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携手“三桶油”等十巨头组建海工平台海工技术“国家队”来了
2022-03-09
文/本刊记者 于 洋
●期望着海工“国家队”的璀璨明天。 供图/中国海油
注册资本200亿元!
距离国资委表明整合海工装备领域4个月后,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工技术)于2021年12月24日正式揭牌成立,落户上海。出资方集齐了中国船舶、中国远洋海运、中国中车、中集集团、上海国投以及“三桶油”等十巨头。如此“豪华”的阵容,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国家队”能带来什么?又能改变什么?
早有苗头
从制造平台层面推进海工领域的整合,实际上早在国家的计划之中。
在2021年8月举行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就已经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国资委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突出主责主业,来进行(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要在输配电装备领域、现代物流领域、战略性资源领域、粮食储备加工领域和海工装备领域大力推进重组工作。”
此后,在输配电装备领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成立;在现代物流领域,中国物流集团成立;在战略性资源领域,中国稀土集团成立……在“新央企”频频成为热词的背景下,在海工装备领域成立中国海工技术并不意外。
中国海工技术落户上海也在意料之中。《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希望到2025年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增长极与核心技术策源地。针对这项规划,上海明确了四大优势产业创新升级,其中就包括船舶海工装备。
作为中国海工技术的最大出资方中国船舶(出资38亿元,占合资公司19%的股份),于2021年12月24日将总部正式迁到了上海,全面开启了扎根上海、更好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的新征程。中国海工技术随之落户上海没有悬念,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产业聚集的优势,与船舶制造上下游产业对接。
看好潜力
中国船舶的公告显示,中国海工技术作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创新型专业技术公司,未来将主要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其中,主要包括聚焦海工装备总体设计、装备总装两个环节。
目前,海工装备按照用途一般分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三大类。其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占据了全部海工装备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单说,“中国海工技术的成立,将满足当前海上尤其是深海油气作业的需求。”
据统计,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4%来自深海。1月14日,国内首份海洋能源发展综合性报告《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1》指出,海上油气生产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增长极,而中国海域是勘探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海洋油气资源诱人,但勘探开发难度大是公认的。而海工装备技术,是攻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难题的不二之选。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级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气田的现世,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的顺利投产,皆有赖于海工装备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为开发“深海一号”大气田而建设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毫无疑问,“此次中国海工技术的成立,将有利于我们加快向深海石油勘探进军的步伐。”中国石油海洋工程研究院王沛说。
瞄准高地
经过经年积累,我国海工装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2021年3月,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装备制造实力显著增强,海洋领域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持续推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海洋装备成果丰硕,有效提高了海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尽管我国海工装备制造能力有明显提升,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依旧较大。”中国石油海洋工程研究院赵磊指出。
海洋装备的上游环节主要为海洋工程装备支持行业,主要涉及海洋装备设计行业、钢铁行业、机械加工行业以及电力支持行业等。其中,海洋装备设计是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欧美国家凭借在船舶制造业以及海洋探索方面数百年来的积累,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
“针对目前我国海工装备技术设计能力总体不强的状况,成立中国海工技术就是要破解上述存在的难题。海工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王沛说。
油气开发装备配套设备技术壁垒较高,我国能自行配套的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包括海上石油钻采用油套管、三抽设备、海底电缆等。相关数据显示,整体配套设备自给率低于30%,核心配套设备自给率不足5%。
此外,能满足深海和超深海作业需要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比如,水下采油树、DP定位系统、钻井包等,欧美有一大批行业内顶尖的细分领域企业。其中,钻井包的价值占钻井平台总价值的30%~40%。而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钻井包供应商是NOV、Aker和Cameron,仅NOV一家就占据了全球6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中国在海工装备市场缺乏话语权,因此很多项目的利润大头被外国供应商分走,而自己只能赚一些“辛苦钱”。此次发力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创新研发,是“通过整合互补强化实力,瞄准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机遇,打造更强大的企业平台。”赵磊说。
发挥整体优势和专业优势,推动各方优质资源互补,提升行业竞争力,希望未来的中国海工技术能如参与方所说:“提升我国在海工装备市场的话语权,确保海工资产的质量和价值,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