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绿色共享经济发展的瓶颈和路径
2022-11-18孙全胜
孙全胜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法治研究中心,北京 102200)
绿色共享经济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而快速发展的,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加持下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参与进了共享经济。绿色共享经济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效的资源分配方式、较便捷的用户体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人们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向着生态化理念转变,让人们更崇尚生态文明,但绿色共享经济仍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需要健全绿色共享经济的立法,引导绿色共享经济更加市场化,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
1 绿色共享经济的内涵和作用
1.1 绿色共享经济的涵义
绿色共享经济是一种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协同消费,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消费模式,充分利用了闲置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多元的需求,激发经济的活力。绿色共享经济的消费模式是美国社会学家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社群结构与协同消费》一文中提出的,指在生态文明运动的推动下建立一种满足个人需求并让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建立联系的消费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1]绿色共享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发端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中国实行公有制经济而在中国得到了最大的发展。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加强,国内绿色共享经济的发展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类:产品共享,如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空间共享,如共享住宿、共享短租、共享社区、共享餐馆、共享停车间、共享住房、共享咖啡厅等;智力技能共享,如猪八戒网、汇新云平台、知乎网、Quora、Coursera 等;劳动力技能共享,如河狸家、阿姨来了、京东到家等;资金共享,如LendingClub、Kickstarter、京东众筹、陆金所等;操作技能共享,如APPlestore、Maschinenring、沈阳机床厂I5 智能化数控系统、阿里巴巴“淘工厂”等。“共享经济发展下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面临的困境在于产业结构约束抑制绿色就业岗位的有效供给、机制体制约束构成绿色就业岗位供给的内在障碍、高成本约束弱化绿色就业岗位创造和转换的动力。”[2]绿色共享经济的业态虽然不同,但有很多共性: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得益于生态理念的普及和环境保护理念的提升,有很多社会闲置资源需要处理,社会的安全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市民社会体系健全,虚拟经济有法律依据和安全保障等。
1.2 绿色共享经济的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也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人们对娱乐、生态环境、出行有了更多的要求。绿色共享经济强调多元化的经济样态,能够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绿色共享经济具有集体性和生态性两方面的优势,具有成本低、高效连接、可持续等特点,能尽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1 推行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绿色共享经济能够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解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有限自然资源的矛盾。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由于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着大量的闲置和浪费,绿色共享经济能够充分发挥闲置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让人口无限地增长,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态承载能力的限制。人的生存需要足够的粮食,可地球上的耕地是有限的,人口的无序增长会加剧粮食短缺,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会反过来限制人口的增长。绿色共享经济可以减轻资源的消耗,让供需达到平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绿色共享经济可以实现资源节约,达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绿色革命在提高非工业化国家的农业产量,关于控制生育的现代方法方面的知识在迅速地传播。让我们用这个世界模型作为一种工具,检验有希望提高增长的极限的新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3]绿色共享经济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采用大数据算法能够精准匹配消费者的需求,依据计算机技术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再进行生产,有针对性地提供消费品,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绿色共享经济能够让生产者共享生产设备、厂房、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优化生产,将过剩的产能化解掉。绿色共享经济提倡使用再生材料和再生能源,能降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绿色共享经济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能尊重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让生产更有针对性,能推动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促进生产的可持续进行。绿色共享经济能让社会闲置资源得到再利用,能够让社会闲置资源再次进入生产环节,减少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为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条件,让社会闲置资源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匹配起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以传统经济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共享经济。网络共享经济给人民群众带来便利,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4]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占有物品,而只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物品,让物品的私人占有变为大家的共同使用。人们只用低廉的价格就能使用物品,但物品的私人占有权并没有废除,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对物品的占有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容许别人侵犯。人们从对物品的长久占有转为短时间的使用,这能让物品充分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但也要警惕人们在物品使用中的浪费和破坏。
