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晓军: 一路从容 循心而往

2022-03-09郭博文

华人时刊 2022年3期

郭博文

董晓军  现任新贝斯特国际集团董事长,江苏新贝斯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行业校友会会长、南京大学高尔夫球协会创始及终生荣誉会长、加拿大南京商会会长、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江苏省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取当前之利或谋长远之业?

董晓军先生考虑再三选择了后者。

授人以财帛或传技艺立身?

他权衡利弊后更造新商业生态,实现双赢。

逐个人之发展或回归温馨家庭?

他换角度转心态遂获兼顾之道。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事情也许没有标准且唯一的答案。

不过是平衡和选择的艺术,

可以让每个人活出不一样的从容与精彩。

逐梦而归

董晓军的豁达与睿智,并非是偶然造就,1966年,董晓军出生于江苏南京,父亲是原南京机床厂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终身津贴,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才华横溢。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董晓军从小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耳濡目染,使得他在起跑线上便与众不同。

1986年,董晓军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所学专业为工业电气自动化,毕业后进入南京机床厂,在生产与技术一线历练,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受到了厂领导及身边同事的一致好评。

1992年,董晓军调入南京机床厂数控机床研究所,任数控电气工程师。通过学习和努力,一年后,成为南京机床厂数控公司最年轻的销售服务部部长,主管与德国TRAUB公司合作生产产品的全国销售和服务项目,并建立了全国销售服务网络。

彼时,工作上已经小有成就的董晓军并不满足于现状,在与德国TRAUB合作期间,让他深深认识到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先进性对于企业发展是多么重要。对知识的渴求,让董晓军决定走出国门拓宽视野,从此,也让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1996年,董晓军赴美国洛杉矶U-CLA大学和KENTUSA机床公司学习管理课程及工厂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董晓军说,这段学习经历带给他的收获不仅是知识与视野,更多的是内心的成熟。“我们那个年代出国学习要比现在难很多,在美国学习期间虽然辛苦,但让我逐渐明白,当身上担负着他人的期望和责任时,尤其能感受到其中的重量,更能逼迫人去长大,这也是出国之后才能体会的道理吧。”

在美国,除了专注于学习企业管理经验,董晓军也把目光高度聚焦在机床制造业。

自美国在50年代末做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当时,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美国是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之一。

对比中国的行业现状,董晓军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1958年也研制出了第一台数控机床,尽管在数控领域,我们和先进国家之间还有差距,但是作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我们曾经也有过一段辉煌史,后面因为各种原因才逐渐走下‘神坛’,当时,我们的主要竞争力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才没能在世界高端市场取得优势。”

在美国期间,董晓军把许多先进技术、理念、经验以及管理知识学到了手,更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硬本领。随着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董晓军认为,在数控机床领域,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迅猛,从航空、航天、军品到汽车零部件、模具等,可以说,只要涉及金属加工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个行业。只有中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越来越强,才能具备做强装备制造业并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的机床行业一边不断采购进口的数控机床,一边从中汲取经验,逐步提升。董晓军说,“在不断引进国外高端数控机床的同时,我们赢得了学习与发展自主品牌的契机,与业界同行一起努力改变中国国产机床相对落后的现状。同时,我父亲董承文先生作为国务院任命享受国务院终生津贴的数控老专家,对中国打造高端数控自主品牌以及实现机床工业电气自动化报有很高的期待,这也是我和父亲共同的专业和梦想。”

“我想有一条更快速、更彻底的路径去打破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壁垒,自主创业就是我要走的路。”虽然,当时在美国已经有多家知名企业向董晓军抛出高薪聘用的橄榄枝,但他都婉言谢绝了,带着这样的初衷和期许,董晓军决定回国开公司———成立了新贝斯特。

“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份炽热而深沉的情感,激励着董晓军追逐着与父亲共同的梦想,在同一领域辛勤耕耘、接续奔跑。

谋势而动

创业之初,对于所有从“零”开始的企业家而言,资金、人才、土地、工厂等要素积累的过程十分艰辛,董晓军也不例外。无论寒冬还是酷暑,中国的四面八方以及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的匆匆足迹,学习、交流、推广产品,董晓军始终带领着销售或技术团队冲在一线。

“虽然辛苦,但是值得!创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公司的组织架构、发展模式与方向。优化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减少中间损耗,缩小技术转化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距离。”董晓军说。

随着深入多国市場考察,董晓军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控机床的水平与德国、日本、美国一流的品牌技术差距较大,只有在学习中谋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进步。于是,董晓军开始高薪招聘人才、打造团队,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或出国交流,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铸就了一只包括德、日专家顾问在内的行业精英团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新贝斯特迎来了一个重要发展契机:韩国最大财团之一 ———韩国斗山集团(DOOSAN)机床公司看中了新贝斯特的技术团队和营销团队,当下决定与新贝斯特合作生产。这是董晓军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推动技术攻关所苦心经营的成果。

