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战略方向与实现路径

2022-03-09周中胜周胡迪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升级

周中胜 李 卓 周胡迪

(苏州大学 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一、引言

为有效应对国际需求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国际贸易和投资下滑的国内外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机制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我国企业主体的数量截至2019年年底达到3 858万户,企业已成为创造社会生产力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着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任务。那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有什么样的逻辑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路径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制定哪些政策建议以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逻辑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这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两个制约因素有关,一是储蓄率低造成投资不足,二是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导致的外汇不足。为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中央于1987年提出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该战略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扩大贸易规模以缓解上述问题。①(1)①参见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41-50页。1992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格局,市场活力显著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壁垒的逐步减少,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全球资本和技术都加速向我国汇聚。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4%,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至此,我国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如表1所示,截至目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及其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大幅上涨,进出口金额从1991年的289.6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18 238.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20.5亿美元波动上升到2019年的9 660.1亿美元,进口额从1991年的169.1亿美元波动增长到2019年的8 578.3亿美元;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21.4%波动上升到2019年的39.8%。通过这种引入外资、扩大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资不足和外汇不足问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1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及其占全国比重 单位:亿美元/%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趋于紧张,加之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迫切性,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受到挑战。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人民币,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3.4%。其中,出口总额为17.2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5.0%;进口总额为14.31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尽管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克服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于依赖“量”而轻视“质”,这不仅容易导致以环境的不可持续换取出口规模的高增长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不一致等问题,使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割裂”局面,进而导致资源的单向循环与发展。①(2)①参见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41-50页。

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又会对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并依托国外市场,能够使企业通过低成本战略和规模经济优势迅速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但与此同时,以劳动密集和加工贸易包括“三来一补”等模式为表现特征的企业往往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在全球价值链中位列低端,产品研发设计与服务等关键环节往往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控。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巨大的外汇储备,容易产生输入型通胀,而且由于关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容易被“卡脖子”,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环境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除了与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所存在的弊端有关外,也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密切关联。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仍对我国企业实施征收高额关税的政策,逆全球化和逆自由化经济浪潮也正在兴起;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国外诸多国家仍深陷疫情危机,众多企业的出口订单受到较大影响。此外,随着美国“断链”政策的实施,我国众多企业已经或在未来将面临着美国的“卡脖子”问题,影响到我国企业供应链或产业链的安全,迫切要求从过度追求全球供应链向同时重视国际和国内供应链转变。因此,企业面临着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的压力,即从以外循环为主朝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方向转变。

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上升,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企业从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转向以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②(3)②参见王微、刘涛:《以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思路与举措》,《改革》2020年第9期,第5-14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其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补短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从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则为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足够的回旋余地。

同时,根据我国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图所示(图1),国际国内共同支持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由图1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大体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4.2%波动上升到2019年的17.6%,进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4.7%波动上升到2019年的14.6%,且两者均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5.7%和29.2%。如图1所示,以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标志,进、出口依存度均呈显著上升态势并在2006年达到顶峰,但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进、出口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由此说明,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单向经济增长渠道来维持发展,还应该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扩容深化,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图1 我国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变化趋势(1978—2019)

(三)国际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联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国际循环和国内大循环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关系。从国内大循环来看,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对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的重视,企业的生产、分配、消费可以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巨大规模优势将得到发挥,而内需的提档升级又会倒逼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需求牵引的高水平内循环机制。而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将得到提升,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也会得到有效提升,这又为其更好地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实现国际循环提供了机会。①(4)①参见陈劲、阳镇、尹西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当代经济科学》2021年第1期,第1-9页。

从国际循环来看,受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当企业主要面对国际市场时,可以借助国内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供应能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要素,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国外产业对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依赖。②(5)②参见张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企业经济》2021年第1期,第32-38页。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国内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升级,实现国内消费结构的提档升级和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立足于我国实际,吸引外商投资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获得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随着资金流入的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经营理念等竞争要素。如图2所示,自2017年至2019年,在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均高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助力我国的技术水平向更高方向发展。

当然,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内循环”,也不是“出口转内销”甚至是“新闭关锁国”,而是经济重心的转移,是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新科技革命趋势下的应对策略(表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内需的潜力,使得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互为联通,实现两类市场以及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助力可持续发展。①(6)①参见王微、刘涛:《以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思路与举措》,《改革》2020年第9期,第5-14页。因此,要实现“双循环”,需要统筹考虑内外需之间的关系,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内市场活力,同时开拓国际市场,以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图2 外商投资企业对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情况(2017—2019)

表2 我国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做出的调整措施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要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根据产业链的“微笑曲线”逻辑,从“微笑曲线”中间的中端环节向左右两端延伸,能够实现产品附加值从低到高的转变,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其次,通过内需牵引实现创新驱动,即我国内需结构的变化进一步促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打造数字企业,制造业企业应借助国内迅速发展的数字化平台,优化自身业务流程,用可持续供应链模式代替传统供应链模式,打造数字企业,增强我国数字产业全球竞争力。

