满赛事期间所需次氯酸钠消毒剂原液用量。
每天巡检,观察消毒罐体内消耗量、及时补充消毒液,也成了谭文赣的工作任务。他不厌其烦,雷打不动,为的是确保设备24小时不间断自动消毒运行,守好北京冬奥村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2022年1月6日至2月18日,化粪池污水消毒液累计投放18722公斤,有效减少了疫情通过地下污水传播扩散风险。
天佑冬奥,2022年初的雪下得似乎比往年要多。每每下雪,运动员们都会欢呼雀跃,工作人员的朋友圈也被雪景刷屏。而对于退伍军人谭文赣来说,下雪就是命令,扫雪除冰刻不容缓。尽管副经理在管理者的位置上,谭文赣还是会拿着清扫工具,凌晨5点起床,和100余名工作人员冲在一线。
每次下雪,谭文赣还要现场指挥专业车辆进行道路机械扫雪铲冰,经常冒着刺骨寒风,连续奋战三、四个小时。他记得,每次下雪,村里30多个领域以及学生志愿者都会自发参与扫雪,为他们减轻了不少工作负担。“大家都不计较得失,不分你我,默默付出,保障着冬奥村的正常运行。”
不管雪下得多大,村里的主要道路总能安全畅通,没有一辆运动员班车因降雪延迟发车。细心的谭文赣强调,他们主要清扫道路,比如旗帜广场、住宿区的花园等都不会打扫,为了将最美的雪景留给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拍照、打卡。
为奥运会服务,谭文赣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首都机场是各国政要、运动员及随行官员抵离京的重要通道。当时29岁的谭文赣,身为某部队参谋助手人员,无论是繁忙的勤务指挥值班室,还是高温难耐的专机坪,抑或是各主要行车路线,总能有他的身影出现。他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白天坚守执勤一线,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汇总各类资料,每天不足4个小时睡眠。就这样,他坚持了一个多月,直至安保任务圆满结束。
在延庆冬奥村里,经常能听见有人说:临建的事儿找权硕;无障碍坡道归权硕管;立这个杆子得让权硕盯着;接电?找权硕啊……权硕是谁?听着反正和他的名字差不多,“权力大”。
38岁,那年权硕报考了奥组委。考上了,年年优秀的他就把干得好好设计院的工作给辞了。同事们都挺为他惋惜,好不容易评上副主任工程师了,收入也不差,咋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1993年,学校组织孩子们为2000奥运会的申办设计会徽。小学六年级的权硕和同学把自己设计的图案一本正经地寄给了北京奥申委,以此为题写的作文还得了北京市二等奖。受到鼓励权硕从此埋下了奥运的种子。1996年中考失利的权硕备受打击,当时正是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父亲一直陪着他看比赛,不断用运动员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鼓励他,让权硕重拾信心。2000年权硕把制作的悉尼奥运火炬模型作为他金工科目的结业作品。
带着对奥运的这份情怀,权硕辞了工作,来到了正在施工建设的延庆冬奥村,当起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管家。他这个管家不好当,永建临建都要管,既要保证在建项目符合奥运要求,又要在节俭办奥的理念下从赛后利用上多替业主和施工方考虑。经常是替甲方着想完替乙方考虑,他到底是哪头儿的?那就要看具体事儿了......