如今,通过与新贝斯特的合作以及兼并大宇机床等战略举措,斗山也在中国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知名度,新贝斯特与斗山的合作生产也从当年的OEM(设备制造商)发展成为今天的ODM(共同设计制造商)。

“不贪图一己私利和一时小利,商场上‘单赢’是没法长久的,只有‘双赢’才能走得更远。”董晓军常常对员工说。

同样,这一合作为新贝斯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给董晓军带来了无限憧憬,他开始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独立研发,自立品牌。

2003年,新贝斯特在南京江宁科学园置地建厂,并不断斥巨资购置世界最先进的工作母机及检测设备,建设现代化工厂,从此,新贝斯特全面扩大生产规模和国际贸易市场,得风顺水,一往无前:

2004年,新贝斯特和日本有着124年历史的大隈公司合作,该公司凭借沉淀多年的技术走在行业最前端,在为其提供代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同时,新贝斯特在技术方面也汲取经验,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2011年,成功收购德国德马吉机床有限公司的江苏代理公司马豪公司,拿下全球销量最大的德国德马吉公司的代理权;收购了国内数控专机行业知名企业南汽东华装备公司。

2014年,收购知名的台湾德马斯宾纳品牌及日本兆田齿轮有限公司。

2018年,新贝斯特投资打造了位于江苏金湖近12万平方米的新贝斯特智能制造产业园。

随着公司的效益越來越好,事业版图越来越大,董晓军对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追求也越来越执着,他十分看重技术的实际价值,他的计划是同时进行学术研究与技术落地,并同时取得成果。

2015年,新贝斯特与东南大学、搜狐网专家等合作成立了服务于数控机床及提供全生命检测系统的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微米易数控,并成立了微米先进智造培训中心,致力于为先进制造行业、企业培养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打造集教学、实训、认证、提升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董晓军的布局下,新贝斯特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落地的“双赢”,发展这26年来,申请了数十项国家专利,荣获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董晓军也被评为“2017年度苏商智能制造领军人物”。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实体经济发展道路艰难,董晓军扛住压力,坚守实体,推动国际贸易、机床生产、高端零部件制造、互联网平台四大板块齐头并进。他始终认为,“心无旁骛做好主业,这是企业家的本分。”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激发实体经济新活力,我们将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将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技术不断植入产品,提供给客户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是新贝斯特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如何赋能实体经济?董晓军又一次想在了前面。

目前,新贝斯特正在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智能化工程、传感技术、大数据与高端数控机床结合,不断完善服务,专业技术持续更新。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中航工业、西飞国际、金城集团、德国博世、法国法雷奥、中国传动、恒立液压等数百家中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产品也成功返销巴基斯坦、意大利、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

回首新贝斯特的发展之路,董晓军一直将国际贸易的盈利不断投资到高端制造及实业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发展实业的精神与情怀。

在担任江苏、南京智能制造行业及加拿大南京商会会长、理事长重任之后,董晓军不仅身体力行,同时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通过举办每年一度的新贝斯特智能制造峰会及各类活动,携手投身制造业的杰出企业家们凝心聚力,一起为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贡献力量。

董晓军说,是敢为天下先的张謇企业家精神,鼓舞着新贝斯特走过26年风雨。“今后,我们会继续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履行社会责任不动摇,要做新时代‘张謇式企业家’。”

循心而往

董晓军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油画作品———《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淡蓝色的远山、阴沉的天空下,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年轻的拿破仑身着斗篷,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骑在一匹直立的赤鬃枣肤的奔马背上,展现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这幅画的作者是董晓军本人。

冷与暖,静与动的交融碰撞,多种色彩交互在空间之中,精简却又有别样的韵味,一如厂房、数字、科技之于绘画、文学、艺术,一如事业与生活,悠闲与忙碌,洒脱与随性,在董晓军这里是对立统一的。

“小时候对于绘画及文学艺术的爱好,一直陪伴着我这位‘理工男’,直至今日身边仍然聚集着一群意趣相投的艺术家及企业家朋友,忙碌之余品茗畅饮,纵论古今,交流思想,放松身心。”

对于董晓军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繁华看尽后,心灵依然自由,而不是被黑暗吞噬。“身外之物何须执着,言外之意不必猜忌,淡看世界的热闹,也笑看世界的冷清。不给别人添堵,更重要的是,要尊崇内心,让自己高兴。”董晓军说。

不止于油画,董晓军的爱好还有高尔夫。

高尔夫是一个看似表面简单和沉闷的游戏,但其中却隐含了极其深奥的哲理。在球场上,我们看不到激烈的对抗场面和球手精彩的敏锐反应,但体会过这个运动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确实处处展现着丰富的智慧。

