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

2022-03-0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人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在人类的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中皆有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那么,中外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

历史溯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而“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这就意味着在西周时期,人们的关注点就从自然界转移到了人类社会。自此以后,人文主义精神迅速觉醒,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儒家弘扬和发展。儒家的仁爱思想注重人伦道德,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致力于打造一个群体和谐的社会。比如孔子倡导“仁者爱人”,提倡用慈爱之心对待身边的人,本着一种博爱的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再如孟子倡导“人性本善”,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西汉的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虽把“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但也一再强调人“最为天下贵”。可见,“人”一直是价值关怀的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了统治者的接纳和重视,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还被称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在西方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源于欧洲、开始于古希腊时期,简言之就是“关心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其核心是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以人为本,主张人类的精神追求。其中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第一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人文精神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后来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西方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弘扬。

大家见解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冯骥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与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文化建设应该从教育开始,从孩子开始。文化是心灵里面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课本、课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需要想更多的办法让孩子从小心灵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怀,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建议教育界重新再考虑考虑美育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视野非常窄。我对学生的期望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会采取实验室的办法,比如把一个项目放在一个空间里面,集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来研究一个项目,一块儿去考察。在跟比如搞文化遗产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可能把我对文学、对艺术的一些理解告诉他们。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

我记得有一次在英国一所大学里听过一次课,一个很有名的教授上课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来,和学生们辩论,最后辩论得很狼狈,完了以后,他哈哈大笑。我说你今天是不是有点狼狈,他说不。他说学生们充分运用了他们的智慧,把我辩倒了,我就成功了。

(选自《教书育人》2019年8期,有删改)

教师观点

从中西方文化作品中看人文精神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皆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不管是在思想文化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

法国作家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其作品《巴黎圣母院》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体现,产生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黑暗历史,宫廷与教会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又怎样同黑暗势力英勇斗争。作品塑造了阴险刻毒的克洛德、纯洁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却内心善良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折射出了时代的特征: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单纯善良,是爱与美的化身,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卡西莫多外表其丑无比,遭到了社会的轻视与践踏,但内心却是烈火般的赤诚与善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这两个人物是在时代背景下不受重视、被深度摧残的小人物,最终如同凋零的花朵隐匿在那个时代中。二人的外表具有极大的反差,但他们身上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善良的形象与悲惨的命运令我们刻骨铭心。对小人物的关怀与悲悯,是雨果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所在。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思想、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与灿烂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中国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爱国之心、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等优秀传统美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与创建现代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孟子“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自信风骨,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高洁品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文主义精神如同甘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流淌百年。

我国诸多文学作品皆透露着人文精神。以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例,《水浒传》以农民起义发展的整个历程为主线,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的正义行为以及他们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体现了追求政治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作者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符合大众的思想观念与文学素养;《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体现了在封建礼教阻擋下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还体现了反对男尊女卑、宣传恋爱婚姻自由等人道主义思想,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作者给予了贾宝玉这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以高度的肯定与赞美。

人文精神是一部文学作品中最诚挚、最真切的灵魂,说白了就是“人情味”。人生的自我完善在于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追寻心灵中最真挚、最纯净的东西。在作家笔下,不管是兵荒马乱还是太平盛世,总会有温馨的、让人值得回味的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

1601501705319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人类
人文时光(组诗)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谁变成了人类?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