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电视剧的地域审美

2022-03-09马纶鹏

华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装台方言

马纶鹏

不同地域形成的多样错杂的文化形态,为影视艺术创作贡献了鲜活素材。

热播的家庭剧《乔家的儿女》带红了乔家五子女与“坑爹”父亲的时代故事,更让人心动的是剧中浓郁的地域风情,如南京绵延古城墙,古朴的江南老巷,还有那秦淮的鸭血粉丝汤、牛肉锅贴等。

不同地域形成的多样错杂的文化形态,为影视艺术创作贡献了鲜活素材。细梳近10年电视精品,一批极具地域风格的作品都得到观众的认可,代表了一种新主流文化——《山海情》《装台》《鸡毛飞上天》《老酒馆》《正阳门下小女人》等“是地域的,也是全国的”。

方言传声,美食抚胃

方言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口头传承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部剧集,对话是灵魂,而生动方言即为灵魂里的闪光。《乡村爱情》刮起东北“那旮旯”语言旋风,“生冷蹭倔”(陈忠实语)的黄土情愫自然也需要陕甘方言来烘托,“陕剧”《装台》“方言入戏”,从西安籍演员孙浩的浓厚片头曲开始。而《山海情》中吊庄人受够了“早上煮洋芋,中午蒸洋芋,晚上烤洋芋”,“满嘴齐牙的大人,咋就不如几个碎娃胆正”的灵魂拷问让涌泉村的移民之路豁然开朗;而福建的援宁干部陈金山的“塑料”普通话,收获满满笑意。

方言连着各域,美食滋润大地。看《觉醒年代》,观众会和仲甫先生一样惊叹民国初年老北京贩夫走卒铜锅涮羊肉的另类吃法,手切羊肉配麻酱、腐乳、韭菜花,一绝,也可跟清末遗老辜鸿铭一起饕餮“东兴楼”鲁菜,芙蓉鸡片、烩乌鱼蛋、葱烧海参、炸鸭胗,最后在徽菜经典荷叶黄牛蹄中回味故乡情。流淌着沪上风情的《流金岁月》中,“富春小笼”与江南家宴,以及原法租界中隐静的咖啡店,羊角面包、三文鱼蔬菜塔,成了剧里剧外的网红。好马配好鞍,好菜搭好酒,自然少不了《老酒馆》中说书的杜爷如数家珍的山东老酒馆介绍:关外“烧刀子”,内蒙“闷倒驴”,齐鲁“扳倒井”,吹破天、跑舌頭之类烈酒,二闺女、枕头亲、老婆腰、粉嘟噜等柔酒。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电视剧中地域风味、山川气韵的传递,不只依赖方言、风物和地景,更重要的是作品中透出的精神意境。“精气神”的恢弘,往往体现在电视剧原著底蕴、在地化演员的精湛演绎,以及独特的情感气质和多元地方文化展示。

能生动精准反映各地不同民俗风情、历史沿革的经典原著,对地域化电视剧作用巨大。长篇小说《白鹿原》取自关中,书中情节绵延近百年,改编成同名影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但唯有77集体量能容下白鹿两家族斗纠葛与世情变迁。虽然刘进导演的电视剧《白鹿原》有意剔除了原著中情色、异象、血腥等部分,回哺的却是浓浓关中烟火:黄土、唢呐、宗祠、热辣辣的油泼面——据说剧组用了两千斤面粉,做了五六千碗面。《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乔家的儿女》等热播剧的霸屏,其实也都是根植于原著中的地域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化演员更是再现地域风情中最“人性化”的一环。由赵本山领衔的“东北队”包揽了《乡村爱情》《刘老根》《马大帅》中所有的笑点和闹意,很难想象南方演员能不违和地在“二人转”和“炕上唠嗑”中存活。出生成长在青岛的黄渤尽管在《青岛往事》中略去口音,却将主角王满仓的憨傻愚笨从骨头里演绎出来,体现了山东人的耿倔。同样,《装台》更是邀来了近十位陕西籍的本土演员,张嘉益、闫妮这两位挑大梁的角儿可谓本色出演,路边蹲下吃面,屋里手起包饺,处处透着陕北风韵。

各剧各风格,百剧不重样。同是聚焦西部风情,《山海情》和《装台》在细微处显独特的地域质感。这不仅来自方言风物、地景剧本,还包括服装、道具、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山海情》善用大远景来交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而《装台》更多用跟拍刁顺子去展现西安老城墙的绵亘。这其中,地方艺术加持赋能是最直击精神内涵和文化气韵的。贯穿《装台》的是陕中碗碗腔《人面桃花》的改编,牵出了秦腔外其他唱段:同州梆子、商洛花鼓、眉户等。《都挺好》带红了苏州评弹,一曲《白蛇传 赏中秋》应景苏明玉和石天冬恋爱温馨时。而《红高粱》里豆官给九儿送行时吟唱的民谣,“娘娘,你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你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则是胶东民谣“喊魂曲”,承载几代人的记忆。

这些剧集中展现了大世界中小人物,风物纵然不同,却都是中国气派,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最真实的时代答卷

相较上世纪末相对笼统的“京味”“海派”“南方改革风”的作品,如《编辑部的故事》《老娘舅》《情满珠江》,如今的电视剧以更活跃的制播局面与分众消费市场见证了东北复兴、西部崛起、少数民族剧腾飞,以及细分到省份、城市特色的剧目,显示地方文化自信的回归。近几年异军突起的西北风味剧,不仅有“陕剧”内涵中红色传承(《延安爱情》等)与寻根挖掘(“大秦”系列),更出现了之前少有表现的黄土脱贫故事《山海情》。反映江南风貌的作品则细分成《鸡毛飞上天》等“浙剧”中改革锐意和《都挺好》中苏州市井等。

影视剧市场的细分与深耕带来良性循环,精品层出不穷。代表着各地鲜明地方特色又浓缩中华文明共性的剧集不再是快消娱乐,而是文化象征,“叫好又叫座”。近十年“飞天”“金鹰”“白玉兰”得奖作品,地域文化因子全面参与塑造典型人物、建构典型环境,让真实再现、生活凝练、情感舒放,刻画出各地迥异的气质秉性。这些剧不约而同承担了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地域化电视剧精彩“破圈”已是事实,但如何“出海”扬帆、赢得世界喝彩,仍是难题。之前电视剧的海外传播,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文学经典为主打;而展示国剧新高度的青春时尚都市类型,则成输出新宠,《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等不仅全球热播,还出售了翻拍权。但更在地、更“土味”风情的剧目,如《白鹿原》《刘老根》,则需要更多文化转译和卖点挖掘。参考地域情节浓厚的英剧《王冠》《万物生灵》和美剧《火线》等,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再现本土、坚守故事、突出演技、国际表达以及平台建设和精准传播。

摘编自《文汇报》2021年12月10日

1362500783299

猜你喜欢

装台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装台》3月4日北京卫视二轮播出
陕西的“风格”——《装台》《大秦赋》里的文化力量
《装台》的存在主义解读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话剧《捕鼠器》从草图到舞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