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民公园声景观时空分异性研究
2022-03-09何佳栖HeJiaxi
何佳栖 | He Jiaxi
贾玲利 | Jia Lingli
王 琰 | Wang Yan
声景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对其研究有利于缓解噪声问题,提高宜居性,优化景观品质。李国棋等对声景观研究较早,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1-3],葛坚等对城市公园的声景进行了有益探讨[4];刘江等研究城市公园景观与声景体验的交互作用[5-6],扈军等运用GIS对城市公园声景进行解析[7],康健等以城市休闲绿地出发研究了人们对声景感知特征[8]。总的来说公园声景观的研究较多[9-11],但对同属城市公园的历史园林的声景营造分析却相对欠缺。
成都人民公园作为成都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之一,历史悠久、使用人群多样、市民认可度高,既是城市公园也属四川历史名园,对其研究具有代表性。
1 成都人民公园声景观调查
1.1 公园概况
成都人民公园始建于1911年,是成都著名的历史名园和城市公园。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临近市中心,占地约11.26hm2。公园年游客量约320万,在周末及举办花展时游客能达到2~3万人次[12]。游客人群种类多样,包括附近居民和大量国内外游客。
1.2 调查分析
(1)声源类型
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13]归纳整理出园内8 种主要声元素[14]:风雨草木声、水声、虫鸣鸟叫声、谈话声、玩耍嬉闹声、茶馆市井声、音响器乐声和汽车交通声。
(2)声景感知评价
声景观评价主要包括声景喜好度和感知度2个方面[15-16]。采用李克特量表,将每个声元素采用“很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比较喜欢”、“非常喜欢”5个量级,并通过赋值法将李克特量表中的选项分别赋予-2、-1、0、1、2的数值。
1.3 声景观测量
实验主要采用物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仪器使用GM1352声级计和录音器测量环境声压级,选择5名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在气候稳定的8:00—18:00时间段按照相同路线进行声漫步法调查分析,记录测点声压级、声元素等并进行问卷调研。
为了达到选点均匀且能真实全面反映园内声景情况,尽量满足人群分布多样性、声景元素代表性,最终选定公园最具声音代表性的八个景观节点:少城路街道、正大门、纪念广场、鹤鸣茶社、少城苑、儿童乐园、银杏阁林荫道、保路纪念碑进行定点测量并作为问卷调查分析定点选项,在每个景点都进行声漫步、问卷调研、声压级测量、人流量观测、气候特征并做记录和图文标识。声漫步依据人民公园的功能活动分区和使用情况确定测点和路线(图1、图4),选取人民公园内的典型景观线路。
图1 调查点位置和声漫步示意图
1.4 数据分析
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份,回收率87.3%,男女受访比例为52%和48%,样本分布较平均。在对问卷数据进一步处理中,除采用柱状图和点状图等传统方法以外,需要一种多结构整理结合、更加直观的数据展现方式——点阵色阶法。点阵色阶法主要是将某一节点统计出的满意度情况按李克特量表的分级记录在一张横轴为类型与喜好度,纵轴为不同样本分异的表格中形成点阵,再将点阵中按数值大小分级采用不同深浅的色阶表示,形成一张多因素对比集中的数据统计表(图2)。
图2 成都人民公园声景观调查“数据立方”
2 成都人民公园声景观分析讨论
2.1 总体评价
对问卷列举的8种不同声元素的喜好度,根据人们能听到的主要声音进行权重赋值(表1)。以成都人民公园全园收集到的不同数据占总和的百分比作为基础权重。据统计“谈话声”、“玩耍嬉闹声”、“音响器乐声”、“汽车交通声”是最容易被听到的声音,对声景观体验也是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声音,是声环境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赋予了最高的权重。
表1 成都人民公园声景喜好度中的声音元素权重
权重确定后将李克特量表中的“很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比较喜欢”、“非常喜欢”分别赋予-2、-1、0、1、2的数值,再通过公式计算声音元素在成都人民公园中的得分:
其中S为声音元素得分,K单数为某一种声音元素的样本单数,ζ为李克特量表对应项赋予的值,K总数为全部声音元素的样本总量,Ki为权重。公式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得出声景观喜好度的评分。计算后进一步得出不同声音元素类型的得分(表2),以及声景观满意度的得分区间。
表2 成都人民公园不同声音类型得分
