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干预的临床意义
2022-03-09陆花鲜
陆花鲜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在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包括高热、脑水肿干预及早期康复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时间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1.52±1.19h)、体温恢复时间(8.22±6.28h)、皮疹消退时间(86.26±26.82h)、住院时间(10.26±1.42)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6.53±14.28h,23.58±9.92h,113.82±31.2h、14.67±1.35d)(P<0.05);观察组显效率(78.18%)明显高于对照组(58.18%)(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手足口病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护理;预见性;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4--01
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的婴幼儿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以体温升高,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溃疡为主要症状,部分患儿可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危重症[1]。近年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重症病例明显增加,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但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给予积极的精心护理,这对于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探讨了我院11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在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10例,均符合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关于普通型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个月~6岁,<1岁2例(3.64%),1~3岁41例(74.55%),4~5岁8例(14.55%),>5岁4例(7.27%);病程5~7d,平均(2.48±0.74)d;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5个月~6岁,<1岁3例(5.45%),1~3岁39例(70.91%),4~5岁10例(18.18%),>5岁3例(5.45%);病程5~7d,平均(2.63±0.83)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护理、用药护理、消毒隔离、饮食干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观察组实施包括早期预警、高热干预、脑水肿护理、早期康复等措施的预见性护理:(1)早期预警护理。在病床安置警示牌,设定实施监测病情的警报值,责任护士加强巡视,第一时间发现患儿病情变化并立即对症处理。落实APN连续排班,将患儿病情预警情况作为交接班的重要内容。对于年龄小于3歲的患儿,加强呼吸、循环指标监护,如出现病情变化立即按预警处理方案处理,防止病情恶化。(2)高热干预。每1h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详细告知家属患儿体温骤然升高的主要表现,嘱咐家属注意观察、及时识别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并按铃通知责任护士;适当限制患儿活动量,要求尽量卧床休息,多喝水,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必要时给予酒精擦拭、退热贴等物理降温处理。(3)脑水肿护理。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给予吸氧,遵医嘱使用甘露醇、速尿等针对脑水肿的药物。用药时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于频繁呕吐的患儿将头部偏向一侧,并做好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预防误吸;对于烦躁、抽搐的患儿,既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牙关紧闭者使用压舌板,以免舌咬伤,并遵医嘱给患儿使用镇静止惊药物。(4)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家属为患儿实施早期的肢体按摩,通过点、按、滚、搓等各种按摩手法,刺激肢体血液加速循环,促进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待患儿病情稳定后根据其年龄、智力水平等实施针对性康复运动。
1.3 疗效评价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变化,记录退热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显效:治疗3d内皮疹、溃疡等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治疗5d内皮疹、溃疡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治疗超过5d仍持续发热,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观察组退热起效、体温恢复、皮疹消退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率(78.18%)高于对照组(58.18%)(P<0.05),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体温升高、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症状,大部分患儿经治疗大约1周即可痊愈,预后良好。但个别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血细胞含量改变、肝脏及心脏功能受损、甚至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患儿死亡[3]。由于目前尚未成功研制手足口病的疫苗,而临床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而护理则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精心的护理能辅助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预后转归。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采用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观察组退热起效、体温恢复、皮疹消退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临床显效率显效率(78.18%)明显高于对照组(58.18%),表明该护理方案能够促进各项临床症状的转归,有助于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前瞻性护理模式,其对护士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护士能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患儿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并快速对症处理,避免病情恶化,改善预后[4-5]。王菁等[6]研究指出,在手足口病患儿中实施前瞻性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徐晓珍等[7]研究报道,早期预警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提高临床治愈率。本研究中,通过实施各项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患儿病情的早期预警观察识别,并强化对患儿的病情监测,通过针对性的高热护理、脑水肿护理,有效稳定患儿病情,防止病情恶化或出现并发症,从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与上述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控制,使患儿退热时间明显缩短,皮疹、溃疡等主要症状改善更快,防止病程迁延导致并发症及危重症的发生,促进患儿预后转归,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静,孟慧. 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病情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刊,2021,56(1):88-90.
[2]程相果. 早期康复护理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恢复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6):1064-1065,1078.
[3]韩萍,罗小红. 预见性护理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者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1):226-227.
[4]王旭,王静.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护理记录模板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2):4004-4006.
[5]惠玲,韦梅. 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贵州医药,2020,44(12):1988-1989.
[6]王菁,方静静,刘钰洁. 前瞻性早期护理干预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研究,2021,29(1):191-192.
[7]徐晓珍,黄敏,王彩兰. 重症早期预警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8):2143-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