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
2022-03-09王彦昕
王彦昕
(昆明理工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
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各种工农业产品生产和制造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也就应运而生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型城市有很多,如以石油资源开采为代表的英国阿伯丁、阿塞拜疆巴库,以及中国大庆、东营和克拉玛依等;以煤炭开采为代表的乌克兰顿巴斯、德国鲁尔、法国洛林以及我国的双鸭山、鸡西、鹤岗等地;以铁矿开采为代表的俄罗斯库尔斯克、美国匹兹堡以及我国的攀枝花等。在过去一段时间,资源型城市为地区和国家的能源保障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众所周知,绝大多数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自然资源开采殆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产业的城市将面临严峻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是产业转型的挑战,为应对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必须转换新的主导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是生态环保压力,由于缺乏环保意识,过去不少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和破坏,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面临较大压力。这两大问题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美国匹兹堡市、德国鲁尔工业区以及法国洛林地区等目前都面临着严重的产业衰退和人口流失问题。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共有262 座资源型城市,在这其中已经有69 座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威胁,而这背后是近60 万矿工失业,14 万公顷待治理的沉陷区。可以说,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艰辛且漫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决议,这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鉴于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境,如何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系列优秀生态文明建设论著中找到可借鉴的答案,而由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威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一书就是这类优秀论著的代表。作者在该书中首先回溯和梳理了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然后又提出了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一方面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和基本特征。最后,作者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公民层面提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策和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一项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贯彻实施的重大方针政策,但长久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出现在政府文件和学术论文中,不少普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模糊、理解不深,甚至将其片面的等同于环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者和主要参与者,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上的偏差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作者李威研究员具有多年的环保宣传工作经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素养具有深刻的认识。在《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一书中,作者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摒弃了传统晦涩的学术论著写作模式,转而采用通俗易懂的科普写作方法,向读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既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该书的重要创新之处。
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直接影响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和成效。针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一书的理论阐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借鉴性,作者从人民参与视角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内容,即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这三个内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从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出发,该书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借鉴意义明显,如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直接的政策启示就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资源型城市公民树立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则对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最后的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则直接强调资源型城市的广大群众要将生态保护意识切实转变到行为层面,身体力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由于面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更大。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如政府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生态文明建设缺位、地区生态文化建设不强、生态经济脆弱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不健全、生态文明宣传学习不到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慢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为全面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一书中的实践探索,本文认为我国还可以在以下方面不断完善和努力。一是进一步强化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善的环境规制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基础,也是其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更是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重要表征。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要根据本地区实际,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在这其中需要环保、国土、林业、农业、水利等多部门协同执法,共同监管,以有效提升监管的时效性;最后是强化生态建设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政绩考核指标是官员行政行为的重要导向标,为推动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在相关政绩考核和行政问责中增加生态建设指标,以期鼓励和倒逼领导干部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二是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转型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是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要推动这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资源开采与布局,积极探索绿色高效的资源开采模式,最终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逐渐延伸产业链,放弃资源简单开采加工的粗放式发展思路,积极将城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进先进绿色技术,做大资源精加工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再一方面,要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挖掘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力图改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痼疾;最后是积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资源型城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要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产学研政结合,不断开发新型绿色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三是全面整治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全面摸排城市点源、面源污染源,对环境危害企业和行为要严厉打击,切实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修复因资源开采导致的生态污染和破坏,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切实保护森林、湖泊和湿地等自然环境,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最后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工作。路径依赖是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破除的惯性思维,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资源型城市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向普通公众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提高全民的环保素养和环保能力,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主动践行绿色生活行为,主动监督企业的污染环境行为,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
《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李威 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20 年10 月出版定价:68 元
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鉴于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压力与挑战,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2017年1 月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层面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机制,对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转型具有重要政策引领作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一书从人类文明演化发展角度,梳理出了生态文明的文化、科技、制度内涵,相关理论和政策理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