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22-03-09赵西莹张志远
汪 涛, 赵西莹, 王 婧, 张志远
(1.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2.清华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最鲜明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从“面向、依靠、服务”转变为“融合、支撑、引领”。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已得到提升,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中国科协办公厅积极响应战略部署,印发《中国科协2020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把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正式作为发展目标。
科技社团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以社会第三部门的形式存在,履行了现代社会中政府、企业所无法承担的社会职能[1],一方面,科技社团通过提供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会员服务、人才培养等科技服务,推动科技进步[2-6],另一方面,科技社团能够促进公共服务提升[7],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1],并最终带动经济增长[8]。科技社团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纽带,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对科技服务内容和方式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企业创新活动[9]、产业升级[7]和区域经济发展[10]三大方面。而目前科技社团存在的创新功能不强、转化功能弱、创新资源整合功能差、评价功能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效益[11]。
关于社团能力的评价,国外学术研究多针对政府等非营利组织。Christensen和Gazle[12]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文献,提取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与管理系统、外部环境的政治与市场特征4个影响维度。Minzner等[13]首次采用随机分配评估方法研究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并提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重点为组织发展、项目发展、收入提升、领导力和共同体参与提升等五方面。Steve[14]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政府能力。国内学者,吴迪等[15]借鉴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从基础保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核心业务能力3个维度,建立非营利组织能力评估模型。杨红梅和吕乃基[16]提取影响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能力和动力3个关键因素,运用因素分析法和内涵解析法,构建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张良等[17]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建立了科技社团能力评价维度;在机构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会》杂志社开展的“学会之星”评选活动,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应用最广泛。
综上,已有研究大多未开展实证,评价体系可操作性差,且已有研究或实践多基于科技社团“已经做了什么”的不足[18],缺乏面向新需求、对学会“应当做些什么”的考察,在前瞻性地指引能力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首先基于扎根理论,从供需匹配角度,确定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评价维度,同时在保证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引入基于网络数据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解决科技社团评价实践中数据获取难的问题;继而,以面向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主战场的工科学会为例,开展实证;最后,结合实证结果,为推进科技社团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1 科技社团能力的供需分析及评价体系构建
本部分收集并整理中国科技社团“功能定位”和“能力需求”两方面的文本资料,对其进行扎根分析,从供需两维度,对所形成的概念范畴进行对标和整合,明确中国科技社团能力未来的建设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评价理论模型;进而选择科学、客观、易操作的评价指标,形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1 科技社团功能定位与能力需求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逐步收敛,支持面向理论构建的探索性研究[19]。本研究基于网络数据库中收集整理的二手资料,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开展文本分析挖掘,探索现阶段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对科技社团的能力需求以及科技社团作为第三类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使命宗旨界定,从供、需两维度,确定其能力建设方向。
1.1.1 供给侧分析
根据2019年出版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210个,包括理科(A类)46家学会、工科(B类)78家学会、农科(C类)16家学会、医科(D类)28家学会和交叉学科(E类)42家学会。本文主要通过各学会的官网查找其章程,剔除:由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理科A-43W中国认知科学学会、A-44W中国微循环学会,民政部委托中国科协主管的在华成立的国际组织、理科的A-45G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和A-46G国际动物学会,官网中章程未发布的工科的B-78G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和农科的C-11中国蚕学会、交叉学科的E-43W中国反邪教协会,最终得到203家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的章程文本。
图1的扎根结果表明:工科学会章程中强调的当前自身能力建设重心依次为业务能力、保障能力和组织能力。业务能力中,学会对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能力极为重视;保障能力方面,学会章程着重强调财务状况,对建立平台保障、提升社会影响力等能力建设重视不足;在组织能力方面,学会章程强调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但忽视外部关系协调能力建设,如图2~图5所示。
在需求侧文本表达学会保障能力的编码中,“平台保障能力”出现频次较高,故单独形成核心范畴,其余编码为与供给侧的“保障能力”区分,命名为“基础保障能力”图1 核心范畴编码占比
