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语境下的动画短片创作研究

2022-03-09麻婉榕

电视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画创作

麻婉榕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 言

伴随着中国动画热潮的再度兴起,优秀的动画作品逐渐显现。依托于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动画奖项——金猴奖通过评选奖项,鼓励原创动画,展示优秀动画成果并力求推动中国国产动画的产业发展。这一奖项在中国动画的发展中有着一定的地位,获奖短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笔者选取金猴奖近年部分由中国团队创作的获奖动画短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东方艺术审美对这些获奖短片的创作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结合个案进行分析,探寻这些获奖作品所共有的创作特征的延伸意义。这些特征涵盖了基于东方传统文化发展的特色创意思维、流畅且符合生活逻辑的叙事手法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景观符号,十分具有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1 动画短片概述

相比于日常荧幕上的动画作品,动画短片更多地出现在电影节、艺术节当中。相较于动画长片,短片更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是对动画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它相对于动画长片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长。根据法国的相关规定,时长不超过58 min的作品就算是短片,美国则是45 min。对于中国来说,业内一般将30 min以内的动画作品算作动画短片[1]。

中国动画短片的创作发展源远流长。20世纪20年代,我国创作出了第一部时长1 min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部动画短片由万氏兄弟创制,开启了我国的动画创作之路。随后他们又创作了由真人和动画人物共同演绎的《大闹画室》,还有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短片《骆驼献舞》。到了20世纪中期,结合了传统艺术文化的水墨动画短片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其中《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都得到了国际动画届的好评。20世纪末,伴随着彩色电视的出现,《大闹天宫》《铁扇公主》《山水情》等优秀动画层出不穷,成为我国动画史的巅峰。早期动画创作以短片为主的重要原因是技术的限制,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互联网等新的媒介技术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动画的时长也逐渐增长,动画连续剧成为主流,到现在动画电影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对于动画短片的内容来说,可以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完美地进行概括。一部动画短片一定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秀之作更会展示出独特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篇幅的限制促使创作者们需要对想法进行凝练,对艺术手法进行创新,并对故事的叙事进行雕琢。与此同时,动画短片也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创作者的个人色彩,它的思想主题承担着创作者的思考与情感,画面形式也展示着创作者的技术与水平。

2 东方语境下的动画创作

从早期的中国动画发展之路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一直是动画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伴随着近些年国产动画从低谷期的回升,荧幕上脍炙人口的佳作也都是基于古代神话、名著经典、历史传说等传统文化IP的改编与再创作。“中国文化不仅是民族审美意识的源泉,更是艺术创作的美学基础”[2]。而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不仅需要为了“走出去”而迎合全球化的多样性语境,更需要立足于东方语境艺术下的审美需求,结合民族传统美学元素扎稳脚跟地“站起来”。

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与超越,更是对历史和经典的别样传承。传统的中国美学注重对于“意”和“象”的追求,不仅是书法、绘画、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在追求“立象以尽意”[3],动画作品亦是如此。“意”体现了意蕴、意境,是动画中的影像叙事,其中既涵盖了画面表达,又包括了叙事韵味。通过动画创作,可以将民族化的艺术元素融汇进东方文化语境下的美学空间,从而丰富作品底蕴,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象”意味着形象、象征,在动画创作中,这既包括角色的形象,也包括作品本身的主题象征。借鉴民族文化,融汇传统美学,已经是当下动画创作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例如,第十六届金猴奖综合奖动画短片的金奖《生生不息》和银奖《秋实》,都选择了水墨风格,一部描绘长白山中的动物生灵(如图1所示),另一部刻画了初秋时间的昆虫世界(如图2所示)。这两部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转变为视听语言,画面墨白相间,既有写意,又有工笔,塑造了虚实相生、妙趣横生、意趣悠长的自然意境,极富感染力和东方特色;同时声画结合,动物叫声的音响和风雪的音响都是典型的自然界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作品描绘了生动的动物形象,再现了自然景观,也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图1 《生生不息》剧照

图2 《秋实》剧照

3 优秀动画短片的创作特征

3.1 源于民族文化与生死哲学的选题

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经济资源”[4]。创意是推动内容发展的源泉,更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这种创意思维包括了创作理念上的革新和创作技术上的进步。但创意并不是凭空有之的,它需要创作者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一定的前瞻性。

艺术来源于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挖掘,是对已经发生事物的再现,许多创意也由此而来。在这些基于生活的创作中,中国团队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利用。例如《道喜》(如图3所示),这部短片的灵感源于侗族非遗文化,片中展示了侗锦、侗族建筑、侗族风景,并记录了侗族丰富的生活元素。除了《道喜》,《白鸟》也展现了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如图4所示)。开篇,母亲的去世推动了阿合库斯去父亲身边回归哈萨克族生活,短片当中既有哈萨克族的图腾纹样,也有草原的牧羊生活,并且人物用哈萨克族语言交流,配乐音响也是哈萨克族的民族音乐,可以说是对这一民族文化的全方位展示。这些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故事、语言风俗和独特风景都是国外动画创作无法深入了解和模仿的。

图3 《道喜》剧照

图4 《白鸟》剧照

除了少数民族生活文化,这些动画短片还表现出了对爱与成长的追求。在电影的审美规律中,审美的穿透性有着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对于舒适感受的追求,二是对于生存、希望的追求。这种穿透性意味着情感共鸣,而爱与成长的主题则完美契合了真实的情感传达与积极的价值引导。例如第十六届金猴奖潜力动画短片奖作品《请和兔子一起玩》(如图5所示),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位嘴部畸形小女孩的真实童年,刻画了小女孩从自我封闭到打开心门的成长历程。《成长的蓝》(如图6所示)则讲述了黄小蓝考大学失利后做房产经纪人,在经历一系列倒霉和挫折后,反思自我,决定不再逃避,最后辞职重回学校,直面自己的生活。