总体分析表明,“风雨草木声”“虫鸣鸟叫声”和“水声”等自然声得分于0~1之间反映喜好度较高,其他人工声得分多在-1~0之间喜好度较低,“汽车交通声”得分最低喜好度最差。
同时来园使用人群以单位职员、学生、退休人员为主,分别达到29%、24%和23%;游园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达到56%,旅游观光为22%;对人民公园总体喜好度“非常喜欢”占5%、“比较喜欢”占63%,总体较满意;园内8种声音元素中“风雨草木声”、“水声”和“虫鸣鸟叫声”喜好程度占比较高,分别达到76%、75%、72%;对汽车交通声“不太喜欢”和“极不喜欢”程度达74%,显著高于其他不喜欢声音元素;同时显示“音响器乐声”、“茶馆市井声”、“玩耍嬉闹声”和“谈话声”中间阈值“一般”占比较大,分别达到31%、39%、43%、48%,喜好和不喜欢两端分布占比较平均,表明人们对这几种声音感受受个体和环境影响较大,并对这几种声音有较大包容性(图3)。
图3 人民公园声景类型总体喜好度评价
2.2 人民公园声景观空间分异性分析
对空间测点的声压平均计算后,得出人民公园声压级总体分异特征(图4)。鹤鸣茶社、中央纪念广场、少城路街道、儿童公园等空间声压级较高,均值分别达到82.8dB、87.0dB、79.0dB、78.3dB,是人民公园声压级较高、声景较活跃的空间;而少城苑、林荫道等空间总体声压级较低,一方面由于人流量较少、人流停驻时间短;另一方面多为内向型空间有墙体或构筑等阻隔,植被绿化较好,因而呈现出声压级和噪声较小、舒适度高的特点。
图4 人民公园平均声压空间分异
(1)公园外少城路街道
少城路位于公园北侧边缘临街区域,声压级较大,均值为79.0dB。游客对当前位置的声音总体喜好度不高,其中“不太喜欢”和“极不喜欢”样本数量占到了总体数据量的48%。该处噪声来源主要是“车辆交通声”、“谈话声”分别占到47%和21%。分析认为一方面是老年人群体主观原因对各种声音的喜好程度和忍受度都较高,另一方面是公园外围经过相应的景观改造过后,植物和空间的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噪声的传播并缓解了声景环境。
(2)正大门
正大门是公园人口流动较为集中的景观节点,平均声压级为66.9dB。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大部分群体感觉此处声景质量中下,“不太喜欢”、“一般”达到33%、38%占据大多数;第二,正门噪声感知度较高,“比较吵闹”和“非常吵闹”占比多达50%,其主要原因是正大门为人流汇集地,人群拥挤嘈杂、区域内商贩小摊数量较多,伴随大量嘈杂声,同时位于道路路口交界处,车辆交通繁忙,人行通过量也较大。
(3)中央纪念广场
场地内人群类型多样且人流汇集、活动丰富,平均声压级为87.0dB,是全园声压最高值空间。主要可听见声音有“音响器乐声”“谈话声”“茶馆市井声”;噪声感知方面,“比较吵闹”、“非常吵闹”达25%和6%仅占三分之一,而“一般”占63%,19~39岁群体多持“一般”态度,占“一般”样本数量40%,而40岁以上人群多认为环境虽吵但可接受,对噪声感知态度为“一般”和“噪声小”达到87%,可见该空间的噪声感知度分异性较大且包容度高。
据访谈得知,该区域人群主体以附近居民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居多,多认为此处活动形成人民公园场地特色增加了吸引力,同时也缓解了附近居民开展活动缺乏空间的矛盾,具有较大价值。再者该区域还增加了声压级检测仪和报警器,有效控制了声景环境,也积极与公园管理处协商协调,共同寻找双方的利益契合点。
(4)鹤鸣茶社
鹤鸣茶社是成都人民公园标志性和最具特色场所,以喝茶休闲娱乐为代表,平均声压级达82.8dB。“谈话声”、“茶馆市井声”和“玩耍嬉闹声”为主要可听见声音,其他自然声和人工声可听度较低。但当前位置声景总体喜好度较高,“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仅占12%;噪声感知上,“非常吵闹”和“比较吵闹”达18%和35%,“噪声小”占7%,可见鹤鸣茶社噪声感知度较高,相对其他地方更吵闹,但对其包容度也较高,保持中立态度的也较多,几近一半。调研发现多是因为受访者认为其作为人民公园和老成都的传统活动,具有较高价值和特色,应予以理解包容。
(5)保路纪念碑
保路纪念碑是纪念保路运动而结合广场等休闲设施的景观节点,平均声压级66.1dB。声音感知显示,“玩耍嬉闹声”“谈话声”和“音响器乐声”为该地主要可听见声元素。总体喜好度较高,“比较喜欢”“非常喜欢”总达42%;噪声感知上“一般”“噪声小”占40%和35%,噪声包容度也较高。
(6)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位于公园西南角落,平均声压级78.3dB。总体喜好度较其他空间低,“比较喜欢”占25%,“一般”占63%,“不太喜欢”占12%,中间样本数量占比较大。与其他空间比分异性大,访谈显示家长带孩子儿童玩耍居多,故包容度和忍耐度较高;噪声感知上“比较吵闹”和“非常吵闹”达32%和6%,“噪声小”和“一般”占18%和44%,噪声感知度明显高于其他空间;还显示各年龄段群体的中间态度都占比较高,对此地的忍耐度和包容性较高。
(7)少城苑