1.1.2 需求侧分析
通过中国政府网、中国科协官网及其他互联网渠道,主要以“科技经济融合”“科技经济发展”“科创中国”“科技服务”“科技中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和筛选,收集和选取从2012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实施开始,至2020年的文本,以各大官网和媒体发布的政府报告、中国科协领导讲话和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全方位反映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对科技服务提出的需求,样本数量统计见表1。
表1 需求侧样本数量统计
图1的扎根结果表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强调学会应具备的能力依次为业务能力、平台保障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和组织能力。业务能力中,着重强调学会服务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平台保障能力方面,强调学会应共建共享集产学研用金于一体、创新要素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的网络服务平台,维护网络生态;基础保障能力方面,重点要求学会重视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积累;组织能力方面,重点强调学会应具备发挥创新体系的枢纽组织所需的外部关系协调能力,如图2~图5所示。
图2 “业务能力”所包含概念范畴的代码频次排序的供需比较
图3 “保障能力”与“基础保障能力”所包含概念范畴的代码频次排序的供需比较
图4 “组织能力”所包含概念范畴的代码频次排序的供需比较
图5 需求侧“平台保障能力”所包含概念范畴的代码及频次排序
1.1.3 供需整合分析
供给侧分析和需求侧分析的结果表明:①来自需求侧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对科技社团提出一些新的特定功能需求,要求供给侧的社团以使命宗旨陈述为载体的功能定位给予回应,如平台保障能力;②即便是规范研究和使命陈述中作为共识的一般功能需求,其具体内涵、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组织能力,供给侧偏重内部制度建设,需求侧强调外部关系协调。也就是说,中国科技社团的能力供给和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导致科技社团服务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且能力建设重心不明晰。
图6 科技社团能力构成维度模型
1.2 基于供需分析的科技社团能力构成模型
综合供需侧文本的扎根分析结果以及规范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构成的理论模型(图6)。模型中,能力构成的一级维度为业务能力、保障能力、组织能力,3个维度涵盖了科技社团的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有形能力与无形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概括了科技社团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成为进一步构建科技社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科技社团的使命是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因此科技社团至少需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保持有效运作的保障能力,二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业务能力。为实现这两个目标,科技社团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为业务运作提供组织保证。
1)保障能力是科技社团维持自身发展和提供服务的基础。包括:有形资源和条件,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科技社团的品牌影响力,是科技社团开展业务活动的无形保障;为了满足科技经济融合发展需要,科技社团需要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共享集政产学研用金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所以网络建设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平台保障;依托数据化技术的网络构建和运作,科技社团逐步形成的数据资产,将日益成为支撑起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资源。
2)业务能力是科技社团为其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体现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综合前面的供、需以及规范研究成果分析,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业务应该包括:①组织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知识交流等,这是科技社团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功能,也是体现科技社团能力的关键指标;②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这是科技社团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③按照同行和社团共同承认的标准和机制,组织专家对科技工作者及其活动进行的评价,包括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等;④发挥自身在科技领域的专业性,对科技政策、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决策提供咨询服务;⑤服务于科技经济发展,通过搭建平台、联结供求、协同主体、营建网络强化枢纽地位,整合并开发资源,促进人才、科技成果等要素流通并逐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为创新主体提供成果转化服务等。
3)扩展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不断强化的关系治理能力贯穿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关系协调能力,体现科技社团为协调服务对象间关系而开展的组织间治理,即协调所服务的各类主体间关系、加强相互信任、沟通与合作;组织管理能力,体现科技社团为保持有效运行而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支持科技社团发挥枢纽作用,最终实现支持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目标。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业务能力、保障能力、组织能力是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必备能力,这3项能力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科技社团作用发挥提供支撑。根据这3种能力构成了科技社团能力构成维度模型,可以对各项能力进行细化分析,用不同的指标解释不同的能力,最终形成完整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3 科技社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供需匹配分析结果所构建的科技社团能力构成维度模型,一方面主要借鉴“学会之星”评选活动及吴迪等[15]的已有研究成果,选取46个指标作为评价科技社团业务能力、保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指标;同时引入5个网络数据指标,如E224的百度咨询中的关键词搜索量作为评价科技社团公众和社会声誉的指标,以确保数据的可得性,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反复修正,得到最终的科技社团能力评价体系(表2)。