1.2.2 推动人们的消费和就业朝着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绿色共享经济适应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求,能为人的高层次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的共同发展,是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绿色共享经济并不是要消除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判断,而是在尊重个人自由意志的基础上让个人能够分享资源。绿色共享经济能够改变工人的处境,增加就业,改变异化劳动和异化的消费理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共享经济让生产场地变得灵活,形成一种松散的生产模式,通过共享平台让资源的利用变得多元化,让工人不再拘泥于企业和工厂,而是能多方面创造价值,让资源的利用不再封闭而是开放。“共享经济在消费领域,从消费理念、消费模式、消费范围等方面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助力于绿色消费,倡导了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5]绿色共享经济将个人从传统的、呆板的就业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自主地选择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绿色共享经济让个体能够自由支配工作时间,发挥智慧和技能进行自由地生产,在为他人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同时,也为自己制造了可供使用的共享资源。绿色共享经济让个人自主创业变得简单,可以让大家共同承担创业的风险,可利用共享数据平台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让个人创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绿色共享经济推动了个人的自由劳动,能够提升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绿色共享经济能够推动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其采用绿色循环的消费模式。绿色共享经济推崇消费品的循环利用,能够克服消费异化现象,推动人们采用绿色的消费理念。“共享经济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共享经济,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国策要求,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经济模式,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6]资本主义消费推崇个人主义,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成为欲望的奴隶。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大工业生产制造了虚假需求,满足了人们的强制消费,让社会陷入虚拟。资本主义中的个人是被社会规训的,人们按照资本的要求来进行娱乐和消费,日益陷入空虚的境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是为了人民的消费需求,消费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一些虚假消费,造成了资源浪费。绿色共享经济将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能够引导个人消费走向生态循环,推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达到统一,也能让个人更多地考虑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占有物品。“共享经济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新需求,并且在闲置资源统筹利用和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7]绿色共享经济会推动人们消费观念转变,让人们树立节约、生态、共享的消费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再崇信消费主义,而是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1.2.3 推动社会关系走向信任和互助
绿色共享经济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将信任作为基础和价值理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从事的是异化劳动,导致工人与自己的本质发生了疏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8]资本主义推崇个人主义,容易造成人与人的关系冷漠,个人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也面临孤独的考验。私有制让个人能够保持独立意志,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求个人利益,但也导致利他主义的丢失。绿色共享经济提倡双赢、分享等理念,能够促进人们形成利他主义,推动人与人建立信任为基础的关系网络,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绿色共享经济需要建立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保持界限,能够互不干扰,但也造成个人成为孤岛、人与人不能有效团结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也逐步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是社会的进步,能让人保持独立人格、维护个人权利。绿色共享经济需要陌生人社会,但也需要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让每个人都在规则下进行活动。绿色共享经济需要陌生人在市场规则下有高度的互信,从而达成有效的协作。“企业、政府、民众要合力为共享经济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生态,建构绿色、健康的行业新秩序。”[9]互信才能让市场交易达成,才能让人们愿意共享物品。互信需要市场规则来保障,能推动绿色共享经济发展,也能提高社会的互信程度,让人们放下戒备主动地参与他人的工作。互信并不是要取消个人的自由权利,而是在尊重个人自由权利的基础上达成的,没有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判断,互信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绿色共享经济中,个人能够与他人分享资源,贡献自己才能的同时,为他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消费者的评分也能为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提供消费的参考,促进生产者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绿色共享经济和互信机制的建立能够推动人与人建立信任的关系,打破人与人的孤立状态,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2 绿色共享经济遭遇的政策、法律等瓶颈
