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房喻院士有点“疯”

2022-03-09孙正好蔡馨逸

华声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陕西危险

孙正好 蔡馨逸

为了排除“异味”干扰,房喻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和学生一道做分析实验。

2021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1年新增院士名单。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房喻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痴迷科研的人,多少会有点“疯”

过去20多年,房喻的研究一直和“危险”密切相关。他的“职业病”,是喜欢在科研上“冒险”一点。比如2004年,他出差到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机场偶遇了七八只正在执行公务的嗅爆犬。与别人紧急避险、绕道而行不同,48岁的房喻习惯性地追了上去,跟着犬跑。

“我想得很简单,就是想看清楚嗅爆犬,到底会对哪些气味警觉。”房喻说,“我们的研究,离不开对危险‘气味’的探测,但我们很难接触到嗅爆犬。机会难得,就顾不了那么多。”

房喻的研究,实际上是研发替代“嗅爆犬”的“智能狗鼻”,即微痕量物质的气相探测技术,以实现对各类危险物质如爆炸物、毒品等的高灵敏度探测,其中核心技术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领域。我国民用传感器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产品占据。”房喻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全球率先启动了‘电子狗鼻’计划,逐渐形成了技术垄断,并控制了相关产品的全球定价权。一台重量不足1公斤的设备进口到国内,售价达42万元,几乎不讲价,我们毫无话语权。”

周期太长、投入太多、风险太大……传感器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1998年回国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后,在当时楼道里还经常“浓烟滚滚、气味扑鼻”的实验室条件下,房喻带着学生开始破解传感器“薄膜荧光探测”技术之谜。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中,房老师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晚上10点。即便是除夕之夜,也要师母大驾光临,才能把他从实验室请回家过年。这在房喻看来却很正常,因为自然科学必须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玩不得虚的。

与专业嗅爆犬“气味识别”的工作模式相似,熒光探测也是基于嗅觉,但需要在“敏感薄膜材料”上取得突破。为了排除“异味”干扰,房喻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和学生一道做分析实验。

2010年,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的房喻,拒绝了前往知名985高校的“升职”机会,原因很简单,“我一旦走了,传感器的研究有可能全部荒废”。2014年,他又坚决“请辞”,从校长职务上退了下来。“说实话,这些对我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我想把时间腾出来,赶紧将计划中的研究做好,这也是我回国的初心。”

“顶天立地”做科研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房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36岁的房喻自费出国留学,读书深造。身处异乡6年,在学业上“只争朝夕”的房喻,深感国家在高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在英国时,我的房东是一位香港同胞,他曾给英国人做过海员,备尝受制于人的屈辱,所以他特别希望祖国能强大起来。”房喻回忆说,“当我决定回国时,很多人反对,觉得不可理解,但这位香港同胞,很坚定地支持我,希望我回去为国家做点事。”

深受触动的房喻,放弃了优厚待遇,在同胞的目送中,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到祖国,回到大西北,回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生活清贫、经费有限、人才稀缺……房喻和一群扎根西部的教育者共同“抱道不曲、拥书自雄”,开始了传感器事业的拓荒之路,“为子孙后代、国家繁荣进步做点事”。

经过二十余载的持续攻关,房喻团队目前研发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荧光传感技术体系。除了在安保、缉毒等领域大显身手外,团队还在拓展薄膜荧光传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如环境质量、食品安全、油气勘探、疾病诊断等“硬核”领域。

“科研要立足学科实际,面向国家建设需要,着眼国计民生,从源头上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要。”房喻认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是能够顶天立地的,是可以对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的。”

在房喻团队的实验室墙上,挂着一张《中国智造2025》全景图,从国家政策到战略任务再到重点发展领域,全都一目了然。每天,正是在这张全景图的“注视”下,已经满头白发的房喻,仍然“只争朝夕”,和学生一道忙碌在实验室中,从酸到碱,从烧杯到试管,从无机到有机,在略显“枯燥”“繁琐”的科研工作中,这张全景图,正是他们全力奔赴的“星辰大海”。

“勤于治学,更重育人”

1956年,房喻出生在陕西临潼一个普通的农村之家。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房喻靠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深知教育之神圣,也更明白“教师”二字的分量。

房喻的教师经历始自1975年。1974年,成绩优异的房喻高中毕业;一年后,他到家乡一所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做起了民办教师。1978年,房喻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如愿以偿被第一志愿化学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得以留校任教。

直到今天,每日离校前,房喻的最后一项工作,依然是去实验室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每次开组会,他认真到连学生PPT中的格式、标点符号都要一一审阅、纠正;学生的每篇论文,房喻要亲自审三遍,才允许投稿。“前两遍检查实验和数据,最后一遍确保行文准确流畅。”

课堂之外,房喻和他的学生是好朋友,是“君子之交”。房喻愿意花更多的钱,让学生睡卧铺、坐动车去参加学术论坛,以视对科研事业的尊重。

房喻的学生贺美霞,来自陕北农村,如今在法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对这位农村姑娘来说,能够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曾经“想都不敢想”。

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房喻亲手指导贺美霞写申请材料,给对方实验室的教授写了五六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的学生。在房喻的鼓励、推荐下,不到一年时间,从陕北沟峁间走出的贺美霞,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站稳了脚跟。

房喻说,“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我作为老师,就是希望他们能敢想敢做,树立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为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2月9日

2488501186398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陕西危险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喝水也会有危险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话“危险”