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绿色守望
——西藏公益林保护建设纪实
2022-03-09李锐张亮陈振雄
李锐 张亮 陈振雄
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
这是一片神奇的高原,千山耸立,万水奔腾;
这是一片浑厚的土地,沧海桑田,见证奇迹。
俯瞰苍茫大地,昌都高耸的云杉,林芝茂密的松林,山南摇曳的旱柳,拉萨沿河两岸的藏川杨,日喀则漫山遍野的砂生槐,阿里倔强的红柳……一抹抹绿色在青藏高原演绎着顽强生命的美丽故事,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成为西藏公益林保护建设的见证。
坚守使命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西藏有着“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的美誉。这里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的“感应器”,是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源”和“调节器”,也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西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美丽西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益林保护、天然林保护、“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西藏每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00 万亩以上,全面完成海拔4300 米以下1079 个“无树村”、10.47 万户“无树户”的消除任务。
西藏公益林保护工程涉及全区72 个县级单位,总面积1.72 亿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0.71 亿亩,自治区级公益林面积1.01 亿亩。纳入中央财政补偿的公益林面积达到1.52 亿亩,年补偿资金15 亿多元。2020年下半年新增自治区级公益林0.13 亿亩,新增补偿资金1.3 亿元。西藏公益林建设卓有成效,管护工作井然有序,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守护绿色争做森林忠诚卫士
在雪山之巅、道路沿线、河流两岸、城市周边、边陲小镇……公益林星罗棋布,守护着雪域高原。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工作,遵循“生态优先、森林生态效益提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落实好公益林管护各项措施。各级公益林管护机构配齐专业管理人员,采取专业管护和集体管护相结合的方式,将管护措施落到实处。
米林县南伊沟是西藏旅游热门景区。在南伊乡公益林管护站5 名专业管护员精心管护下,5.8 万亩茂密林地近几年来未发生过一起盗伐、林火案件。西藏有208 个公益林专业管护站、1113 名专业管护员,公益林管护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卡若区卡若镇有5 名专业管护员,全镇又聘请了200 多名兼职护林员作为补充,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如今,10 万多名兼职护林员正成为西藏自治区生态保护的生力军。波密岗乡的云杉林是世界上单位蓄积量最大的原始森林。公益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波密村民们改变了传统的营生方式,每家每户都有一名护林员,精心守护茂密的云杉林以及林中珍稀的动植物。
背着工具和干粮去巡山,是护林员每天的主要工作,无论山多高、路多险,冰天雪地也不例外。每一名护林员都身兼数职,他们是林业知识讲解员,随时向村民们普及《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他们是森林防火员,遇到火灾险情,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扑救;他们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员,能从每一棵树上微小的变化了解其健康状况;他们还是护边员,肩负保卫神圣国土的重任,守护森林,也守护国土。
播撒绿色筑牢世界屋脊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两江四河”流域集中了西藏80%以上的人口。过去,这里滩地面积大,常年风沙肆虐。2014年,西藏启动“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不断拓展绿色版图。
南木林县是“两江四河”工程的起步区和示范区。近年来,全县完成造林面积3 万亩,建设绿色通道林网50 公里,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状况。每年4月,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植树现场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在山南市,一代一代的务林人沿江两岸种下45 万亩、绵延160 公里的防护林,它们宛如一道“绿色长城”阻挡住肆虐的风沙。西藏以“两江四河”流域为骨架,同时实施森林围城、森林水系、绿色通道三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提高江河流域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如今,雅江防护林已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两岸郁郁葱葱,沙尘天气由过去的每年60 多天减少为0.8 天。
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挺拔的班公柳以倔强的姿态在海拔4200 米的高原上扎了根。经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上个世纪90年代的戈壁荒漠,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红柳所覆盖。拉萨地区造林期短,为保证成活率,拉萨林业人抢时间、抓任务,一刻也不敢懈怠。
从天空俯瞰,一片片绿色点缀着西藏广袤的土地。几十年如一日累土不辍,几代林业人殚精竭虑用心守护,西藏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创造了绿色奇迹,成为西藏林业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惠农最广的生态工程,初步建成面山有立林、荒滩有绿影、路边见绿带、城镇见园林的国土绿化新格局。
生态扶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吉隆县山地森林
雅鲁藏布江两岸树木葱茏,拉鲁湿地风光旖旎……然而,这里也曾是中国唯一省区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西藏出台生态扶贫政策,吸纳贫困群众做护林员,不但扩充了急需的生态保护队伍,织密织牢了林草资源保护网,也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优实现劳动脱贫,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西藏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后,村民们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数万户贫困农牧民通过生态岗位吃上了“生态饭”,实现了精准脱贫。此外,当地村民还可以通过参与造林、森林抚育等集体劳动,获得一部分收入。巴宜区通麦村的村部墙上张贴着一些表格,其中的《“两江四河”造林绿化项目劳务费发放表》尤其引人注目。数据显示,村民通过参与造林,一年人均可增加收入近3 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护好身边的青山绿水,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车行318 国道抵达林芝市的波密县,两边山地腐殖质层土壤肥沃。丛林深处,夏季丰富的雨水让各种野生菌疯长。每年松茸疯长的2 个月里,前来采松茸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山林给予当地人的额外回报。从前,大山深沟不仅阻挡了当地的致富路,靠山吃山的传统方式也让大山里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人们认识到,要实现良性的“靠山吃山”,关键在于“养山”。巴宜区罗布村距离西藏重点旅游开发项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不到一公里。过去,“砍树”是村里男性居民的赚钱路子。如今,这里生态好了,前来“看山、看水、看林”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村民靠开家庭旅馆、加上护林补贴,年收入不断增加。全区200 多万农牧民群众直接或间接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中受益,有10 万余农林群众专(兼)职从事公益林管护工作,每人每年均可获得7000 元左右的管护收入,13.1万个生态脱贫岗位也为百姓提供了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成为生态卫士,共同守护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好生态让致富路铺到了家门口。《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通知》下发后,西藏全区53 个扶贫苗圃已完成选址、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22 个已开工建设,12 个扶贫苗圃已建成。扎囊县阿扎乡的生态修复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和桑耶镇的生态经济林治沙扶贫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当地群众通过入股、劳务等方式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收入倍增。在山南森布日村西藏极高海拔地区居民生态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宽敞明亮。农牧民生活条件改善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而极高海拔地区人类活动的减少,也促进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和高原生态的良性循环。
西藏林业人和百姓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默默守护着1000 多万公顷的公益林。如今,西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总体保持稳定,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之一。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125 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和1200 个西藏特有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风再起,沙尘已没有往日的嚣张,森林如坚强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天地。农牧民们千百年来的梦想和希冀,都融入这一片片绿色的森林,世世代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