(一)加快自主创新速度,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我国在传统的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下,由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征,我国制造业企业往往处于附加值低的生产制造的中端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中低端位置。但由于产品的供不应求和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生产制造环节也长期占据重要位置,企业仍然有较强的动力进行这类制造活动,企业的盈利空间也有一定的保障,从而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产业链前端与后端环节创造的经济附加值日益提升,甚至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壮大的重要决定因素。

与此同时,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重视“量”而忽视“质”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使得我国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中长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其中的重要特征体现为较高水平的服务贸易逆差。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针对服务贸易逆差问题而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事件不胜枚举。①(7)①参见张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企业经济》2021年第1期,第32-38页。这不仅与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有关,也从侧面说明我国要重视国内大循环,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二)内需牵引,实现创新驱动

从国内消费市场和消费结构来看,经过四十余载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还使得我国人民的消费观产生了转变,从而加速了内需市场结构从生存型朝着享受型转变。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新需求、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据统计,2018年我国居民的服务消费已达到全部消费支出的50%,而食品消费支出的占比则下降到28%左右。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倒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

(三)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企业

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正渗透到各个行业。从2018年开始,领跑第四次工业革命“灯塔工厂”的出现,我国有16家企业相继上榜,不仅彰显了我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凸显全球数字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国内迅速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通过优化自身业务流程,改变生产部门工作模式,实现由传统供应链模式到可持续供应链模式的转变,从而增强我国数字产业全球竞争力。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

要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实现制造业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具体路径。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要重视和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理论和原创发现的形成,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上迈向中高端,克服长期以来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度不够的问题,并有效缓解国外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②(8)②参见陈劲、阳镇、朱子钦:《“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战略转向与突破路径》,《改革》2020年第12期,第5-15页。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国际大循环中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应用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有效衔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此,要加快企业的科技化转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内需的形成和扩大,把内需潜力转换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三是要注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制造业企业应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大循环”,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工程。同时企业还应当通过展示自身能力来吸引国外投资方和合作方等的关注,通过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二)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企业分类转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升级要依托国际国内市场,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探索创新的突破口,实现企业分类转型。基于此,本文以市场主体性、品牌自主性以及生产流通性三种特性为标准,将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划分为五种类型①(9)①参见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41-50页。,并针对性地提出五类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现途径。第一种类型为以外贸接单为主的外向型生产企业,这种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依靠国外技术,进行传统的制造加工、贴牌生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此类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自主创新技术、创立自主品牌进行海外销售并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第二种类型为拥有自主品牌出口的外向型生产企业,该类企业发展的突破点在于将以满足国外需求为主转变为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以依靠廉价劳动力到依靠技术创新,并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和集群化的集约式发展;第三种类型为依靠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外贸流通型企业,该类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于出现在单一国家、特定区域市场,以外贸为主的线下销售。此类企业可以通过拓宽内销渠道,打造多国家、多区域市场并可采用线上销售的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第四种类型为依靠国内市场的传统企业,这类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可持续供应链模式改变原有的传统制造、传统供应链模式,使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第五种类型为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高精尖企业,高精尖企业作为前沿技术的引领者,需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赢全球科技战,承担起以技术创新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助力全球价值链攀升。

(三)加强数字改造提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企业和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手机互联网用户规模和社交网络的活跃用户规模分别超过10亿和7亿,远超世界其他国家,这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企业提供了土壤。数字产品与服务存在高初始成本与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导致其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②(10)②参见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2021年第1期,第1-19页。③(11)③LOS B,TIMMER M P,VRIES G D.How Global are Global Value Chains?A New Approach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15,(1),pp.66-92.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消费的不断拓展,又会推动新消费形态的不断出现,并推动服务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数字技术在改造供应链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优势,将其从传统的线性模式转变为以数据分析作为核心内容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并能推动数字生产平台的构建,助推先进的数字制造业企业的形成。利用相关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进一步优化具体的业务流程,促使生产员工转变工作与技术使用的传统方式,从而推动运营企业的创新,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④(12)④GEREFFI G,FERNANDEZ-STARK K.Global Value Chain Analysis:A Primer(Second Edition).New York:Elgarblog,2019.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家企业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合作评选的“灯塔工厂”,包括阿里巴巴、美的、宝钢、海尔、富士康等(表3)。这些企业为我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表3 中国境内16家世界级“灯塔工厂”(截至2020年9月)