我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了经济,但粗放的生产模式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问题。绿色共享经济推崇生态、开放、协作、可持续等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达到协调。“从深度视角看,它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本框架,并逐步融合了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和共享经济等理论和技术;从广度视角看,它包含从一元企业Ⅱ型GE 到多元企业(群)Ⅱ型GE,再到全社会Ⅱ型GE 的逐层拓展过程。”[10]绿色共享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2.1 绿色共享经济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
绿色共享经济并不是公有制企业的网络化,而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缺位,现有的法律仍没有关于绿色共享经济的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法律缺失,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对绿色共享经济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也难以为其服务。绿色共享经济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突破了现有法律的限制,有很多现有法律没有概括的特征。绿色共享经济要更加发展,需要法律的保护,用法律保障其独特的活力。“分享经济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存在现实困境,监管者更加重视分享经济的经济效能,而忽视了分享经济的绿色效能,缺乏对分享经济相应的环境政策支持和绿色引导机制。”[11]绿色共享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欢迎,但仍受到一些法律学者的质疑,交通部门、旅游部门、各级行政部门等也对其的合法性有质疑,甚至一些行政领导认为其不应该存在,导致共享经济努力规避法律风险,只能绕开现有法律的限制单独与消费者签订服务协议。绿色共享经济由于在一些方面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导致其发展受到限制。“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业态,政策制定者不应简单地将之视为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并依据全有全无的规制策略,以类比方式施加传统规则。”[12]
2.2 政府对绿色共享经济的态度仍较模糊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但政府仍主导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企业投资者和工业生产者的信心有很大影响。绿色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是支持绿色共享经济发展的。绿色共享经济涉及旅游、交通、餐饮等很多行业,管理这些行业的部门对待其发展的态度并不一样,有的甚至对其是排斥的态度,这会降低行业从业者的信心,使行业从业者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各级政府不表明对绿色共享经济的明确态度,有时是处于谨慎的态度,把握不准国家的政策;有时是想保护行业的发展,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恶性循环,但政府态度不明确,会使政策执行者严厉管制绿色共享经济。政府的模糊态度也会导致错失最佳的政策制定时间,丧失最佳的管理机会。“泛共享经济与共享经济在商业模式、文化基因和监管框架上具有较大差异,如混淆两种经济形态,将扭曲资源配置、打击公众信心、干扰监管探索。”[13]等到绿色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政府为了防止其无序发展会强行介入,这样的模糊政策会让从业者提心吊胆,提高绿色共享经济的交易成本,各种政策限制会阻碍绿色共享经济的发展,导致绿色共享经济的行业优势降低。政府会担心如果一味对绿色共享经济采取宽松的态度,会影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从而加强对绿色共享经济的监管,以维稳的目的压制绿色共享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模糊态度也是在经济发展和政治维稳中寻找平衡的过程。绿色共享经济主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与政府的行政决策和行政方式有不匹配的地方,需要政府深化监督水平,提高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绿色共享经济。
2.3 市场信用体系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我国的信用环境仍处于较低水平,人们的契约意识仍较缺乏。各地的信用标准仍不一样,信用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上的信用没有有效执行和监管,一些地方为了本区域的发展,大力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契约意识缺失,人们更愿意相信个人道德品质,导致社会诚信不足,时常发生欺骗、失信的现象。市场对失信的惩戒机制不完善,导致失信成本很低,人们把失信当成家常便饭,甚至明目张胆地鼓励他人失信,想尽办法从失信中得到好处。“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绿色经济的要求制约了工业的发展空间,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与浪费,同时制约了消费空间的扩张。”[14]滴滴、高德等打车软件的一些负面报道引起了公众对共享交通安全性的质疑,让共享交通承受了很大的发展压力,打击了共享交通从业者的信心。绿色共享平台采用评分机制来提高服务和自身的信用,这给消费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但市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很多平台存在刷分现象。一些平台对失信现象监管不到位,让消费者的权益受损。例如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爆出不退押金等负面新闻,一些消费者给单车私自上锁、破坏单车等,也破坏了共享单车的形象。“混合规制模式是由‘合作监管+自律监管’构成,地方政府在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是由共享经济运行机制和共享公司法律结构决定的。”[15]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诚信体系,健全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3 健全法治和市场信用体系,为绿色共享经济提供可靠保障
绿色共享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有了多样化和深化的发展方向,其生态效益更加显著。绿色共享经济能够化解有限的资源和无限增长的需求的矛盾,让经济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绿色共享经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需要可靠的法治体系来保障,推动其和谐、安全、可持续地发展。