村里的社区医院进入了改造施工阶段。别看医院是临时的,麻雀虽小,十八个科室可谓五脏俱全。规划中,北京、延庆、张家口冬奥村的医院都要有单独的放射科。为了避免核磁、CT设备对室内墙体带来永久辐射,要对放射科加装铅板进行防护。赛后,北京村医院是永久保留,防护改造十分必要。延庆和张家口村之后要作为酒店,社区医院不做保留,大面积加装的铅板需要拆除,这一建一拆,费时费力不说,还要给业主单位增加太多的成本。建还是不建?得用依据说话!办啥事权硕都不能说外行话。他找来大量医院建设标准的资料。学水暖空调设计的他又啃起了医院设计,再找专家咨询论证反复核算成本。权硕拿出了与专家结合村里环境特点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医院沟通,最终将放射科改为方舱,做好防护放在室外。
放射科的问题解决了,但牙科拍片设备也有辐射,又无法单独挪到室外,牙片室必须加装铅板。想到賽后拆除,业主单位希望继续找出折中的办法。权硕拿出医院牙科施工的专业标准,不光是要铅板防护,正压负压、上水下水、强电弱电都得严格按设计标准执行。他一条条跟业主方解释得清楚、说得明白,对方也是心服口服,很快就按照标准执行了。
医院这一个小小的牙科,让权硕操心的事还真不少!牙科专业的施工单位需要根据牙椅的型号,对负压管的粗细和位置进行预留,医疗设备的招标采购又不会马上开始,牙椅型号确定不了,但基础建设工作还不能停,施工单位只能根据经验预留了管径50毫米的管线。牙椅到了,负压管是37毫米......施工方考虑赛时医院一共才运行三十天,把50和37毫米的管子插好用玻璃胶粘牢应该不会出问题,不影响使用。在国外,看牙可是高消费,免费的牙科在历届奥运会期间都是热门的场所。牙椅高频使用,管线又有压力,权硕要的不是“应该”,他需要万无一失!施工方一直没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权硕便想到了自己的水暖专业。他跑到建材市场转了一圈,花七块钱买了一个50转40的弯头,让施工人员试着利用40毫米管子的内径差来组接37毫米的管线。插好粘牢,接头结实美观,对方直说“完美”。
医院的问题一个个处理完,权硕说他都快成了半个专家了,要让他设计个医院他也能干了。同事们都喊他“百事通”,这话也没错,暖通专业的他在村里这三年学习了十几个领域上百个专业的知识,别说是医院了,再复杂的设计他也想试试。
冬奥村三十九个业务领域中二十二个都有临建需求。分布在冬奥村各处的近五千平米临时建筑给权硕出了不少难题。临时隔墙要牢固美观,又不能对永久建筑有所破坏,传统的轻钢龙骨加石膏板要打螺栓,对现有精装地面破坏大,恢复起来要进行大面积的拆改,不行!展板隔墙材料太轻太薄不结实,不能用!岩棉保温板厚度合适,但需要吊装,会对已经装修好的顶棚造成损坏,不可以!权硕和施工单位试遍了各种材料和安装方式,他让工人试着搬来航架,这种东西在地面生根,自承重,比较结实,外面再铺上PVC材料,美观大气上档次,用最经济的方式又兼顾美观,就是它了!
冬奥村一交付使用,权硕心里踏实也不踏实,防疫要求下国外维修技师工作间洗手池的水怎么处理;接送运动员的班车师傅怎么上厕所......这一个个没人想到的问题都在他脑子里闪过。为了确保赛时村里安全顺利平稳运行,上到全村所有临建和基础设施,下到一个插销的接电测试都要他亲自审验,这让他这个大管家成了村里每天最忙的人。别看权硕身形瘦小,走起路来却脚下生风。不快不行啊!村里太多的事都得找他协调解决,手机也都成了权硕耳朵和嘴最亲密的伙伴。因为走得急,大雪天崴了脚,小脚趾骨裂,他每天一瘸一拐在村里上上下下,不走几万步都觉得没干活儿。
权硕从小就有奥运梦,他远远地能看见高山滑雪的赛道、能清楚地听到对面雪车雪橇的发令口号,但在他家门口的比赛能到现场观看成了奢望。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权硕工作也很忙,母亲知道他特别想看比赛,悄悄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为他买了奥运公共区的门票......那个夏天,和家人朋友一起看奥运成为了权硕最美好的记忆。
祁嘉楠,体重200斤的白胖小伙子,是中国联通派驻到冬奥组委技术部的工作人员,负责延庆赛区场馆群的通信工作和延庆冬奥村的技术工作。别看他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可村里人都说他“驴”,喜欢他的知道他是顺毛驴,怕他的说他是头犟驴,背后这么叫他,当着面也这么喊他。他也不恼,“我觉得驴挺好,能干活儿会拉磨,不高兴了就尥蹶子,从来不藏着掖着,直来直去。”
参与奥运通信建设的头两年,祁嘉楠干的就是“驴的活”。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小海陀山南麓,这里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的所在地。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的起点就设在了延庆小海陀山的主峰。小海陀是北京市第二高峰,海拔2198米,山地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年平均气温在5℃左右,比北京市区约低10℃,年存雪期达到150天,为冰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气候条件。
小海陀之前从未开发,是地道的“野山”,连条正经路都没有,是开展冰雪运动的天选之地,可对于祁嘉楠这样的建设者来说,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报到第一天,在海陀山上建基站的任务就落在祁嘉楠的头上。200多斤白白胖胖的祁嘉楠就没爬过山,平时走路快了还喘呢!但建基站这几年,他每天一睁眼就在山上爬,从基站的选址到设备的安装调试,他都要爬到山上去工作。基站上要挂的天线,轻的八十斤,重的一百多斤。祁嘉楠和同事们就把设备绑在背上,真的像驴像骡子一样,驮着设备一步步爬到2000多米的高山上去。
后来大家找到了“捷径”,雇周边老乡的牲口驮设备。山上都是施工队,大家的设备都要往山上拉。老乡的牲口不够用了,团队干脆买了骡子、驴自己养。开始同事们还半开玩笑地说,等工程完了还能吃驴肉。可没过几天就再也没人说这话了。他们养的驴吃苦耐劳,天一亮就负重前行,不用抽不用赶,每天和大家就着伴儿下着苦力都处出感情了......