(四)发展制造型服务业,提升企业服务能级

制造型服务业是指企业从传统的产品制造转变为产品与服务同时提供并伴随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流程,在满足不同客户的异质性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延长制造业价值链。①(13)①参见刘坤:《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光明日报》2017年3月21日。要实现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进行延伸,向制造型服务业转变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国外很多跨国公司如惠普、戴尔、耐克、奔驰、宝马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如奔驰和宝马等车企推出的汽车分时共享业务;耐克集中开展产品设计、品牌维护等。立足于我国现实,制造业服务模式单一且收入占比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很多制造业企业仍然存在过于重视产品产量而轻视服务等不良现象。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观点,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个性化服务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以及在线支持服务等方式加大服务环节投入力度;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产品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企业为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以及提高简单的售后服务,还要谋求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比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②(14)②参见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第5-23页。

(五)精准对接国内需求,提高企业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经济中,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从供给侧来说,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尽管在供给能力方面存在优势,却在有效供给方面存在不足,即并没有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产品与服务需求。从需求侧来说,我国目前仍存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①(15)①参见金碚:《经济双循环视域下的需求侧改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7-16+2页。②(16)②参见贾康、刘薇:《双循环视域下需求侧改革的内涵、堵点及进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7-28+2页。因此,要助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并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就需要企业围绕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精准对接,落实企业按需生产。随着我国消费升级及其随之而来的消费个性化要求,需要安排各种配套措施来助力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如从强调多元化到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从传统售后管理转向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从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生产;从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等等。

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建议

要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除了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路径外,还需建立或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一)优化内需结构水平,构建强大国内市场

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发展,助力企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率,以发挥我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回顾以往情况,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还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均值,虽然近年来正在逐步提升,但仍然明显偏低。③(17)③参见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2021年第1期,第1-19页。为此,应进一步降低居民债务负担。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贷款利率等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债务,缓解居民存在的巨大债务压力。还应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多种方式逐渐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强化其消费能力与意愿。应坚持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方针,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健康发展,逐步降低房地产支出在居民支出中的比重。要完善社保制度、促进就业,为居民提高消费解除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推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流动,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收益,来提高其消费能力和实际消费水平。

(二)促进要素市场配置,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匹配,就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此,就需要采取措施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其中,在资本要素方面,要结合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缓解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土地要素方面,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数据要素方面,要加强数据质量的管控,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保障数据安全,降低数据的获取成本。在技术要素方面,要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效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同时,要完善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减少对低效率和无竞争力企业的扶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竞争的优胜劣汰,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内循环发展格局。④(18)④参见任保平、豆渊博:《“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人文杂志》2021年第1期,第1-8页。

(三)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改善边际消费倾向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扩大内需,并促进内循环的重要方式。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比率在60%左右,但其中有高达20%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不能享受城市户籍人口的各种福利,对未来的预期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在城市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维持生存而不是发展,导致其边际消费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为此,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向市民化的方向转变,从而在实现城镇稳定生活的同时,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但需要为此采取重大举措,如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加快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务服务的均等化,完善户籍制度。

(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要促进内循环的发展,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提高产业的配套能力,通过优化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可以通过构建公告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配套且全面的专业化服务。①(19)①参见王玉海、张鹏飞:《双循环新格局的实现与增长极的跃变——兼议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价值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第32-40页。对一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进行持续稳定的投入,保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通过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鼓励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与改造、智能制造、品牌建设等。

(五)吸引国外资金技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推动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应继续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加大对外开放水平。要摒弃我国不再需要引进外资和外部技术资源的观点。因为从本质上说,各个国家和企业在优势资源方面存在异质性,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不断地对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吸收外资的过程不仅是简单地吸收资金,而是进一步得到其他关键性因素,其中涵盖技术、研发、经营理念等多方面内容。从国外技术引进来说,尽管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但从世界范围看,只有双向参与全球创新链,才能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世界上的技术出口大国往往也是技术进口大国,很多复杂的产品系统和关键设备往往都需要在全世界范围最高端水平内搜索,并以此为依托。因此,不仅需要出口高技术产品,也要继续引进和利用国外的高新技术,当然,要在引进和消化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循环”,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就必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生态。政府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上,进一步助力市场实现良性发展,避免企业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从环保、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角度进行行业准入管理。在产业补贴方面,可以采用减少或者取消的措施,并进一步提升相关补贴的透明程度,助力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要加强监管并严厉打击。创造更加法制化与规范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预期。

六、结语

本文从提出研究问题、厘清逻辑基础、明确战略方向、构建发展路径、辅助配套措施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完整研究路径。具体来说,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可以深入分析我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原因并剖析国际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联系,并以上述内容作为研究逻辑,从加快自主创新速度、实现内需牵引、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分类转型、加强数字改造提升、发展制造型服务业以及精准对接国内需求五方面确定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思路,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对于政府与制造业企业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对于政府来说,要提供良好公平的环境来促进“双循环”的发展,扩大内需,持续优化制度和营商环境,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格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利用好“双循环”提供的有利环境与条件,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吸引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一方面,企业要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内部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应利用数字经济、互联网来吸引国内外资源,实现互联网、技术与资本三个关键要素的统合,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转型。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升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