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读文,关注细节

2022-03-0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意义

阅读指要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Ⅰ和卷Ⅱ在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两个模块,不同于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种明确的分文体考查方式。对此,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同时将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用铅笔勾画出来。

重要词语:(1)年代(多次出现的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范围(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2)程度(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4)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如: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5)表情态的词语(如:可能、也许、必须、绝对)。

重要句子:(1)观点句(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2)论据句(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揭示脉络层次的句子;(3)揭示文章层次的句子。

2.比——比细节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考生要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以比较,求同求异,包括:(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然后进行比照:锁定区域比照,与哪里有关就在哪里找。考生可以通过比细节、比关系,来排除干扰因素,从而正确作答。

【刘应福/供稿】

考场文本

材料一:

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闡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有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卷一在内涵上了扩展了皎然的“三偷”之说,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文本的“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但它能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和支撑。

C.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都反映了这种时尚。

D.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应因摹仿而加以藐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

D.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鸿门宴》时,授课老师不仅带领学生阅读《项羽本纪》,还引导学生阅读《高祖本纪》,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授课老师这样做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互文性诗歌意义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里有你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