山上早一天通信号,各施工队的工作效率就能早一天提高,祁嘉楠和同事们没白天没黑夜地泡在山里,每天上山前的早饭是能吃多饱吃多饱,要吃到撑为止,上去了就不知道啥时候能下来。开始还往山上带面包和矿泉水,但到了饿的时候拿出来,才发现早就冻成了冰疙瘩。人饿着,驴也饿着。山上常年积雪,没有草料,晚上回来,人累得吃不下饭,祁嘉楠还惦记着驴,怎么也得给它们补上夜草。大伙都说,这驴干起活来是任劳任怨,真是谁养的像谁……
任劳任怨不假,时不时地犯一下驴脾气也是真的。2020年2月,延庆要举办高山滑雪世界杯测试赛,这是奥运前的一次重要测试演练。任务交到祁嘉楠手里,5天之内要建好通信机房。零下20-30度,在高海拔的雪山上,这几乎就是一项突破极限的任务。
祁嘉楠给团队下了死命令:五天之内必须建好!基础设施项目还没完工,他们就把自己的所用器材设备运到山上等着、催着。终于能轮到他们干活了,施工团队分成两拨人倒着换着不停工的日夜干,用了四天竟然把活儿抢出来了!
第二天通电调试设备,连续几天没合眼的祁嘉楠天不亮就带着同事们来山上守着。电通了,所有的指示灯应该是绿色才是正常状态,可眼前红灯一片,显然是出了大问题。在机房没找到毛病,大伙就沿着管道捋线,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捋到一半才发现,光缆被别的施工队给挖断了……山上的施工队多,大家都在抢工期,经常是刚刚埋设好的光缆保不齐就被谁给刨了,这次祁嘉楠真上头了,找到施工队就跟人家干了一架。
干架很快,谁都没时间耽搁。一边吵着打着,一边接光缆,前一秒还吵得脸红脖子粗,后一秒就过来伸手帮忙,甭管是哪个施工队、哪个部门的,大家明白,再怎么打都是为了奥运......祁嘉楠和他的团队创了联通五天干出一个机房的纪录。11月4号山上第一条数据传输专线正式开通。
机房建好了,高山场地的十八个通信基站和转播设备综合箱在一个月内也陆续建成,计时记分系统的线缆又给祁嘉楠的团队出了一串难题,组委会要求使用欧标专用线缆,并且要求阻值得在800欧姆以下。跟廠家反复测试达到标准,这几公里埋在雪道旁管道里线缆的接点还必须保证一定的拉力强度,老师傅们要在每个接点镀上一层锡再套管热塑。
11月底的小海陀山气温接近零下30度,赛道的造雪工作已经开始。在呼呼的大风雪里,工人师傅们就半蹲在线缆沟里一丝不苟地焊着铜线接点,这个活儿精细,带着手套干不了。徒手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作业,没一会儿师傅们的手就冻成了胡萝卜。
祁嘉楠心疼师傅,带着人围成一圈为师傅们挡着风雪,要不吹过来的雪一会儿就能把沟里的师傅给埋了,一个点位焊完,给师傅们挡雪的都变成了雪人。
线缆全部焊接完成,外方专家检测完,向祁嘉楠的团队竖起了大拇指,阻值800欧姆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做到了几十欧姆!祁嘉楠高兴啊,晚上请大家喝酒,看着师傅们用又红又肿哆哆嗦嗦端起酒杯的手,他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老师傅们说,这孩子,仁义……
两米厚的标准雪道造雪完成,央视转播团队准备测试,大风吹到的赛道旁边的雪把转播综合箱埋了,谁也找不到设备位置。光缆是祁嘉楠的团队放的,大概点位他知道。祁嘉楠带着人和GPS,鞋上套好冰爪拎着铁锹就上山了。
都是第一次穿冰爪上雪道,谁也没啥经验,他们顶着风雪把设备一个个找到再挖出来。祁嘉楠鞋上的橡胶带冻裂了他都不知道,大家在陡峭的雪道上横穿时祁嘉楠脚下一用力,橡胶带断了,冰爪脫开他脚下一滑顺着雪道以三四十迈的速度冲了下去……他一边喊着:前面的人让开!一边连蹬带抓的才在一处稍微平缓的弯道停下来。前面没有几米就是个更陡的坡,如果再控制不住斜着飞出雪道,旁边就是悬崖……事后,祁嘉楠说自己魂儿都出来了,吓得腿软的已经站不起来了。他笑话自己,脾气再大的驴也有胆儿小的时候。
