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的“跑”类大单元教学设计
——以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2022-03-09沈菁王玉棋梁勇峰
沈菁 王玉棋 梁勇峰
(1.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214400;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214400;3.江苏省江阴市实验中学,2144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并围绕课程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等。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它是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在知识内化、行为养成、品德修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活动和情境中体验、探索、感悟和解决问题的结果[1],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需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选择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订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使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目标中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在学习评价中落实。
作为人的生存与劳动必备技能及各项运动基础的跑,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个学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引领下,笔者将从内容特征分析入手,遵循大单元设计逻辑思路,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探寻素养为本的“跑”类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跑”类内容选择依据及特征分析
(一)“跑”类内容选择的依据
跑,既是基本运动技能中位移类技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专项运动技能中田径类项目的内容之一。无锡市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中提出的“三至六年级原则上每学期学练2个不同运动项目”,学校在选择各年级学练运动项目时,可选择“1个田径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从跑、跳、投掷3个亚类中各选择1个项目进行组合)”的教学建议,将田径类运动项目与武术类内容一起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据此,笔者针对水平二(三年级)第二学期田径类运动项目中的跑类内容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二)“跑”类单元特征分析
1.“跑”的概念理解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基本运动技能跑的学习基础上,开始学习田径类专项运动技能中跑类内容的起始阶段。单元构建时需要对该阶段所学“跑”的概念进行理解。
2.“跑”的内涵与外延
对“跑”的概念理解可以从内涵与外延2个部分进行分析。从内涵来说,可以理解成人体运动过程中对“速度”的感受与控制。如,人体从静止到运动状态的变化,跑的速度(加速、快速、减速、匀速、变速)的变化,以及影响速度快与慢的因素等等。从外延来说,反映“跑”的表现形式可以有起跑、短或长距离的跑、变方向的跑、有障碍的跑、多人合作的跑、与跳或投组合的跑以及特定情境与任务下的跑(如足球运动中的跑)等等。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通过运动中的人体感受与速度控制实现的(图1)。
图1 “跑”的内容
3.“跑”的价值与意义
结合水平二的学生特点,跑对发展其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价值意义,不仅表现在对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体能方面的学习与掌握,还表现在应对跑的复杂情境(包括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作为其他专项运动技能基础、各项目运动情境等)时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速度的比拼与较量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行为和品德整体得到发展。
鉴于上述对“跑”的概念的理解与分析,结合课程内容与水平二目标要求,从4个方面构建本单元学习内容,即起跑、变速与变向的跑、各种情境中的跑、合作的跑(图1)。从学习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入手,掌握快速由静止到运动状态的方法;从变速与变向跑中,体验速度由慢到快、保持速度和快慢相间的速度变化;通过不同形式的障碍跑,感受跑动中身体重心的变化、方向的改变对速度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的加速跑、快速跑、匀速跑、变速跑等活动,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和体能,感受速度的变化对跑的影响,加深对跑的基本特征的理解;通过与他人合作的跑以及游戏比赛,学习并掌握跑的简单规则,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由此形成教学递进梯度,使学生学习更富有逻辑性和延展性。
二、单元设计思路
大单元设计意味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已经不只是偏向学什么或怎么学,还涉及为什么学,即从学科逻辑、活动逻辑走向学习逻辑[2]。本单元设计围绕以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采用同一目标、多课时实施的方式,将目标、多个知识点、多课时、情境、活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和评价等组织成一个课程[2],通过“跑”这个大概念及基本问题的统筹组织,整体构架形成“跑”类大单元(图2)。
图2 “跑”类大单元设计逻辑思路