少城苑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地方传统园林特色格局。平均声压级62.4dB,较其他空间低。总体喜好度较高,“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占7%和21%;噪声感知上“比较吵闹”占50%,“一般”占41%,“噪声小”占9%,总体较吵闹,分析认为可能与场内人流较多同时亲子活动和商业等其他活动较丰富有较大关系;“玩耍嬉闹声”“谈话声”“音响器乐声”为主要可听见声音,总体上该区域噪声较小,但由于人流较大,植物、布局等对噪声较弱效果并不强,同时邻近儿童乐园对该地区噪声影响也较大。
(8)银杏阁林荫道
种植两排银杏形成的林荫道,平均声压级为测点中最低58.7dB。总体喜好度较高,“比较喜欢”及以上占50%;噪声感知上也明显较其他空间低“噪声小”,达35%,但由于邻近相亲角等地,“比较吵闹”和“非常吵闹”仍占23%和1%;主要可听见声元素为“谈话声”和“玩耍嬉闹声”,同时相比其他空间自然声景较为明显,“虫鸣鸟叫声”和“风雨草木声”分别占11%和10%,与其他空间差异大。
2.3 人民公园声景观时间分异分析
本次实验在秋季对人民公园进行实地调研,期间天气以阴转多云为主。在调研的8个景观节点布置观测点对声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声漫步,测量工作在公园开放时间内进行,单次测量时间约为5分钟,与问卷调研同时进行。每个测点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各进行5次测量并计算出平均声压级(表3)。
表3 人民公园声压级监测结果 (单位:dB)
对公园声景时间分异分析可知:全园声压级除少城路街道上午高于下午,达到76.2dB,其他空间普遍呈现上午显著低于下午,研究发现下午人流量大是主要原因,全园整体声压级与人流量大致正相关。人民公园作为成都的特色代表,对周围居民和外地游客均有较大吸引力,场地人流量大,特别是下午游人量明显高于上午,园内活动、人群类型更加多样使得园内声景时间分异明显。尤其是在13:00后,周围居民和游客大量涌入园内,人流量急速增加,各节点声压级明显增高,同时游人活动类型增加也丰富了园内声景。但根据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昼间时间为6:00—22:00,城市公园采用1类环境噪声限值,昼间不宜超过55dB,场地内白天噪声值较大,远不能达标。
3 声景观设计建议
分析发现,公园声景问题主要体现在声景观类型单一、景观节点之间噪声相互干扰大、人流高峰时段大部分节点噪声较高3个方面。园内部分活动噪声影响仍然严重,如入口区域和纪念广场,在开展活动时对周围影响较大,同时节假日人口密度高、人群混杂,也增加了游客的不安全因素。但从声景丰富度和多样性角度出发,亦增加了该区域的声景异质性和场地特色。针对这些问题,在人民公园的未来发展中,可具体采取以下策略。
3.1 增强边界隔离,减少区域相互干扰
在不同活动区域或不同需求空间,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度,利用构筑物或延长连接线路降低各区活动干扰度。如儿童乐园和少城苑之间加强隔离程度,缓解儿童乐园对周围的噪声干扰(图5~图6)。
图5 人民公园平面噪声隔离
图6 节点噪声隔离
3.2 利用要素缓解噪声,增加声景正向设计
通过少城路街道和银杏阁林荫道分析可知,植物对降低周围噪声的传播,吸收不利声景具有显著作用。在公园的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之间的平面配置和立面设计,减少不利噪声的扩散(图7~图8)。同时,增加场地内的声景正向设计,加强和增加虫鸣鸟叫声和水声等自然声,人民公园在这方面的设计还有所欠缺。
图7 节林荫道点植物、水景优化
图8 构筑物利用水景提升声景正向设计
3.3 保护特色记忆,丰富园内声景类型
人民公园作为成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的城市公园,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游人群体和各具特色的场地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园内的声景类型,如园内特有的“掏耳朵”“丁丁糖”等声元素增加了人民公园的场地特色,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游玩,间接增加了场地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协调公园管理处和游客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周围老年群体园内舞蹈活动的开展一直是问题焦点,在使用者满足基本活动尽量减少对周围干扰的同时公园管理者也需要多点包容,从人文和文化角度思考场地记忆的留存。
3.4 加强管理措施,合理分配场地利用
在公园声景时间分异方面,声压级高时多是人流较集中和活动较丰富的时候,各功能区或空间使用上难免会相互干扰和造成噪音污染。此时作为公园管理者更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在保证不过分干扰使用者活动前提下通过物理手段减少声景的负面效应,同时考虑为园内安全和事故的潜在发生率做好准备。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