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纪事本末
2022-03-09
考情分析
从选材看,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阅读材料都选自“二十四史”,而2021年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选材有所变化,没有从“二十四史”中选材,而是扩大了选材范围。全国甲卷文本材料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全国乙卷和全国新高考卷Ⅰ文本材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全国新高考卷Ⅱ文本材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都是“纪事本末体”。高考文言文文本材料文体已经略呈变化,不再是“纪传体”,而是“纪事本末体”。这是考生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不过有一点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是无论是选材于“二十四史”,还是选材于《宋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都还是选取具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正面历史杰出人物的文本,都注重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这些文段中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事件,几乎是每一个高中生都熟悉的,相关内容也几乎都在历史、政治等课程中有所涉及。考生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文本材料,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受到优秀思想品德教育,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鉴于2021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出现的新变化,我们在进行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时,有必要注意拓宽复习的范围,除认真做好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复习和训练外,认真分析2021年全国高考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还应适当做一些用历代纪事本末中的“纪事本末体”文段编制的文言文阅读题,以便掌握“纪事本末体”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技巧。
备考锦囊
1.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
考生可以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选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2.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
在这一步阅读中,考生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解答问题中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用法等),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3.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同时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深入理解与复核。
【程鸣/供稿】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籓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懷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B.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C.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D.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诸侯送其子弟到中央朝廷或其他诸侯那里做抵押的人质。
B.郡,古代行政区域。秦统一时设郡县制,长官由地方推举产生。
C.庶子,一般用来称妾生之子,其地位要低于嫡子。
D.薨,古代诸侯或大官死亡称为“薨”,皇帝死亡称为“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说秦国攻打楚国是因为楚太子凌辱杀害了他的重臣,又不辞而别,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希望重新结盟。
B.面对秦国重新结盟的请求,昭睢认为秦国不可以相信,不能去,而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楚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前往秦国,最终死在秦国。
C.面对楚国迎太子回国即位的请求,齐湣王想要扣留楚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但遭到了丞相的反对,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
D.楚怀王从秦国逃跑,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有“三大史体”,分别是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体按年代顺序记事,强调时间;纪传体综合了多种形式,较为全面;纪事本末体则完整地记叙史事的前因后果,主要关注的是事件。这一史体将分散的材料集中叙述,能够充分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的书写体例,一方面条理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史事,却不易展现其前后联系,常令人看了后面忘前面,对事件丧失整体的理解。南宋袁枢为了解决《通鉴》部头太大、编年体叙事又较琐碎的问题撰写了此书,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通鉴》文本,又比《通鉴》更便于阅读,让人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还能学习治国理政的道理。在它之后,出现了《宋史纪事本末》,用较少的篇幅对宋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梳理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