图2所示的“跑”类大单元设计逻辑思路,旨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大概念、大问题和大任务组织学生的学习单元。其中,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才能引导学生达到跑的核心素养目标要求;问题需来源于大概念,并且对帮助学生理解跑的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还要与跑的任务和实际情境息息相关,且通过细化了的问题及分解了的单元任务,在一系列的课时中、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或与专项运动技能相关的)解决,才能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什么样的启发性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跑的大概念理解和学习迁移,以及为了获得深层理解、体验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哪些学习活动和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预期效果,进而获得跑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具有健康的行为与必备的品格,是本单元设计的关键所在。
以“起跑”为例。通过对“起跑”的特征分析,设置基本问题为“如何从静止状态快速进入运动状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起跑,还从中明确了起跑要快的目标要求。同时,该问题还可引发更多的思考,如,在生活中有哪些起跑方式?田径运动中的起跑是怎样的?其他运动(诸如足球或篮球)中又是如何由静止状态快速进入运动状态的等,从而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特定情境与任务中探究并学习起跑。此时对起跑的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将起跑的知识技能结构化,起跑的能力与素养也在解决问题的复杂情境中得以提升。
此外,在学练赛活动中设置指向明确的评估证据,如,“反应快、动作快、位移快”(起跑后快速超过起跑线前2m处的标志线,并逐渐加速到最快速度跑过10m线)使“学、练、赛、评”一体化。至此,通过问题将概念、目标和任务及实际情境串联为一体,使“学习目标”“关键问题”“活动情境”“指导评价”成为一个有机的相互融合的学习系统,以帮助学生高效获得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三、单元设计示例
遵循上述“跑类”大单元设计逻辑思路,笔者设计题为“跑——速度与位移”的教学单元,以指向跑类本质(概念)的基本问题为启发诱导,结合课程目标统筹设计单元学习目标(评价)、内容与学练任务,同时基于基本问题及各环节内容,分别提出上位而有启发性的小问题。如,人由静止到运动状态的方法是什么?如何理解加速、减速、变速、匀速等术语的含义?如何适应不同环境中的跑?怎样将个人的跑与多人或集体的跑有机结合等等。将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化及与实际情境息息相关的情境化的问题呈现,既为分解单元任务、创设系列课时中的真实活动情境创造条件,也为进一步细化跑类学习内容、连接各课时教学间关系提供了帮助。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跑类可与跳类或投掷类一起构建18个课时或以上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田径类大单元。该文所述单元用13个课时,分别从“起跑、变速与变向跑、不同情境中的跑、合作的跑”4个方面,由紧扣跑的大概念问题贯穿,构建水平二(三年级)“跑”类大单元(见表1)。而4个方面内容形成的小单元,相互间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隔,它们共同构成了跑的完整体系。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课时数,创设更多、更丰富的学习情境。
表1 水平二(三年级)第二学期“跑”类大单元教学计划
续表
四、单元学时示例
水平二(三年级)第二学期跑类大单元学时示例,以9节课的简案方式呈现,仅提供了与大单元教学设计相匹配的、由一个个相互衔接的学习活动(以学练赛评为主)组成的、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及设计思路。其中第1到第3课时(见附件1~3)是围绕起跑的教学,它是整个大单元的学习基础。第4到第6课时(见附件4~6)是变速与变向跑教学,在大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第9课时“过障碍的跑”既涵盖第7课时“重心高低起伏的跑”和第8课时“重心左右变化的跑”的内容,又是这2个课时的延续与运用,还是第10课时“跑酷”的雏形与基础,所以“不同情境中跑”(反映跑的过程中克服身体重心的变化对跑速影响)的教学,只选择以第9课时(见附件7)为例予以呈现,而第7、第8、第10课时不再表述。第11课时(见附件8)“迎面接力跑”和第12课时(见附件9)“双人合作的跑”是2种典型的合作跑形式,而第13课时“多人合作跑”是在2人合作跑的基础上增加人数,所以该课时教学计划在本文中省略。
附件1: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1课时“多种姿势的起跑”教学计划
附件2: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2课时“站立式起跑”教学计划
附件3:
附件4: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4课时“不同节奏的跑”教学计划
附件5: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5课时“快速变向跑”教学计划
续表
附件6: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6课时“快跑中的躲闪式移动”教学计划
附件7: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9课时“过障碍的跑”教学计划
续表
附件8: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11课时“迎面接力跑”教学计划
附件9:
水平二(三年级)《跑——速度与位移》大单元第12课时“双人合作跑”教学计划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呈现9节课的简案中没有专门安排体能练习,也没有体现各环节的运动负荷。建议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堂实际统筹调整各课时的运动负荷和补偿性、趣味性的体能练习。三年级的跑类单元是速度性运动项目,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最大强度完成练习的活动较多,因此建议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50~180次/min区间,群体运动密度可控制在60%左右。相对而言,“多人合作跑”的课相对其他课时运动强度稍低,群体运动密度可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