测试赛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如期完成,大家摩拳擦掌就等着鸣枪开赛,可疫情来了……虎年新年大年初五,独自在家的祁嘉楠看到新闻里说测试赛因为疫情取消,他委屈得把手机往旁边一扔哇哇大哭。
2022年2月7日,北京冬奥会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比赛,土耳其选手阿卡尔“出圈”了。他的表情包刷屏网络,网友调侃他“抢跑、捡漏、躺赢”。冬奥选手真的可以“躺赢”吗?这一点,负责土耳其代表团的志愿者田雨萱最清楚。短短11天,她和阿卡尔已成无话不谈的朋友。
田雨萱,是北京工业大学一名大三学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她,经过多轮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成为北京冬奥村对外联络助理志愿者,主要负责联络土耳其代表团,提供语言、抵离等服务。
土耳其代表团在北京冬奥村只有三位成员——20岁的运动员阿卡尔和他的教练,以及一名医务人员。但田雨萱做足了准备,提前查阅了大量代表团资料。
2022年1月23日,北京冬奥村进入预开村阶段,田雨萱早早上岗。开幕式前夕,土耳其代表团陆续抵达北京,对整体环境都比较陌生,田雨萱要帮助他们办理入住,带他们逛逛,熟悉冬奥村各个区域的分布,再加上开幕式前夕的彩排和准备工作,经常一天需要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
田雨萱清晰地记得开幕式结束那天,北京气温低至零下六度,田雨萱忙碌一整天,陪同阿卡尔和随队人员从鸟巢赶回村里,安顿好他们才乘坐23点的班车返回驻地。“想到自己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浑身的疲惫也就不值一提了。”田雨萱说。
尽管做足功课,但还是难免遭遇“意外”。1月29日,土耳其代表团成员入住北京冬奥村的第一晚。半夜十二点,已经熟睡的田雨萱被一阵急促的视频电话吵醒。屏幕中出现了运动员阿卡尔惊恐的脸,同时还伴随着阵阵警报声。原來运动员卧室的警报系统不知为何被启动了。阿卡尔反复尝试关闭无果后,只好求助。“熟悉业务”的田雨萱用流利的英文,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这只是警报,没有危险,随后赶紧给楼长打电话……最终问题被完美解决。
2月7日,作为助理,田雨萱陪同阿卡尔参加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的比赛。在首都体育馆的赛场上,阿卡尔代表祖国出战,作为年仅20岁的小将,同时也是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奥运舞台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他面对的不仅是近在咫尺的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最终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这对于阿卡尔来说,他代表国家创造了历史。
阿卡尔正是因为这次比赛,才被观众们所熟悉。在网友看来,从资格赛开始,和阿卡尔一组的选手就陆续出现失误摔出赛道、犯规等情况,因此,阿卡尔顺利通过资格赛、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被判入决赛B组。网友认为他躺赢,调侃其为“人生赢家”,网络上也流传出关于阿卡尔的各种表情包。