图5 《请和兔子一起玩》剧照

图6 《成长的蓝》剧照

在个人成长主题之上,还有着情感价值上的超越,这体现在人物经历爱人、亲人去世这一重要情感联结断裂后“走出来”的过程。例如《再见蓝鹊》的情节是失去爱人、《白鸟》的情节是失去母亲、《冲破天际》的情节是失去父亲、《树》表现的是失去女儿等等。人的本性有着对“生与死”的关注,在生死学的研究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活在当下如何找到意义并自我实现[5]。这部分短片选择透过生死别离,让死亡成为人物自我实现过程的转折,当主角战胜悲伤情绪,重新开始人生的过程,也意味着主角可以战胜过后所有的困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3.2 丰富的动植物艺术象征

中国团队创作的动画短片的另一特征就是情感表达大多以动植物作为象征符号,这源于它们的接近性。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结。审美的关联律认为,人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一定与其他人组成的群体相关联,并有着“似”的感受。所以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对于“似”的追求就十分重要,当观众对影片产生了“似”的感受,他们的情感就开始与创作者的情感相关联,而创作者作品中的意象也就成为观众自我超越的所指。

而片中意象的出现是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人物情绪转变的关键。伴随着片中象征符号的出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带领着情节的发展。例如第十五届潜力动画短片奖作品《再见蓝鹊》用蓝鹊作为象征,蓝鹊经历了由死到生的过程,也意味着女孩失去爱人后从悲伤到重新积极生活的心路历程(如图7所示)。再如《树》,以树象征着小女孩、希望以及父亲对女儿的思念。老人日复一日地上山打水,下山浇树,只把最后一滴水留给自己,这也象征着父亲喂女儿喝水(如图8所示)。再如《白鸟》中的白色天鹅,象征着阿合库斯母亲的灵魂,《冲破天际》中父亲给女儿做的鞋象征着父亲对女儿的爱。

图7 《再见蓝鹊》剧照

图8 《树》剧照

意象除了能够推动剧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后续产业链的发展。动画衍生品大部分是角色和片中元素的衍生。在美国成熟的动画产业中,商业动画通过影院、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相应的渠道进入市场。当动画有了大量的受众并形成一定的观众影响力时,衍生产品就会应运而生[6]。衍生品既包括动画版权所有方自己研发的商品,也包括其他产业购买形象权后生产的产品。产业链条的形成有利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反哺创意并强化品牌。所以动画中意象与观众的接近性越强,越符合受众的审美,就越有可能“出圈”,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

3.3 传统文学加成的东方叙事

除了上述两点,这些短片还有着文学性的叙事风格穿插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对动画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台词对白的文学内容,二是主题继承的诗意风格。

在有台词的动画短片中,古诗词多次出现。例如在《相思》中,王维诗中的红豆成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小秀才的台词:“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豆,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你没听过王维的...相思么?”《白鸟》中阿合库斯在车上的台词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诗句典故的融入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具有文学性。

除了台词这种显性的表达,借鉴了文学经典类型的主题叙事更加富有韵味。例如“相思”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许多短片叙事的关键性线索。例如源于《诗经》的思夫主题,战争之下男子多服兵役,留下妻子在家,这些作品是对妻子无尽的盼望和丈夫辛苦服役的刻画。《识途》(如图9所示)用红白转换来寓意生死,女子送丈夫出征时身着红色,迎接丈夫归来时,唯有战马回来,便脱去红衣,身着白衣,以示丈夫战死。“老马识途”本身的含义是“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在片中,马既引领着战死沙场的将士回家,又代指着他们魂归故里。作品《泱》的表现更加抽象。这一短片选择通过舞蹈来表现战争的痛苦,打破了固有的叙事时间线,色彩选择了红白黑为主,加入了经典意象,时间更短,更有艺术性,体现了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如图10所示)。

图9 《识途》剧照

图10 《泱》剧照

在这类动画中,东方色彩更加浓厚,意蕴也更为悠长,无论是主题还是色彩,都融汇了传统的中式美学和风格,是更加典型的“国风动画”。

4 拓展与反思

除了金猴奖,国内还有许多高质量的动画奖项。通过这些奖项的评选,更多的优秀动画被发掘出来,更多的创意人才得以崭露头角。

对比其他奖项中的部分获奖作品可以发现,许多作品的创作主题和方向基本与上述所提到的内容相似。例如第20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7]的最佳导演奖作品《糸糸》,以女孩的成长和奶奶的老去为主线,贯穿着爱和成长的主题。作品将红色丝线作为代表着奶奶的爱的意象,借由丝线转场,与简约而不简单的线绘风格融为一体。再如第19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作品《伴羽人》,女子的梦境与现实交错,作品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女子生前的回忆,同时运用线条艺术抽象地表现女子的舞蹈,女子时舞时鹤,十分具有中式古典美感。

不论是个人成长主题还是东方美学下文学性的融入,都赋予了动画作品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格式化的内容是无法体现创意思维的。例如生与死的话题尽管引人关注、催人共情,但生死不能成为推动人物成长、故事发展的唯一手段,中国式家庭的亲情也应当有着更多方式的表达。

5 结 语

本文在东方语境下探索了中国动画短片从主题选择到意象选择再到叙事风格的创作特征。通过对这些动画短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动画短片正在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并且,伴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有了更多的创意可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贯穿其中,用工匠精神的创作态度来对待每一部动画作品,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才能讲好真正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动画创作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咱也过回『创作』瘾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如诗如画》创作谈
我的动画梦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