3.1 建立完善的法治治理体系,保护绿色共享经济主体的权利
绿色共享经济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离不开法律维护行业从业者的权利。我国现有的法律缺失绿色共享经济方面的立法,导致难以规范和保护绿色共享经济。绿色共享经济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行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的用户反馈机制,用法律保护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明确共享经济下的区域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合理的地方性规制渠道,明确区域监督主体。”[16]法律应该尽力保护绿色共享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保障,而不是限制其发展。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绿色共享经济不被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
绿色共享经济既适应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适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发扬绿色共享的理念。绿色共享理念体现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破勃发展,有利于新发展理念的推行,有利于绿色共享理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作为共享经济时代的产物,从共享单车再到电动‘小绿’,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17]绿色共享的观念很早之前就存在,能减轻私人占有对自然的破坏,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需要把绿色共享理念写进条文中,让绿色共享理念和法律得到共同发展,推动中国绿色共享经济的飞跃。
3.2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绿色共享经济提高效益
绿色共享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开发,是经济的创新模式,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加强市场机制的建设。“资本的逐利性可能会异化共享经济理念,冲撞现行体制和秩序,因而理性看待共享经济所蕴藏的商机,探寻符合市场规律和现行制度的发展模式,是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8]绿色共享经济对政府的管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用更好的服务态度和水平保障绿色共享经济的运行。绿色共享经济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但行业的从业者不一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很可能会滥用资源,盲目追求利益,而消费者也可能会无序利用共享产品,导致资源浪费,这需要加强法律方面的监管,需要政府切实做好服务。共享交通的无序扩张让生态出行遭到了一些困扰,让人们对绿色共享经济失去了信心。人有破坏的本性,会对公共产品不加爱惜,共享单车、共享旅馆等产品在使用中经常会遭到毁坏,需要提高公众的素质。政府的政策导向、监督力度、服务方式对绿色共享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形势下,绿色共享经济行业迫切需要政府的监管,迫切需要政府明确监管的边界,政府要找到服务和监管的界限,约束自己的权力,在服务行业发展和限制行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以减少政府强制性行政手段对绿色共享经济造成的负面效应。
绿色共享经济契合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包含着平等、生态、可持续等理念。“共享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有着必然的经济与社会成因,带来了对传统经济的一系列的颠覆性影响:促进企业职能转换、促进服务升级、促进行业竞争、引导生产变革、提升社会诚信、实现灵活就业,等等。”[19]政府要积极服务于绿色共享经济,努力保障绿色共享经济的生态性、创新性和人本性,政府要加强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透明的信息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共享经济的虚拟体系,将绿色共享经济纳入整个经济体系通盘考虑,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管。
3.3 完善市场信用体系,维护共享经济的运行秩序
绿色共享经济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成,依靠网络交易来达成,需要陌生人之间的高度信任。我们需要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建构完善的信用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信用保险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权益。绿色共享经济有好的网络平台,能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一定要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能暴露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用实名制等方式提高平台可信度是可以的,但不能把用户信息用于其他方面,导致用户被监视,个人权利受到限制。用户的打分机制能够提高绿色共享经济的服务水平,但用户的打分要在自由的环境进行。企业从业者可以建立失信黑名单,但不能将惩戒作为目的。“模式多元化、高效性、低门槛等暴露共享经济行业的诸多问题。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就业保障风险和市场垄断风险是共享经济衍生的法律风险。”[20]绿色共享经济要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确立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基本保障。我国要健全市场诚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在全社会倡导诚信教育,建立涵盖全体公民的诚信体系,利用法律加强诚信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也要健全对失信的惩戒机制,达到理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努力达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统一。政府要与市场联合起来,形成保障合力,共同构建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促进绿色共享经济的良性发展。
总之,绿色共享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能够推动人们的消费和就业朝着更灵活的方向发展,推动社会更加信任和互助。绿色共享经济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和信用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保障绿色共享经济主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