而在田雨萱眼中,阿卡尔的发挥非常稳定,虽然在速度上没有名列前茅,但是避免了失误和犯规。成绩的背后是阿卡尔辛苦又略显孤独的训练。“他在比赛前夕进入场馆训练时,因为没有其他的队员和朋友,只好跟在其他国家的运动员身后,孤独地练习了一圈又一圈。”“阿卡尔的祖国没有短道速滑的经验,更无法给他提供实战机会,他只能自己摸索,在黑暗中破风而行”。
临别前夕,阿卡尔送给田雨萱很多徽章留念,还特意送上自己的签名。田雨萱则手写了一封土耳其语的祝福信,绘制了以他为形象的热缩片人物作为回礼。
2022年2月9日凌晨,土耳其代表团离开冬奥村启程回国那一刻,田雨萱和她的土耳其朋友们便开启了对重逢的期待。
“隔离区也许听上去既神秘又恐惧,可在我眼里却是最亲切、最温暖的地方。”路理杰是北京冬奥村隔离区的医生。
对密接、次密接者进行集中隔离,是阻断疫情的一道堡垒。从建设北京冬奥村隔离区,有条不紊的运行,到现在的清零,路理杰和她的主管刘佳霖,以及其他三个小伙伴功不可没。
搬运防疫物资、每天两次核酸检测、日常健康咨询、送餐……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路理杰他们必须住在隔离区,24小时待命。
“脑海里时刻紧绷着的一根弦,这根弦不仅是紧急任务的电话声,还是重中之重防疫安全的那根红线。”路理杰说。
2022年2月9日,北京冬奥村隔离区接到紧急通知,要送来8名俄罗斯奥组委的密接运动员。由于出色的英语和沟通能力,路理杰负责该任务的联络和翻译工作。
她第一时间对接这8名密接运动员,协调餐厅及居住领域做好生活起居上的保障,并想办法帮助她们顺利参赛。
“听闻她们是上届冬奥会的冠军,我兴奋不已。”初次见面,路理杰对一位叫Nina的运动员小姐姐印象深刻。采集核酸时,路理杰发现她双腿布满了训练留下的伤痕,她仔细询问伤情并送上加油和祝福。
Nina和路理杰一见如故,她说其实自己的对手实力很强,她们没有抱多大希望,但训练丝毫不敢怠慢,为的不是奖牌,而是能够承受挑战,做更好的自己。
Nina和队友们没有确诊,并顺利参加了比赛。虽然最后很遗憾,她们没有进入决赛,但她们这种拼搏不放弃的精神深深震撼了路理杰。她开始理解了,这或许就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和魅力。
2022年2月16日清晨,Nina一行要离开北京冬奥村。路理杰特地起了个大早,为她们送行,还准备了特备的小礼物,有冬奥村中医药展示区的刮痧板等纪念品,还有新年糖。
俄罗斯小姐姐们非常感动,送了路理杰一个温暖的拥抱,比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并将一些纪念徽章及自己佩戴的帽子送给她作为纪念。
2月18日,正当路理杰和同事们进行隔离人员清零后的保洁和清废工作时,远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曾经在这里进行隔离观察的来自阿塞拜疆的Jeyhun。他专门赶来,为的是表达谢意。
Jeyhun刚得知自己成为密接需要隔离时,感到很烦躁、焦虑、茫然。路理杰主动加Jeyhun的微信,时常宽慰鼓励他,并叮嘱他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及每日適当运动,直到最后解除隔离。
Jeyhun送给路理杰一个他们国家的特色手包,还用中文说了谢谢。当天下起鹅毛大雪,虽然寒风凛冽,衣着单薄的路理杰,却从心中涌出一股股暖意。
两人相约,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能在对方的国家再次见面,能够看清彼此口罩里的笑脸……
画作者介绍:
孙晓材 (孝材), 中国画家、艺术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受教于闻立鹏老师;中国画师从卢沉、吴冠中老师。
鸣谢 北京美术家协会
304450021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