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琨:奥运遗产与我们息息相关
2022-03-10金陌
金陌
从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申办开始,就有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在这届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宣传之中——奥运遗产。什么是奥运遗产?它与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什么区别?这些遗产到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为此,我们走访了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侯琨先生。通过对他的采访,我们发现,原来“奥运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
奥运遗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总和。
奥运遗产中的有形遗产包括奥运会徽、吉祥物、纪念品、奖牌、奖杯、奥运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城市营销、体育基础设施、经济和旅游发展,以及各种奥运的视觉艺术创造,如雕塑、绘画等属于有形遗产。
奥运中的无形遗产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主义、宗旨、格言、会歌以及各种数字文件等。
侯琨介绍说:“从概念上讲,奥运遗产有两个概念,我们统称为遗产,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一个呢,我们用的单词叫 legacy( n. 遗产),指的是遗产本身;还有一个用的单词是heritage(n. 遗产、继承物),既可解释成遗产,也可解释为传承这个概念。”
侯琨说,他所在的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更多对应的是有形和无形遗产中的文化部分。“我们将大型活动也放在了遗产这个概念里,通过与奥运相关的各类大型活动的举办,所带来的国内外影响力是巨大的,更能将传承这个概念表现出来。”
时任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组委主席刘淇曾说:“通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经为体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举办奥运会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中国的改革,这也会给中国留下一笔重要遗产。”
而北京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就在总体策划部单独设立了遗产处。此后,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成立,遗产战略计划发布,第一份遗产报告发布……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遗产理念和实践始终贯穿其中。
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遗产。北京从申办开始便提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与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所提出的改革方向完全契合、高度一致。其中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奥运遗产的再利用及其未来的使用方面。
21世纪初,国际奥委会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内涵之一,可持续发展管理开始成为冬季奥运会筹备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标志。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场馆方面积极利用2008年奥运会丰富的“遗产”资源,有效控制办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加上对新建场馆赛后利用与开发的规划,为推动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侯琨说:“‘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是北京冬奥会的四大办奥方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就能看出为什么绿色办奥是放在第一位的。从场馆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遗产再利用,我们对水立方、鸟巢、国家体育馆等这些奥运场馆通过再改造升级,在不新建场馆的情况下,变成了适用于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场馆,比如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北京的新地标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就是在当年的射箭馆和曲棍球馆的场地上改造的。这些就是对奥运遗产的再利用。
“另一部分是对奥运场馆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也就是新建的场馆和我们新建改造的设施,在未来我国的冬季项目的普及和推广上如何使用,如何加以利用。例如延庆和张家口的雪上场馆的建设,是为了冬奥会新建的场馆,在建设初始就已经考虑到这些场馆如何能跟生态、人文结合,在未来如何发展、利用。这些对新场馆的未来规划就是奥运遗产在未来的再利用。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冰上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有学者将奥运遗产中的无形遗产归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根源性和连续性,受多学科、多因素的影响。侯琨说:“我个人更愿意将奥运中的无形遗产称为人文遗产。奥林匹克是一个很宏大、宏观的内容。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它的无形遗产是通过人在参与、组织奥运会过程中留下来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将大型活動也放在奥运无形遗产中来。我们组织一些迎冬奥的活动主题,包括倡导绿色环保这些活动,正是通过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侯琨用他自身的经历举例。“2007年,我成为了一名奥运志愿者,虽然我参与的那个活动,只是众多奥运活动中的一个仅有3天的活动,但却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从此我就一直关注奥运,并在2010年以后开始从事奥林匹克相关工作的推广,一步一步我实现了自己那时候的梦想,也进入了国际奥委会,完成了我的环球行。我全程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申办、筹备。不论是作为宣讲团成员之一,还是国际奥委会外派的官员,我所做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参与的过程。其实,从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来,到如今的冬奥会,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双奥人’,甚至还有‘三奥人’——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人们。从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开始算,实际上是20年的时间。20年是什么概念?是三代人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三代人的群体里强化和普及了奥林匹克思想 、和平理念和卓越、尊重友谊的奥林匹克价值观。”
谈及此,侯琨感慨万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自强不息。在这20年里,尤其是近15年来,这种精神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们的国家发生很多大事。而这些大事与奥运精神的传播结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家是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是积极向上的。不说别的,只从点亮了青少年的梦想的角度来看,奥运精神深入了青少年的心中,而这也正是我们冬奥会愿景的第一条。
奥运遗产使整个世界认识到中国的巨大发展和中国特有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底蕴。使中国在其他发达国家面前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传播了奥林匹克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改善了社会风气、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培育了志愿者精神、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北京是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双奥全面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16-2020年全市冰雪运动参与人次累计达2480万,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50.18%,超过1000万人。
同时,双奥推动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北京奥运会推动首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38.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542.4亿美元。双奥还促进奥运元素融入城市发展。大批体育场馆遗产,在赛后得到了可持续利用,产生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冬奥会进一步加大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的传承传播,截至2020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比2008年增长161%;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运会场馆遗产,打造6个双奥场馆,同时新建场馆超前谋划赛后利用,未来持续助力区域发展。
北京的环境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实施14个阶段的大气治理,北京市全年好天气比例从1998年的27.4%上升到2008年的74.9%。北京冬奥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大气、绿化、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
侯琨说:“虽然每届奥运会从开幕到结束,时间并不长,但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的有形遗产,比如场馆的未来利用;为了举办奥运会而对城市的改造等等,给老百姓生活实际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受。我从2005年来北京上学,我看到了奥运对北京的改变,奥运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从那会儿只有4条地铁,到现在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遍布北京,这种变化其实是很显而易见的。而为了筹备2022年冬奥会,北京的建设又有了更高一层的提升。而对相关城市也一样带来了新的改变,比如崇礼就是全国第一个靠体育脱贫的贫困县。这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奥运会的重要遗产,它是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通过奥运遗产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持续对举办地带来更加深化的影响。”
侯琨
362650021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