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间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2022-03-0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道家庄子万物

作家名片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态度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国民精神的源头。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也被人们神化,奉为神灵。

内容介绍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学说汇总。《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他蔑视礼法权贵而追求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批判哲学思想。《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特色。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思想多彩,意境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经典摘录

齐物论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没有我的对立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立面。这样的认识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仿佛有“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实践并得到验证,然而却看不见它的形体,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反映它的具体形态。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这样,每一部分都只会成为臣妾似的仆属吗?难道臣妾似的仆属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吗?还是轮流作为君臣呢?难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其间?无论能否寻求到它,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所增减。)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跟外界环境或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事物存在这一面,事物也存在那一面。从事物的那一面看不到事物的这一面,但从事物的这一面即可推知事物的另一面。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是相对于这一面而出现的,事物的这一面也是因为有事物的那一面而存在的。亦即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相互依存。虽然这样,但任何事物随起就随灭,随灭就随起;刚肯定就转向否定,刚否定又转向肯定;有认为是的就有认为非的,有认为非的就有认为是的。)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规律。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节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感悟

庄子提出了他的论点:“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意即所有事物都存在着相对性,没有“彼”就没有“我”,反过来,如果没有“我”,“彼”也无法得到呈现,“彼”“我”相辅相成,无法分离,说明物与物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万物无彼此,互相依存。紧接着庄子强调,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算是接近道了,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但这个主宰是我们明明可以感受到的,虽然我们看不见他的端倪,但通过我们人的行为结果,我们就知道有这个主宰。就像那些树洞发出声音一样,它们是由风主宰的。

但这个主宰是否有偏好呢?就像我们身上所有的器官一样,我们更喜欢眼睛,还是嘴巴,抑或是手呢?但庄子说,这个我们无法知道,但即使我们知道,也改变不了自然的本性,所以又何必知道呢?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不要在本来就“有限的局里”虚耗自己就行了。

就像人一旦成了人,就是向死而生,也就是说,生的那一刻,其实也是走向死亡的时刻。那么,生死是同一的,而我们对此现状无法改变。所以,庄子强调,人在这样的可怜状况下,还要去与外界发生摩擦、争论是非,这不是很可悲吗?再说,就算人能永远不死,但若整日陷在纠纷之中,这个生命又有多少意义?

在此,庄子实际上指出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认为把生命浪费在对“是非”的纷争上,是毫无价值的。

世间万物本来不同,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但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生出種种成见,由成见而划分出是非彼此,在是非彼此中你争我斗,互不相容,到最后不过是一场徒劳。

所以,庄子说,很多人判断事物都是依据自己的成见,而成见每一个人都有,没有成见,就不会有是非,所以在有是非的地方,就都是人的成见在作怪,并非他掌握了什么真理。真理一定是没有是非的,是即是,不是即不是。

而且,当一个人的成见主宰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明白真道,真道也没法向他显现。

在《齐物论》中,庄子明确告诉我们,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某个主宰而存在的,或者说,人只是万物当中的一个,与其他万物的生生灭灭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要陷入自我成见的圈套之中。

1256501705331

猜你喜欢

道家庄子万物
万物生
万物构成
漫画道家思想
我来添画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九)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