表2 科技社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工科)科技社团能力评价结果
在中国,常用“学会”一词来表示“科技社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中规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学会)和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组成”, 民政部的相关文件中也直接将“科技类学术团体”简称为“学会”。为遵循名称使用习惯,本文实证部分有关科技社团的内容均使用“学会”一词表示。
根据中国科协2020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级科协3 097个,直属单位2 016个,各级科协所属学会23 123个,其中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210个,省级科协所属省级学会3 599个,涵盖理、工、农、医和交叉学科五大领域。其中,工科学会注重知识应用,靠近经济和产业主战场,更有空间服务于科技经济融合。本部分基于已建立的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工科国家一级学会数据进行实证,样本数据及评价过程如下。
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由于工科科技成果转化业务居多,直接面向经济发展,故本文主要选择工科国家一级学会B01-B78的数据,进行实证。其中,B-23中国测绘学会和B78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缺少数据,未对其进行统计,最终样本数量为76个。
数据选取2019年工科学会的年度数据做截面分析,以《201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以网络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补充。如指标中的 E224百度咨询关键词搜索量,是在百度资讯中以学会全名为关键词搜索获得的数据数量;E326主办科普微博粉丝数从新浪微博网站中获取;E312秘书长是否专职,从科协官网发布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 协会、研究会简介》中提取。
2.2 评价结果及分析
本部分基于已建立的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76家工科学会2019年的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澄清中国科技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过程及评价结果如下:
1)能力建设存在较严重的供需不匹配,需求侧强调的一些重要能力普遍缺失。表3表明,工科学会在需求侧强调的一些方面存在比较严重和普遍的能力缺失。表4表明大部分学会开展了能力建设的方面。两者比较可知,工科学会的自身功能定位所指向的能力建设方向,与科技经济融合对学会提出的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表3 值为0的学会数量超过样本总量一半的指标
表4 值不为0的学会数量超过样本总量一半的指标
这种不匹配具体体现在:①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实践刚起步。工科学会更注重理论的实践和应用,但大多数学会没有开展技术推广、双创投融资和成果转化活动,仅通过技术期刊和科技报纸来促进成果转化;有51家学会在该年度内没有开展咨询活动。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平台保障是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对学会能力建设提出的新需求。统计发现,超半数学会未建立学会服务(工作)站、双创服务平台(中心)和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不能满足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③外部关系协调能力较弱,跨组织的协同发展空间巨大。关系协调是需求侧所强调的能力,评价体系用“组织政协科协界委员协商或调研活动数量”“双边合作交流项目数量”和“参加科普活动的学会、协会、研究会数量”来反映学会与政府等各部门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同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能力,分析发现,学会与同行组织联系较为紧密,但与政府等部门、国际组织联系较少。④学会对无形资产建设不够重视。科技社团作为非政府组织,社会对其认可度、权威性、信誉度和公众影响力等无形资产,对学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但目前,大部分学会的“专家进站人数”和“专家服务队参加人数”为0,且媒体宣传程度不够;科技社团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存在反差[20]。学会应响应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调整能力建设重心。
2)工科学会在开展业务、强化保障和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新技术手段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问题。具体体现为:①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普遍不足,学术交流、科普传播的服务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大部分学会没有主办的科技期刊、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手机报和科普微博,仍局限于传统科普传播活动,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科普的学会非常少。②专业化、系统化开展成果转化服务的能力不足。学会主要依靠报纸、期刊等传统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并不是专门针对成果转化的服务方式,难以保证成果转化效率。③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手段单一。目前学会主要靠加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提高学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但在国内社会和公众中的影响力尚不足。④工科学会的合作对象和方式,应顺应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寻求突破,需求侧要求学会跨组织联合各创新主体,增强组织、国家之间关系协调能力。
3)各学会间的能力发展不均衡。由于学会样本量较少,所允许的标准差应偏大一些,表5为去掉特殊值后标准偏差仍大于50的指标。数据表明,标准偏差普遍较大、数据分布不均匀,表明学会的能力发展明显不均衡。尤其是在学术交流能力、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信息化建设等4个方面能力,工科学会的能力发展极不均衡,具体体现为:
1)学术会议举办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发展不均衡。会议举办次数和会议交流论文数量两个指标可以衡量学术会议举办的规模和效果。一般来说,学会涵盖的研究领域越广、规模越大,举办学术会议的参加人数越多,会上交流论文总数越多。学会的专业分会和专业委员会数量可以代表学会涵盖的学科领域,如B-0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设40个专业分会,涉及铸造、焊接、机械传动等多个专业领域,在会议参加人数和交流论文数量两方面表现突出,而这两个指标表现较差的学会中,中国图学学会仅包含15个专业分会,中国真空学会仅有7个。
表5 去掉特殊值后标准偏差大于50的指标
接待海外专家和外派科技人员的数量反映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学会所在领域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如半导体材料、工业机器人、光学工程等专业领域,学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会更加积极,如B-49中国材料研究学。学会所在领域发展成熟,学会国际交流也相对频繁,如B-53中国烟草学会。国际学术交流非常少的学会,多涉及军工、国防安全等领域,如B-30中国兵工学会。
总体来说,工科学会学术交流能力发展不均衡与学会所在领域和国家大政方针有关,其影响因素可以总结为:学会所在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会所在领域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先进程度;学会所在领域技术攻克难度和急迫程度;学会所在领域是否涉密;政府对学会所在领域的重视程度。
2)各学会之间会员规模差距巨大,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发展不均衡。学会是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会员是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人力保障。工科学会中既有B-19中国电子学会、B-31中国金属学会等热门研究领域、会员数量上万的学会,也有B-50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B-56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数量不过千的学会。学会之间会员数量差距巨大,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参差不齐,会员数量有限的学会不能充分发挥学会引领与信息交互作用,不利于学会发展壮大。
3)学会对社会影响力的重视程度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手段差异巨大。学会社会影响力的建设是科技经济融合对学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很多学会对这一保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表现在:一些学会举办活动次数少,相关报道也就少。如B-13中国真空学会,年度举办学会会议1次,举办科普活动2次,百度资讯关键词搜索仅14篇,媒体宣传工作者0人。
学会被动依靠媒体报道,宣传程度不够。如B-24学会年度举办学术会议39次(高于平均值31次),举办科普活动9次(高于平均值3次),百度资讯关键词搜索量和通过媒体宣传科技工作者数量仅为19(排名70/76)和3(排名31/76)。
4)学会自身和学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极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出现“偏科严重”的现象;二是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不均衡,学会之间差异较大,已经有建设得非常全面的学会,但大部分学会信息化手段仍然很落后。
少量学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偏科严重”,仅凭一两项能力突出,信息化建设总得分排在前位。如B-58学会仅对科技网站进行了建设,但科技网站访问量位居76家学会之首,达到850万人次/年,信息化建设总水平排在第9名;B-22学会仅开发了科普公众号,公众号关注量多达10万人次(5/76),总水平位列第11名。
有些学会的信息化手段全面、丰富、形式多样,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如B-28、B-05等学会,不仅开发了科技网站和App,并通过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式进行科普,其网站访问量、App安装次数、公众号关注量、微博粉丝数等数据也都处于领先地位。
其余大部分学会信息化建设尚在筹备中,甚至还没有开始,如B-11等32家学会,仅对参与评价的6项指标中的0到1项进行了建设,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基本处于中下游。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运用扎根分析方法,从供需整合的角度,建立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能力评价理论模型,选取合适的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引入网络数据指标,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实证部分选取工科学会为样本,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社团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不匹配”“有缺失”“手段落后”“不均衡”,为提高中国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响应需求,调整学会的功能定位。社团应该响应需求,将提供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保障服务和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服务等,体现在学会章程中,并以社团的功能定位和使命陈述方式,引导社团的能力建设,解决学会功能定位与科技经济融合对学会能力需求的不匹配问题。
2)集中资源,构建缺失的关键能力。有限多数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刚刚起步,平台保障和外部关系协调方面能力普遍缺失。各个科技社团应该聚焦缺失环节,推进关键能力建设。
3)结合自身条件,差异化发展。各学会间的学术交流能力、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的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发展极不均衡,这与学会所在领域的发展情况、学会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学会的支持程度有关。各学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能力建设。
4)加强新技术应用,创新手段。科技社团在知识传播服务、成果转化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应适应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形式和手段上突破和创新。如服务方式方面,科技社团应立足社团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能力基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关切,改进服务方式;运行机制方面,科技社团内部运行机制要追踪数字化趋势,从数字化升级起步,逐步向数字化转型迈进;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的认知方面,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应该引导、鼓励业务人员学习使用数字化工具,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