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诗人”贺敬之
2022-03-09
北京,秋意正浓。沐浴着秋风,我驱车去拜访他——诗人贺敬之。
贺老已88岁,红光满面,看到他,我自然想到了歌剧《白毛女》,想到了《回延安》,想到了《南泥湾》《翻身道情》和《雷锋之歌》……他杰出的诗歌成就,开创了新中国的一代诗风。他的诗歌,无论是政治抒情诗,还是新格律诗,均格调高昂,动人心弦,给人以艺术享受和精神力量,被人民大众称之为“时代歌手”“人民诗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大诗人艾青对苦难深重的祖国、人民、大地的深情告白。贺敬之的《北方的子孙》在精神上与这首诗一脉相承。在充满色彩的文字中,近代中国搁浅在夜里的形象栩栩如生,北方的子孙“忧郁的骆驼”的命运一览无余,诗人那颗彷徨、呐喊的灵魂也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开始对光与热、力与美放声歌唱之前,作为“初来者”的贺敬之,用自己紫色的嘴唇吹响了第一声忧郁的牧笛。那时候,他15岁。
除了写作,贺敬之还曾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那时国民党反共情绪迅速膨胀,白色恐怖笼罩了学校。中国向何处去?希望在哪里。他寫下“终于看清了,从哪边出来!/花朵/是在哪里开!/走?我们到‘那边去’!/我们去——延安!”一到延安,贺敬之就被这“晴朗的天”所温暖,所感动。在延安,贺敬之如鱼得水,在革命队伍这条大江大河里畅游,在火热的生活中吸取精神养料,不断创作出了很多紧贴现实生活的好作品,受到胡风、何其芳、周扬等革命文艺专家们的好评,这更加激发了他不断创作的激情。
贺敬之不仅在诗歌和新歌剧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投入多样的艺术实践,在歌词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实绩。《南泥湾》就是贺敬之写的一首经典歌曲。194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这天,“鲁迅”秧歌队来到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其中有一个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中的一段,这是贺敬之被三五九旅广大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情所感动,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被编入大型歌剧《东方红》中,经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
贺敬之有一枚闲章,上面刻着“延河子”三个字。这表明他对延安的感情就像他在《放声歌唱》里说的那样:“我的真正的生命,就从这里开始”,我“是吃了延安的小米饭长大的”。他在谈话中,经常会提到延安。“新时期”担任领导职务后更是达到了三句话不离延安的程度,1956年后,他还故地重游,几次重回延安。
写作《雷锋之歌》时,中国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雷锋,不仅是作为一个高尚的人,而更是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化身,被留在文字的丰碑里,被留在永恒的中国记忆里。继《雷锋之歌》之后,《西去列车的窗口》《放声唱歌》等著名诗歌作品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样的慷慨之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诗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始终不渝的爱。与贺老告别的时候,我从和他的握手中,从他的眼神中觉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气节,一个真正战士的坚强!一个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对中国人民的赤子情怀!
(作者刘邦潮,选自《海南日报》2011年12月27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