董晓军曾为新贝斯特的发展历程写下这样一段感言:

“做企业,就像打高尔夫,与其他运动有许多不同之处,高尔夫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直接的对手,每个人其实都是在与自己比赛,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战胜自己。当你以淡定从容、胜利的微笑站在果岭之上欣赏美丽风景之际,回首过往,那是怎样一个励精图治,千锤百炼的过程。”这是高尔夫带给他的启示。

“一场球18个洞,走完这个过程就好比人生的缩影,打高尔夫的过程与人们追求财富和理想的过程非常相似,要打出好成绩,除了有基本的素质和击球技巧之外,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和平和的情绪。”每每说起高尔夫,董晓军总是有分享不完的话题。

作为资深“球迷”,打了10多年高尔夫,也让他结交了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家朋友,“以球会友,受益匪浅,也让我与很多知名企业家前辈结下了深厚友谊,我尤其欣赏金鹰王恒董事长的儒雅气质与高尔夫精神。”

时光缓缓,循心而往,归心而居。闲暇之时,时而打球、画画,时而在美丽的温哥华与友人们欢聚畅饮,董晓军的这份气定神闲,安逸自在,把日子过成了“诗与远方”,羡煞旁人。

董晓军感慨:“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无所畏惧,我们留下的足迹会连成生命线,循着它的脉络就可以找到最本真的自己。”

向爱而行

爱国,爱企,爱家,是董晓军一直以来的追求。

董晓军常说,“做质量要精益求精,做企业家要大爱无疆。”这些年,董晓军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饮水思源”的诺言,努力担当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疫情爆发……他都带头并发动企业家朋友们捐资赠物;他关爱因意外离世的南大校友家庭,带动南大EMBA企业家们不仅从经济上支持他们,也从精神上关爱他们;去年,在新贝斯特主办的智能制造峰会上,董晓军宣布:在南京大学及刚刚成立的微米先进智造培训中心设立特别奖学金;已制定计划,在疫情管控国际交流允许后,每年挑选一批优秀学子赴日本学习智能制造与先进制造技术,承担所有费用。

董晓军觉得散财只能算是“小善”,真正的大爱,应该是让身边人活得更好,让社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董晓军对待员工也是福利满满,在大家的眼里,他是一位有人情味、非常善良的老板。这些年,每一位员工过生日,都会收到公司送上的生日礼物;员工家庭遇到困难,董晓军都会身体力行带头并号召大家捐款;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有好的机会,公司就把員工送出去培训或出国交流,舍得花精力和成本培养员工。

“把员工的难事、急事放在心上,管理员工,首先就要得人心,抓不住心,所谓的管理是完全没有效的。”董晓军说。

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家,只有企业没有家。

对很多第一代创业者来说,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工作,有能力带领企业,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厮杀出一条血路来,却没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异国求学、回国创业、结婚生子、扩大事业版图……董晓军似不知疲倦又游刃有余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可是,世上安得两全法?天平的两端,尚且需要同重的砝码,才能持平。

在悉心经营下,董晓军与太太20几年来执子之手,相濡以沫,用各自的付出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他的女儿孝顺懂事,并且十分优秀: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双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双学位、获CFA证书三级,钢琴十级。现任职于美银证券投行,是一名专业的金融分析师。

谈起教育方法,董晓军说,“家长只要记住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是爱。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多种条件,先天基因、后期环境、个人修养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精心呵护爱的基因,因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董晓军爱女儿的方式就是理解与支持,不忽视、不盲目、不避短,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是一种默默的站在她的背后,为她遮风挡雨的守候。

在女儿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董晓军就把她送往加拿大温哥华上学,从此,董晓军也开启了“空中飞人”模式,这种“半陪读”状态一直持续到女儿在国外上完本科。

“在学习上,我对孩子没有过高要求,但她给自己制定的标准很高。她学习压力非常大,每天看书到凌晨一两点钟,遇上考试甚至熬通宵,因为在名校求学淘汰率是很高的,她这么努力,所以做得很好,还拿到过美国教育部的奖学金,也成为了美国著名教授的助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她心情低落的时候做她坚强的支撑,在她无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在她面前。”

在董晓军的人生信条里,“家庭美满、生意红火,要懂得感恩时代,更要回馈社会,才是精彩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独木难支,单纯的、某个方面的成功,都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衡,所谓智慧,不过是每一次选择与取舍,都尽可能让人生化繁为简。

“我们打破的不是现实,而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观念,战胜自己,就是赢家。”董晓军说。

正是这样的豁达与洒脱,董晓军先生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人生路上一路从容,自在洒脱。

(责编  凌  云)

33685019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